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峰起云泳丨源远流长的汉碑


来源:政协联线 | 2023-11-29 15:21
字号


文字是人类步入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然而当历史的迷雾被层层拨开之时,人们却惊讶地发现汉字从何而来,从何而始?是神话传说的“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还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由中华民族祖先的刻画符号发展而来?上世纪6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距今8000年前的贾湖遗址(河南省舞阳县)出土的甲骨上发现了17例契刻符号,这是我国迄今为止考古发现最早的文字。汉字是全世界使用时间最长并且没有出现断层的文字,从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发展脉络完整清晰,书法艺术成为汉字演变和发展美感的表现形式。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丞相李斯按照秦国文字标准,对汉字进行整理和简化,规定标准写法并在全国推行,这种新字体被称为小篆。传世的泰山石刻、琅琊石刻、会稽石刻等都是李斯以小篆所书,秦代小篆开创了我国书法艺术的先河,历代都有极高的评价。隶书相传由秦代书法家程邈创造,化繁为简,化圆为方。隶书不但使汉字趋于方正楷模,而且在笔法上突破了单一的中锋运笔,为以后楷书的出现奠定了基础。隶书流行于秦汉,并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隶书上承先秦篆书传统,下达魏晋楷书滥觞,对后世书法有着不可小觑的影响,故有“汉隶唐楷”之称。
汉碑在东汉时期定型,北宋欧阳修在《集古录跋尾》中说“自后汉以来,门生故吏多相与立碑颂德矣……至后汉以后,始有碑文,欲求前汉时碑碣,卒不而得。是则冢墓碑自后汉以来始有也”。东汉时期的人们为歌功颂德或封山祭祀,往往在石碑上刻写文字,用以纪念故人、表彰功德、记叙重要事件等,故“碑碣云起”,汉碑在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中多有著录。
曹植在传世名篇《洛神赋》中形容洛神是“翩若惊鸿,宛若蛟龙,若轻云之蔽月,若流风之回雪”,而在传世汉碑中不乏“仿佛仙子祥云,美不胜收”的名品。比如,杭州西冷印社收藏的东汉《三老碑》的字体介于篆书与隶书之间,古拙自然,堪称从篆书到隶书演变的活化石;西安碑林博物馆收藏的东汉《曹全碑》是汉代隶书的代表作,笔法秀丽多姿,结构飘逸端稳,布局疏朗匀净;曲阜汉魏碑刻陈列馆收藏的东汉《礼器碑》继承篆书的运笔技法,字体秀逸遒劲;山东泰山碑廊收藏的东汉《张迁碑》是汉代隶书成熟的象征,字体方正古朴,厚重典雅,书法造诣极高,为历代书法家所推崇。这些传世汉碑完美地呈现出皇汉雄风与汉家威仪,恢宏峥嵘的庄严与浩然磅礴的韵律,宛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成为两汉历史的一曲悲壮挽歌与千古绝唱。

此次展览囊括了汉碑中的精品,如《乙瑛碑》、《礼器碑》、《孔宙碑》、《史晨碑》、《曹全碑》、《张迁碑》等,也选取地处偏远的摩崖名品,如《西狭颂》、《石门颂》、《郙阁颂》、《刘平国摩崖》等,可谓是汉碑善本中的“极品”。比如,《曹全碑》刻于东汉灵帝中平二年(185年),碑文主要记叙了东汉名臣曹全的家世背景及政绩成就,歌颂其功德。明末大风吹折树木压断石碑,此后人们见到的拓本多为碑石断裂后的版本。此次展出的民国时期学者俞复(1866年-1930年)所藏的《曹全碑》拓本,根据碑文状况判断,是俞复旧藏明拓未断本,存字清晰,价值极高,是目前所知仅次于上海博物馆藏“因字未损本”的顶级文物。这一善本的每一页底端都有火烧痕迹,最后一行的字被烧到,但仍然隐约可以辨别。根据书册最后俞复的题跋记载,1915年秋天俞复在上海文明书局打算用玻璃板影印碑帖时,印刷厂突然发生火灾,他所收藏的汉碑拓本都被烈火烧灼,有些拓本全部损毁。不幸中的万幸是,《曹全碑》拓本由于开本比较大,受损程度较低,只有最后一行的字被烧到,因此今天我们还能看到较为完整的俞复收藏的《曹全碑》拓本全貌。
汉碑距今已有两千年历史,岁月变迁,风雨侵蚀,石碑表面已经风化斑驳,因而拓印时会在纸上留下大片石花。在历史长河中“绽放”的石花层层叠叠,别有一番趣味,观众可以从中体会到我国传统的金石文化的永恒魅力。
责任编辑:杨一宁

- 点赞
- 评论
- 收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