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攻玉策|山西省政协静乐县驻村帮扶工作稳推进见实效:生态更美、产业更兴、百姓更富
曲晶晶、王泳/人民政协报  
2025-09-15 09:14 字号
从五家庄村的田间丰收,到神峪沟村外出务工者的家务事……山西省政协始终聚焦乡村振兴这一“国之大者”,用实干担当诠释使命,用脚步丈量民情民意,在乡村全面振兴的壮阔画卷上,刻下了深沉的履职印记。
省政协主席张春林表示:“要紧紧围绕产业发展、精准帮扶、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积极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扎实做好‘四个凝聚’工作,以实干实绩助力山西省开创乡村全面振兴新局面。”
蝶变之路
立秋时节,在静乐县段家寨乡五家庄村600多亩绿油油的豆角基地里,鲜嫩翠绿的“玉带”挂满枝头,村民们穿行垄间,娴熟地采摘、分拣、装筐、打包,丰收的“序曲”已然奏响。
这片由山西百菜园农副产品有限公司经营的蔬菜基地,以每亩700元的价格连片租赁农户土地,采用双滴灌新技术开展规模化种植,既盘活了土地资源,又为农户带来了稳定收益。
而眼前的情景得益于2023年省政协驻村帮扶工作队联系农民企业家和社会资金,协助村“两委”扩大无丝豆角种植规模,试验种植西蓝花、贝贝南瓜等特优品种,推动了产业向标准化、绿色化、品牌化方向升级。
“接过土地以后,我们提供技术指导、对接销售渠道,帮助农户解决后顾之忧。”省政协常委、太原市东太堡果蔬交易市场有限公司董事长马文志说,“今年又引入双滴灌宽覆膜、拱形钢架结构新模式开展规模化种植,豆角开花多、结荚密,效果特别好。”
看着“绿豆角”变成“金豆豆”,张贵村的老种植户袁雅清开始张罗着增加豆角种植规模。鹅城镇西河沟村村民李新年也从放羊倌转为豆角种植能手,年收入达7万元左右,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土地上致富”的梦想。
静乐县永仓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负责人郝效民说,“豆角丰采期,合作社每天用工人数达300人。在工作队的帮助下,产品销往太原,以及北京、河北等地。”
责任和担当酿成沉甸甸的收获。“去年以来,省政协驻点帮扶的神峪沟村、张贵村以‘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试种100亩无丝豆角,辐射全县1000亩种植,带动500户户均增收4000余元,解决了1.5万人在家门口就业。”省政协驻村工作队队长兼静乐县神峪沟村第一书记李建国说。
对于未来,马文志已谋划着一个更大的计划:在省政协支持下,用3至5年把静乐打造成北方最大的无丝豆角生产基地。如今,在省政协驻村工作队协调推动下,这个梦想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目前静乐县已种植3500亩蔬菜,品种不断丰富,带动效应日益显现。
精彩答卷
“心脏搭桥医保报销后花了6万元,老伴也因为关节炎无法务工,驻村工作队听说后,帮我办理了慢性病医保和低保,把12亩土地流转出去。如果没有他们的帮助,我家就陷入了困境。”神峪沟乡神峪沟村61岁的李丙义老人朴实的话语,道出了省政协驻村帮扶伸出的“援手”。
彼时了解到老人家里面临高额的医疗费用,驻村工作队迅速行动,为其办理低保、纳入监测、减免费用,一系列精准帮扶措施如同及时雨,让这个濒临返贫的家庭重新看到了希望。
在静乐,省政协一直关注因病因灾等导致返贫致贫的问题。李建国说,工作队对脱贫户、监测户、生产困难户进行全面走访,建立“户户档案”,详细记录家庭收入、生产生活条件、贫困原因、发展意愿等基本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两个村共有监测户28户。我们每月遍访一次监测户,3个月遍访一次脱贫户,对重点监测对象结合实际情况和个人意愿采取针对性帮扶措施。”省政协驻静乐县张贵村第一书记李修安说。
为民办实事,既看村里的“大事”,也看家庭的“小事”。对于外出务工人员这一特殊群体,省政协驻村工作队主动搭建信息平台,与太原市劳务市场建立长期联系,定期推送优质岗位;建立村级劳动力分层台账,实现人岗精准匹配,同时还建立留守老人定期探访机制、协调解决子女入学问题、提供法律援助、及时发放补贴,多管齐下的举措切实解决了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
让老百姓走出一条踏踏实实的“致富路”,这成为驻村工作队员共同的心声。李建国说,这两年驻村工作队积极协助村“两委”引进社会资本,发展“旅游康养﹢山楂深加工”产业,以村委大院为康养中心核心点,发展火炕沙疗、山上民宿,为游客提供全方位服务,让游客住得下、住得久。
驻村帮扶不仅是一项工作,更是一种责任。省政协秘书长毛益民表示,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在帮扶工作的冲刺阶段和关键环节,省政协驻村帮扶工作队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扎实的作风、有力的举措,站好最后一班岗,答好关键之年精彩答卷,努力打造乡村振兴“新样板”,让乡村生态更美、产业更兴、百姓更富。
责任编辑:张希喆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