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建设以人为本的智慧城市
施蔷生
向作者提问
来源:政协联线 | 2025-04-30 11:11 字号
2025年的世界城市日主题是“以人为本的智慧城市”。4月23日上午走访上海智慧城市发展研究院。
然后,信步来到附近的浦东源深路滨江。
春和日暖,蓝天白云,“智慧城市”和“以人为本”这两大理念萦绕脑际——
一、智慧城市的定义
智慧城市(Smart City)是通过信息通信技术(ICT)、物联网(IoT)、大数据、人工智能(AI)等数字化手段,优化城市资源配置、提升公共服务效率、促进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以人为本”的城市治理模式的现代化城市形态。其核心目标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增强城市韧性并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二、智慧城市理念的起源
最早提出者:
IBM在2008年首次提出“智慧地球”(Smarter Planet)概念,随后延伸出“智慧城市”理念,主张通过数据驱动解决城市问题。
 但更早的雏形可追溯至1990年代的“数字城市”(Digital City)和“智能社区”(Intelligent Community)等概念。
 三、智慧城市的内涵与外延
内涵:
技术层:依赖物联网、5G、云计算、AI等技术基础设施。
应用层:涵盖智能交通、智慧能源、智慧医疗、智慧政务等场景。
目标层:追求经济高效、社会包容、环境可持续。
外延:
从单一技术应用扩展到城市全生命周期的系统性变革,包括治理模式创新(如“城市大脑”)、公民参与(如众包数据)、产业升级(如数字经济)等。
 四、智慧城市与相关概念
概念与智慧城市的关系
数字城市智慧城市的基础阶段,侧重数字化基础设施(如GIS、数据库),智慧城市是其升级版,强调智能决策。
科技城市科技城市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智慧城市是其具体应用场景之一(如硅谷vs杭州“城市大脑”)。
人工智能AI是智慧城市的核心技术之一,用于数据分析(如交通流量预测)、自动化服务(如智能客服)等。
 五、智慧城市的三大应用维度
城市治理维度:
规划建设:BIM(建筑信息模型)、数字孪生技术辅助城市规划。
运营管理:智能电网、垃圾智能分类。
应急响应:AI预警系统(如地震、洪涝监测)。
市民生活维度:
居住:智能家居、社区安防。
学习就业:在线教育平台、智能招聘系统。
消费游憩:无人零售、AR旅游导览。
城市生态维度:
产业科技:工业互联网、智慧园区。
人文环境:文化遗产数字化(如敦煌VR)、空气污染AI监测。
六、当今智慧城市最需解决的问题
数据孤岛与协同治理:跨部门数据壁垒(如交通与环保数据不互通)。
隐私与安全:人脸识别滥用、黑客攻击基础设施(如电网)。
数字鸿沟:老年人、低收入群体对智能服务的使用障碍。
可持续性:避免技术堆砌,注重长期效益(如耗能的区块链应用是否必要?)。
 七、智慧生存与智慧发展
智慧生存:通过技术保障基本生活需求(如智能急救系统、疫情追踪)。
智慧发展:推动创新经济(如共享经济)、低碳转型(如智慧能源微电网)。
案例:
新加坡“虚拟新加坡”平台:城市规划和维护,优化灾害响应。
阿布扎比的“数字孪生城市”:数据和标准,助推城市运行
巴塞罗那“超级街区”:物联网减少机动车污染,重塑公共空间。
 八、智慧城市何以做到“以人为本”?
(一)核心
“以人为本”的智慧城市(People-Centric Smart City)强调技术应用必须服务于人的需求,而非单纯追求技术先进性。其核心在于:
1、需求导向:从市民实际痛点(如交通拥堵、医疗资源不足)出发设计解决方案,而非“为智能而智能”。
2、包容性:确保技术普惠,避免因数字鸿沟加剧社会不平等(如老年人、残障人士的使用障碍)。
3、参与式治理:通过公众参与(如公民反馈平台、社区共治)让市民成为智慧城市的“共建者”,而非被动接受者。
 案例:
芬兰赫尔辛基的“城市实验室”(City Lab):市民可提案并测试智慧城市项目,如共享出行试点。
(二)主要涵义
1、以人的体验为核心:
例如,智慧交通系统优先优化通勤时间,而非仅展示实时数据。
2、尊重人的权利:
数据隐私保护(如欧盟GDPR)、避免监控过度(如人脸识别的伦理争议)。
3、促进人的发展:
通过智慧教育(在线学习资源)、智慧就业(技能匹配平台)提升市民能力。
(三)“以人为本”与“投资于人”的关联
共同目标:两者均强调“人”是发展的核心,技术、资金等资源最终需转化为人的福祉提升。
逻辑关系:
以人为本是理念,指导智慧城市的方向;
投资于人是手段,通过具体领域投入实现这一理念。
九、何谓“投资于人”?包括哪些领域?
“投资于人”(Investing in People)指将资源集中于提升人的能力、健康、机会和社会韧性,具体包括:
1. 投资健康与福祉
智慧医疗:远程诊疗、AI辅助诊断(如上海“徐汇云医院”)。
公共卫生:疫情大数据追踪(如新加坡“TraceTogether”)。
2. 投资教育与技能
数字素养培训:帮助弱势群体使用智能服务(如深圳“长者智能手机课程”)。
终身学习平台:慕课(MOOC)、职业技能AI推荐(如LinkedIn Learning)。
3. 投资就业与收入
智能就业匹配:AI分析劳动力市场(如杭州“人才码”)。
零工经济支持:为灵活就业者提供社保数字化管理(如欧盟“数字劳工平台”)。
4. 投资社会公平与包容
无障碍设计:盲人导航APP(如“Be My Eyes”)、智能手语翻译。
普惠金融:区块链技术助力小微贷款(如蚂蚁链)。
5. 投资文化参与
数字文化共享:AR/VR博物馆(如故宫“数字文物库”)。
社区共创平台:市民提案公共艺术项目(如纽约“ participatory budgeting”)。
典型案例:新加坡“智慧国2025”
6、投资数字技能培训,确保全民适应智慧化服务;
推行“全民数据权益”,个人可管理自身数据用途。
丹麦哥本哈根“碳中和智慧城市”:
7、投资绿色就业,培训市民参与可再生能源项目;
通过APP让市民实时查看碳排放数据,激励环保行为。
十、智慧城市的终极检验标准
“以人为本”的智慧城市是否成功,取决于:
1、技术是否隐形:市民感受到便利,而非技术复杂度;
2、弱势群体是否受益:如低收入者能否通过智慧化降低生活成本;
3、人的能动性是否增强:市民能否参与决策,而非被动接受“智能”。
关键公式:
智慧城市 = 技术(赋能) + 制度(保障) + 人(中心)
智慧城市的本质是技术工具服务于人的需求,而非技术本身。未来需平衡效率与公平、创新与伦理,方能实现“以人为本”的愿景。
2025年4月26日
 
 
 
责任编辑:王志磊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