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刍议“涵养浓厚的海派慈善文化”
施蔷生
向作者提问
来源:政协联线 | 2025-04-30 11:10 字号

引言
近日,上海市民政局发布《上海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2025-2027)行动计划实施方案》,首次在官方文件中明确提出“涵养浓厚海派慈善文化”概念,并将其作为重要发展目标之一。这一举措标志着上海慈善事业进入新阶段,即从偏重单纯的社会救助慈善向文化引领、全民参与的慈善公益高质量发展转型。
海派慈善文化,植根于上海独特的城市精神,融合了中西慈善理念,兼具国际化、精细化、创新性等特征。如何涵养浓厚的海派慈善文化?
一、“慈善”与“公益”
1、慈善:传统救济与现代转型
慈善(Philanthropy)源于古希腊语“爱人类”,在中国传统语境中,慈善多指“扶贫济困”,如《周礼》中的“保息六政”、《孟子》的“仁政”思想。近代上海开埠后,慈善事业受西方影响,如红十字会、教会医院等,形成了“中西合璧”的慈善模式。
2、公益:从救济到社会变革
公益(Public Welfare)更强调系统性、可持续的社会改良,如教育公平、环保、社区治理等。梁启超在《新民说》中提出“公益心、自治力”概念,强调公民责任。现代公益不仅关注“输血式”救助,更注重“造血式”发展。
3、慈善与公益的关系
慈善是公益的子集,公益涵盖更广。
海派慈善文化的特点在于:
1、传统慈善现代化:如上海社区基金会模式,将邻里互助升级为专业化公益。
2、公益事业慈善化:如企业CSR(企业社会责任)与慈善捐赠结合,形成“商业向善”趋势。
二、海派文化与社会公益共生共荣
海派文化自19世纪中叶上海开埠以来,始终与社会公益事业相伴相生。一方面,海派文化在形成过程中吸纳了社会公益的养分,使自身更具包容性和人文关怀;另一方面,社会公益的实践又不断为海派文化注入新活力,使其在新时代焕发生机。二者的互动,构成了上海独特的“海派慈善基因”。
1、海派文化伴随社会公益培育壮大
(1)海派书画的慈善底色
海派书画的兴起与慈善公益密不可分。晚清至民国时期,上海书画家常以义卖赈灾、助学济困。例如:
“豫园书画善会”(1909年成立):书画家定期举办义卖,所得用于赈济贫民。
吴昌硕、王一亭等大家:多次参与慈善书画展,资助孤儿院、医院。
这种“艺术+慈善”的模式,不仅推动了海派书画的繁荣,也塑造了上海文化界的公益传统。
(2)同乡会:慈善互助的民间力量
近代上海移民众多,同乡会成为重要的公益载体:
宁波同乡会:设立四明医院、义庄,为同乡提供医疗和丧葬援助。
潮州会馆:创办学校、施粥厂,兼具乡谊维系与社会救济功能。
这些组织既强化了地域文化认同,也构建了早期民间公益网络。
(3)传教士与慈善机构的启蒙作用
西方传教士在沪兴办的公益机构,带来了现代慈善理念:
徐家汇育婴堂(1847年):中国最早的孤儿院之一,引入儿童教育理念。
仁济医院(1844年):首家西式慈善医院,推动医疗公益化。
这些机构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慈善文化的融合,为海派文化增添了国际视野。
2、社会公益催生海派文化“老树新芽”
公益实践不仅保存了传统文化,更推动其创新转型:
京剧义演与海派戏曲:梅兰芳等人在沪举办赈灾义演,促使京剧吸收话剧元素,形成“海派京剧”。
慈善报刊与文化传播:《申报》常刊登公益广告,推动“文人论政”与公共意识觉醒。
公益教育革新:张謇在南通(紧邻上海)创办师范学校,其理念影响上海教育公益事业。
这些案例表明,公益需求催生了文化形式的改良,使海派文化始终充满活力。
3、转型创新促进海派公益方兴未艾
当代上海公益事业延续了海派文化的创新基因:
从传统救济到社会企业:如“善淘网”将慈善商店模式本土化,实现环保与助残结合。
社区基金会“上海模式”:浦东陆家嘴社区基金会通过众筹支持小微公益,体现精细化治理。
文化IP赋能公益:荣宅(Prada基金会修缮)举办慈善艺术展,让历史建筑成为公益平台。
这一脉络清晰显示:海派文化与社会公益始终相互滋养,而创新则是维系其生命力的核心。
三、倡导“新海派慈善文化”
1、守正创新: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引下的文化使命
党的二十大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文化建设要坚持守正创新”,这一精神为发展新海派慈善文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守正,就是要传承海派文化中“开放包容、务实创新”的慈善基因;创新,则要求我们立足新时代需求,赋予慈善事业新的文化内涵。
上海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在慈善领域尤其需要:
坚守"人民至上":延续近代同乡会、书画义卖等民间公益传统,确保慈善事业扎根群众。
创新表达方式:运用数字化、年轻化手段,让传统慈善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生。
2、新海派文化的五大特征与慈善融合
当代学者提出的新海派文化“五新”特征(新市民、新生活、新创造、新艺术、新空间),为慈善文化创新提供了具体路径:
(1)新市民:全民公益的参与主体
特征:上海常住人口中“新上海人”占比近40%,形成多元参与的市民基础。
慈善转化:
推广“社区公益领袖”计划,培育在地化慈善力量。
设计“新市民公益积分”制度,将志愿服务与落户政策衔接。
(2)新生活:慈善场景的日常化
特征:上海市民对品质生活的追求催生新型消费伦理。
慈善转化:
发展“道德消费”:如公益联名商品(“光明牛奶+联劝基金会”模式)。
打造“15分钟公益圈”:在便利店设置旧衣回收、盲文咖啡杯套等微公益点。
(3)新创造:科技赋能慈善
特征:上海拥有全国1/3的人工智能重点企业。
慈善转化:
开发“区块链+慈善”平台,实现捐赠全流程可追溯。
试点“AI公益顾问”,智能匹配捐赠者与公益项目。
(4)新艺术:慈善的文化表达
特征:从豫园灯会到teamLab展览,艺术呈现方式不断创新。
慈善转化:
举办“无声艺术季”,展示听障艺术家作品并配套就业培训。
开发数字慈善NFT,将公益项目转化为可收藏数字艺术品。
(5)新空间:慈善的物理与虚拟载体
特征:城市更新催生滨江步道、老厂房改造等新型空间。
慈善转化:
在“一江一河”沿岸设置公益故事展示栏。
将闲置电话亭改造为“公益补给站”,提供应急物资。
3、新海派慈善文化的内涵重塑
基于上述特征,新海派慈善文化应具备:
包容性:融合本土与国际,如外滩慈善晚宴既保留本帮菜又引入非洲义卖品。
精致性:追求专业高效,如:静安寺街道“慈善项目管理师”职业认证。
先锋性:引领趋势,试点全国首个“碳慈善”交易平台。
典型案例:
"善城咖啡"项目:在历史建筑中开设公益咖啡馆,既保留石库门风格(守正),又引入聋人咖啡师培训(创新)。
"长者数字课堂":组织00后志愿者用沪语教学,实现代际文化传承。
 
四、新海派文化与慈善公益的社会支持
1、政策驱动
打造“上海慈善周”品牌,对标“99公益日”。
推动慈善信托、捐赠税收优惠等政策创新。
2、企业参与
ESG战略结合:如复星基金会“乡村医生”计划,兼顾社会效益与商业可持续。
金融慈善:陆家嘴金融城倡导“影响力投资”。
3、市民文化培育
“随手公益”:地铁捐衣箱、社区微基金等降低参与门槛。
青少年公益教育:如上海公益研学项目,培养下一代公益领袖。
4、推动“慈善+ESG”深度融合
绿色慈善:鼓励企业将碳减排与公益结合,如“植树抵税”。
社会企业孵化:支持公益创业,如“社创空间”提供孵化支持。
5、 国际慈善交流
举办“国际慈善论坛”:吸引全球公益组织落户上海。
“一带一路”慈善合作:推广上海经验,如社区基金会模式。
      积极鼓励驻沪外商企业、在沪国际友人、留学生等积极参加上海的公益慈善活动
五、涵养浓厚海派慈善文化的战略路径
1、以城市精神引领海派慈善文化发展
上海“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为海派慈善文化提供了核心价值导向:
(1)海纳百川:构建多元慈善生态
设立“国际慈善枢纽”,吸引全球公益组织设立区域总部;
成立“长三角慈善联盟”,推动区域公益资源协同共享;
建立“移民社区公益基金”,服务外籍人士和外来务工群体。
(2)追求卓越:打造慈善专业高地
在上海组建创新型中外合资办学的“长三角慈善公益学院”;
制定全国首个《慈善组织服务标准》地方标准;
举办“全球慈善创新大赛”,汇集顶尖公益解决方案。
(3)开明睿智:创新慈善参与方式
开发"元宇宙公益平台",实现沉浸式慈善体验;
试点“时间银行3.0”,引入区块链技术确权;
设立“慈善智库”,为慈善政策制定提供智力支持。
(4)大气谦和:培育慈善文明风尚
将慈善教育纳入市民公约和中小学生德育课程;
开展“城市公益代言人”计划,遴选各界代表;
打造“慈善文化长廊”,展示上海慈善历史与现代成就。
2、以“三个世界+”战略搭建慈善国际舞台
依托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的独特优势,将重大国际活动转化为慈善文化培育的重要载体:
(1)世博会遗产的慈善转化
改造世博场馆为“全球公益创新中心”
延续“城市最佳实践区”理念,设立“慈善最佳实践展”
发起“世博慈善伙伴计划”,联动参展国家持续合作
(2)世界城市日的慈善维度
抓紧成立“世界城市日基金会”;
组建“世界城市日志愿者联盟”
每年10月31日围绕国际主题增设相应的“全球城市慈善公益论坛”
发布《世界城市慈善公益指数》年度报告;
设立“城市慈善创新奖”,表彰全球典范案例
(3)世界会客厅的慈善功能
在浦江两岸的“世界客厅”范畴常设慈善展厅;
成立“慈善公益会客厅”;
举办“国际慈善领袖圆桌会议”;
打造“公益外交”品牌活动,服务国家软实力建设;
(4)国际进博会的慈善拓展
设立“公益展区”,展示社会企业产品;
开展“进博慈善拍”,企业捐赠展品义卖;
推出"可持续采购计划",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5)世界技能大赛的慈善延伸
2026年,将在上海兴办新的一届世界技能大赛。建议:
增设“公益技能”竞赛项目(如无障碍设计);
组织获奖选手参与“技能公益行”活动;
建立“技能公益实验室”,培育社会创新人才。
3. 实施保障与预期成效
(1)组织保障
成立“海派慈善文化发展委员会”,由市分管领导牵头;
建立“慈善文化发展指标体系”,纳入政府考核;
设立专项扶持资金,鼓励社会力量参与。
(2)预期成效
到2027年,上海慈善捐赠总额占GDP比重达0.35%;
培育100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本土公益品牌;
建成5-8个全球知名的慈善文化地标。
涵养浓厚海派慈善文化,不仅是对上海慈善传统的传承,更是对新时代公益创新的探索。通过全民参与、政策激励、科技赋能和国际化合作,争取到2040年,上海有望成为全球慈善文化的标杆城市,让“海派慈善”成为这座城市的又一张金色名片。
2025年4月27日
 
 
 
责任编辑:王志磊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