- 39
- 评论
- 收藏
界别履职案例丨以“沉浸式”调研“把脉问诊”,上海市政协医药卫生界助推区属医疗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
来源:政协联线 | 2025-09-10 19:59
字号

“社区服务真的周到便捷,解决了我的健康大问题!” 古稀之年的何女士查出甲状腺结节有恶变可能,在静安区临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的帮助下,顺利预约到三甲医院专家门诊,并完成手术。
如今,越来越多像何女士这样的上海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分级诊疗带来的便利。而这一改变的背后,离不开上海市政协医药卫生界委员们的持续关注、深入调研、积极建言。
八个月“沉浸式”调研
近年来,随着基层卫生能力建设不断夯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居民健康的保障作用进一步凸显。但与此同时,多样化的健康需求,也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
“可以在家门口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做手术吗?”“CT检查一定得去大医院吗?”“社区配药能否再丰富些?”等问题,成为群众关注的焦点。
为了深入了解区属医疗服务体系运行状况,2023年年初,上海市政协文化卫生体育委员会与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组成联合课题组,并得到市卫生健康统计中心、市医学会、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协作支持,围绕“区属医疗服务体系运行方式和人力资源效益现状与问题”进行专题调研。医药卫生界委员积极参与其中。
——2023年4月6日,前往市卫生健康委,开展“区属医疗服务体系运行方式和人力资源效益现状与问题”重点课题调研;
——2023年4月13日,召开“区属医疗服务体系运行方式和人力资源效益现状与问题”重点课题专题座谈会;
——2023年9月27日,召开“区属医疗服务体系运行方式和人力资源效益现状与问题”重点课题专家研讨会。
……
围绕调研主题,从2023年3月至11月,课题组先后走访市委编办、市发展改革委、市卫生健康委、申康中心、市财政局、市医保局等部门了解情况,实地调研多家区属三级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赴北京市调研多家公立二三级医疗机构。
“每一次座谈、每一次走访,医药卫生界委员都详细记录、深入分析。”市政协医药卫生界召集人、文化卫生体育委员会副主任,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党委书记赵丹丹表示。
经过八个月深入调研,课题组形成《关于优化运行方式夯实人员队伍 持续推动区属医疗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课题报告。报告认为,随着“十四五”优质医疗资源的新一轮扩张与发展,本市分级诊疗秩序有待进一步理顺、人才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等问题亟需破题,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用药上还未能实现与二三级医疗机构的畅通衔接,医疗服务能力仍需提升,基层首诊尚未能充分满足群众需求;规培制度“社会人”模式有助于提升培训标准化水平,但人员归属感不足,人才积蓄潜力有待进一步激发;医疗资源与服务需求仍有错配,区域内医疗资源空间布局不尽合理;医务人员劳务性收入占比仍有待提升。
从调研报告到界别提案
这份调研报告,成为医药卫生界委员向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提交界别提案的雏形。
2023年12月,市政协医药卫生界在界别委员工作室召开专题会议。委员们围绕调研报告内容展开热烈讨论,从不同角度提出意见建议,经过多次修改完善,最终形成《关于优化运行方式、夯实人员队伍,持续推动区属医疗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的提案》初稿。
2024年年初,该提案正式提交。提案认为,面向新时代上海的城市定位,持续提升区属医疗服务体系服务能力仍需进一步做实分级诊疗制度,破解虹吸现象,加强人才积蓄能力。
提案提出四个方面建议:一是转变运行方式,形成更合理通畅的分级诊疗秩序;二是坚持多措并举,强化医务人员队伍建设;三是推动区域医疗机构紧密联合,持续完善区属医疗服务体系布局;四是保障公益性导向,逐步优化区属医院补偿机制。该提案被评为上海市政协2024年度优秀提案之一。
委员们的建议得到了市卫健委的积极回应。市卫健委表示,将打好上级医院专家号源下沉社区的“攻坚战”,持续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人民群众的吸引力。将从“优化医疗资源布局和配置结构”“夯实各级医疗机构功能定位”“加强内涵建设,提升区属医疗机构服务能级”“坚持高质量发展,完善区属医疗机构保障措施”等方面推动区属医疗机构进一步高质量发展。
从“纸上建议”到“民生答卷”
委员们的建言,正转化为惠及民生的生动实践。值得关注是,自2024年4月起,市卫健委在全国率先推出新政:全面实施二三级医院门诊号源优先向24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放,促进分级诊疗真正落到实处,让家庭医生有能力、有动力“小病当能手、大病当参谋”。
据统计,目前上海共有家庭医生7000余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平均诊治病种达119种,平均配备药品达1100种。通过家庭医生转诊到二三级医院的患者,如在签约组合内医疗机构,上级医院还可提供“优先就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的“三优先”政策。2024年一年上海家庭医生签约门诊量近30万人,老人、慢病患者等重点人群就医更有序、更便捷,75.6%的签约重点人群就医相对集中在“1+1+1”签约组合的医疗机构。
更让人欣喜的是,通过号源下沉等一系列举措,社区顺利地将疑难杂症患者转诊至上级医院;而上级医院已诊疗的患者,进入术后康复阶段,也没必要长期住在大医院里,向下转诊到基层医疗机构,由此形成更科学合理的诊疗秩序。
医药卫生界委员表示,下一步,将继续紧紧围绕本市医疗卫生发展领域建真言谋良策,助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健康获得感和满意度。
如今,越来越多像何女士这样的上海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分级诊疗带来的便利。而这一改变的背后,离不开上海市政协医药卫生界委员们的持续关注、深入调研、积极建言。
八个月“沉浸式”调研
近年来,随着基层卫生能力建设不断夯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居民健康的保障作用进一步凸显。但与此同时,多样化的健康需求,也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
“可以在家门口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做手术吗?”“CT检查一定得去大医院吗?”“社区配药能否再丰富些?”等问题,成为群众关注的焦点。
为了深入了解区属医疗服务体系运行状况,2023年年初,上海市政协文化卫生体育委员会与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组成联合课题组,并得到市卫生健康统计中心、市医学会、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协作支持,围绕“区属医疗服务体系运行方式和人力资源效益现状与问题”进行专题调研。医药卫生界委员积极参与其中。
——2023年4月6日,前往市卫生健康委,开展“区属医疗服务体系运行方式和人力资源效益现状与问题”重点课题调研;
——2023年4月13日,召开“区属医疗服务体系运行方式和人力资源效益现状与问题”重点课题专题座谈会;
——2023年9月27日,召开“区属医疗服务体系运行方式和人力资源效益现状与问题”重点课题专家研讨会。
……
围绕调研主题,从2023年3月至11月,课题组先后走访市委编办、市发展改革委、市卫生健康委、申康中心、市财政局、市医保局等部门了解情况,实地调研多家区属三级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赴北京市调研多家公立二三级医疗机构。
“每一次座谈、每一次走访,医药卫生界委员都详细记录、深入分析。”市政协医药卫生界召集人、文化卫生体育委员会副主任,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党委书记赵丹丹表示。
经过八个月深入调研,课题组形成《关于优化运行方式夯实人员队伍 持续推动区属医疗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课题报告。报告认为,随着“十四五”优质医疗资源的新一轮扩张与发展,本市分级诊疗秩序有待进一步理顺、人才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等问题亟需破题,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用药上还未能实现与二三级医疗机构的畅通衔接,医疗服务能力仍需提升,基层首诊尚未能充分满足群众需求;规培制度“社会人”模式有助于提升培训标准化水平,但人员归属感不足,人才积蓄潜力有待进一步激发;医疗资源与服务需求仍有错配,区域内医疗资源空间布局不尽合理;医务人员劳务性收入占比仍有待提升。
从调研报告到界别提案
这份调研报告,成为医药卫生界委员向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提交界别提案的雏形。
2023年12月,市政协医药卫生界在界别委员工作室召开专题会议。委员们围绕调研报告内容展开热烈讨论,从不同角度提出意见建议,经过多次修改完善,最终形成《关于优化运行方式、夯实人员队伍,持续推动区属医疗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的提案》初稿。
2024年年初,该提案正式提交。提案认为,面向新时代上海的城市定位,持续提升区属医疗服务体系服务能力仍需进一步做实分级诊疗制度,破解虹吸现象,加强人才积蓄能力。
提案提出四个方面建议:一是转变运行方式,形成更合理通畅的分级诊疗秩序;二是坚持多措并举,强化医务人员队伍建设;三是推动区域医疗机构紧密联合,持续完善区属医疗服务体系布局;四是保障公益性导向,逐步优化区属医院补偿机制。该提案被评为上海市政协2024年度优秀提案之一。
委员们的建议得到了市卫健委的积极回应。市卫健委表示,将打好上级医院专家号源下沉社区的“攻坚战”,持续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人民群众的吸引力。将从“优化医疗资源布局和配置结构”“夯实各级医疗机构功能定位”“加强内涵建设,提升区属医疗机构服务能级”“坚持高质量发展,完善区属医疗机构保障措施”等方面推动区属医疗机构进一步高质量发展。
从“纸上建议”到“民生答卷”
委员们的建言,正转化为惠及民生的生动实践。值得关注是,自2024年4月起,市卫健委在全国率先推出新政:全面实施二三级医院门诊号源优先向24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放,促进分级诊疗真正落到实处,让家庭医生有能力、有动力“小病当能手、大病当参谋”。
据统计,目前上海共有家庭医生7000余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平均诊治病种达119种,平均配备药品达1100种。通过家庭医生转诊到二三级医院的患者,如在签约组合内医疗机构,上级医院还可提供“优先就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的“三优先”政策。2024年一年上海家庭医生签约门诊量近30万人,老人、慢病患者等重点人群就医更有序、更便捷,75.6%的签约重点人群就医相对集中在“1+1+1”签约组合的医疗机构。
更让人欣喜的是,通过号源下沉等一系列举措,社区顺利地将疑难杂症患者转诊至上级医院;而上级医院已诊疗的患者,进入术后康复阶段,也没必要长期住在大医院里,向下转诊到基层医疗机构,由此形成更科学合理的诊疗秩序。
医药卫生界委员表示,下一步,将继续紧紧围绕本市医疗卫生发展领域建真言谋良策,助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健康获得感和满意度。
责任编辑:丁元圆

- 39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