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钩沉|成思危的一封家书
2025-09-11 09:36
字号


成思危写给父亲的信

成思危写给父亲的信
今年,是我国著名经济和管理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民主建国会第六届、七届、八届中央委员会主席成思危同志诞辰九十周年。近日,民建北京市委会在会史展陈室举办了纪念成思危诞辰九十周年活动。活动上,其女成卓女士向笔者介绍了成思危20世纪80年代初留学时写给父亲的亲笔信。
打开这封家书,我们仿佛看到成思危为国奉献的一生,在眼前缓缓展开……
居安思危之信念
由于历史上的原因,我十六岁时就离开了您和妈妈,靠着我自己的努力奋斗,历经坎坷,好不容易才达到今天这样的地方,有一个稳定而比较负责的职位,和一个还算小康的家庭,但另一方面,我三十年来未能在您身边为您分忧尽力,这次来美求学还要您出钱,实在感到心中有愧。
——摘自成思危家书
成思危写这封信的时候46岁,距他离家正好30年。
成思危的父亲成舍我是中国现代新闻史上的著名报人,妈妈肖宗让是留学法国的知识女性。“成思危”名字的寓意是“居安思危”,寄托了成舍我对他的期望——即使个人身处安定,也要时刻心系国家安危。
1951年,成思危16岁时,就读于香港香岛中学,阅读了大量巴金、茅盾等左翼作家的作品,并秘密加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成思危不顾父母反对,在一个夏日夜晚,抱着对新中国的憧憬,只带了几件衣物和几本书,悄悄回国,踏上人生新的未知旅程。
谁知这一别,就是几十年。父子再见已是20世纪80年代,那时,母亲因思念他过深,已天人永隔。
1958年至1973年,成思危在化工部华北设计研究分院任职,翻译出版了《硼和硼砂及硼肥制造》《硼酸盐在水溶液中的合成及其研究》等多部著作,并在内部刊物上发表了多篇研究论文,已然成为业内专家。然而,此时“文化大革命”爆发,成思危被扣上了“官僚资产阶级出身”的帽子,不但被免掉研究室副主任职务,还被下放当了几个月的锅炉工。
那段时间,是成思危人生中的灰色岁月,“那时候我确实很迷茫,也很委屈。但我告诫自己,逆境里一定不能沉沦。”成思危在给父亲的信中说。
不论身处何种环境,“自强不息”是成思危始终铭记的精神遗产。安排他烧锅炉,他就借来了《锅炉学》,钻研锅炉改良技术。下放期间他不仅自学了日、德、法三门外语,还巩固了英语和俄语。纵使身心煎熬,但成思危从未动摇过报效祖国的坚定信念。
1981年,他担任了石化部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科技救国固然重要,但若没有好的管理,再好的科技人员也无法发挥作用,中国需要管理人才。”那一年,他放弃了国内小有名气的化工专家身份,申请进入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学习全新的工商管理硕士课程。
46岁的成思危,在30年后,再一次踏上人生新的未知旅程。
自强不息之精神
“良园虽好,不是久恋之家。”我是个黄帝子孙,我不想把我的聪明才智出卖给美国老板,我要为中华民族的兴盛而贡献自己一份绵薄的力量。
——摘自成思危家书
1991年,成思危的父亲成舍我去世。成思危在悼念文章《最珍贵的遗产》中说,父亲留给他最珍贵的遗产,就是“自强不息”四个字。
这4个字伴随了成思危的一生。若干年后,回忆起自己一生中的跌宕起伏时,成思危感慨地说:“‘自强不息’这四个字影响了我一辈子。经过人生的起伏历练后,我才理解了这四个字的深义,应是‘逆境时不沉沦,顺境时不懈怠’。”
在美国留学时,尤其如此。入学后,环境陌生、语言不精、专业方向又是全新领域,成思危可谓困难重重:“大学毕业后25年再进课堂,主攻的科目是我不大熟悉的‘工商管理’,又是在这样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异国,困难是可想而知的。但是凭着我‘自强不息’的精神,总算是闯过了第一个学期。”——成思危在给父亲的信中表达了在美学习所面对的挑战与克服困难的决心。
好在第一学期还算顺利,这一陌生的领域并没有把他击倒,并且“有了较强的信心”:“我自己通过这一学期的学习之后,也有了较强的信心,虽然已年近半百,但理解力和记忆力都还没有衰退,下学期我打算选五门课,并要努力争取至少拿到四个A。”
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他凭着自强不息的精神,发表了数十篇学术论文,赢得了奖学金,在最后一个学期获得了三个A和一个A+的好成绩,顺利拿到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成为我国在海外获得MBA的第一批中国人。
拿到学位后,美国许多大企业都向成思危抛出了橄榄枝,但他都拒绝了。他在第一学期结束后写给父亲的家书中就表达了回国的想法:“我并不羡慕美国的富裕生活,难道洋房、汽车、彩色电视机等等物质享受,就是人生的唯一目的吗?!”成思危在信中写道。
成思危毕业后就毅然回到祖国,将所学的最新的工商管理知识应用于化工等领域。
求真务实之传承
请您相信我是一个有志气、有能力的人,去年晓午哥将我四岁时的照片找出来寄给我时,我曾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不羡纨绔逐声色,敢凭愚顽补苍天。”
——摘自成思危家书
2001年,成思危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创建了经济与管理学院,任首任院长至2015年他逝世,而在2003年,他又开始支持创立中国科学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
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工作的13年里,成思危身兼第九届、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多个重要职位,但他在教学任务上从来都是一丝不苟,化疗期间在医院打完点滴就去给学生们上课,为社会培养出了70多个硕士博士生。
每次上课前,成思危都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备课。据学生回忆,他上课时从不拿课本,但不论学生说什么,他都可以精确指出哪句话出自哪本书,哪位学者做过类似研究。在繁忙的工作之中,他坚持每月都与学生见面,给学生授课。对待学生的论文时,成思危更是一字一句仔细审查,就连错别字这种小问题,也会为学生耐心指出。
2000年,在成思危的直接支持下,南开大学的虚拟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组建,并于同年召开了首次虚拟经济研讨会。据南开大学虚拟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教授刘俊民先生回忆,除了2006年,成思危先生因病未能出席研讨会,其余每年都按时参加。2014年成思危病重,医生劝其不要参加,他却执意赶来,并嘱咐学生:“十年磨一剑,今年已经14年了,要有坐冷板凳的精神,要培养青年教师和学生,不哗众取宠,不赶时髦,踏踏实实地做事。”
成思危崇尚在实践中解决问题,他曾对学生说,做管理学研究,必须是企业真实的问题,必须是前沿的问题,如果企业不能用,对中国社会、中国经济没有贡献的话,是毫无意义的。
成思危先生的博士后龙文回忆:“成先生反复向我们强调社会责任感,强调要学以致用。他说,对于社会上关注的问题,我们要用专业的知识、中立的角度去发现本质,用事实用数据说话。”
“不羡纨绔逐声色,敢凭愚顽补苍天。”40多年前的一封家书,让我们在成思危诞辰90周年之际,重读了他波澜起伏的人生,重新看见了那个16岁毅然投身革命的少年;那个年近半百远赴重洋的求学者;那个在花甲之年投身政坛的改革者……
责任编辑:施丹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