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纪念世博会举办15 周年:城市发展的永恒旋律
施蔷生
向作者提问
来源:政协联线 | 2025-04-25 09:05 字号
14年前的世博会经历,还历历在目。迄今,世博会的精神引导和激励了上海这座超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广大市民对申城的无比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持久追求。
2023年底发行的《档案春秋》刊登我写的《一江一河让世界会客厅更靓丽》的文章,回顾了世博会给浦江两岸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可喜变化。上海如果没有世博会的举办,恐怕城市建设和发展就缺乏飞跃的契机,黄浦江两岸也就没有今日的美丽风景展现。
如今,每当我信步在浦江两岸的滨江大道上,总会想起当年参与世博会的研究和践行过程。
城市精神大讨论,众志成城
2001年年末,上海市市长在巴黎提出申请举办2010年世博会。2002年12月3日,在摩洛哥蒙特卡洛举行的国际展览局第132次大会上,中国申博成功。2002年年末,市委书记在多个场合提出要倡导上海城市精神。那末,上海的城市精神究竟是什么?当时没有具体内容。
2003年1月22日,《解放日报》内参发表了我“关于用哲学语言描述上海城市精神”的建议,获得时任市委副书记的批示肯定。当时,也有一些有识之士与我不谋而合。在市委宣传部的组织下,在上海媒体、论坛中,先后持续开展了长达几个月的上海城市精神大讨论。
在这段讨论中,我执笔写了由市科协委托、民进党派组织的“用科学精神塑造上海城市精神”的课题研究,主题报告在市政协城市精神论坛上作为主题发言材料。上海市城市经济学会听取我的建议,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展开了城市精神与城市发展的座谈会。
在民进市委组织的讨论中,在徐汇区政协的相关论坛上,我也作了详尽发言,提出:塑造和培育上海城市精神,是一项伟大的社会实践。通过这场城市精神大讨论,全市筹办世博,推进城市发展,集聚人心,众志成城! 
志愿者精神办博,添砖加瓦
2009年,上海进入倒计时迎接世博会举办。作为徐汇区政协委员、民进上海市委专委会副主任、上海城市发展研究中心高级经济师,也是专职从事城市发展研究的人员,我对世博会的举办和相关研究格外关注。
我从2005年至2010年5月就世博的研究与建议主要如下:
1、2005年,受市建委建材管理办委托,调研“世博会对上海建材业的发展和影响”。该调研结果作为一个章节,收录于《2005——2010年上海建材业发展战略》一书。
2、2008年《上海民进信息》第223期刊登我写的《对创办一届精彩、成功的世博会的建议》。其中,关于“建立世博游客导向系统”等建议获得中共徐汇宣传部“世博金点子”优秀奖。
3、2009年3月13日《上海民进信息》第97期刊登我写的《如何激发市民和社会更多的参与世博会》;该建议又载于《解放日报》情况简报 3月19日(专报)。《联合时报》3月20日第2版予以公开报道;3月27日《新民晚报》头版又以“读者来信”编者按形式发表,开始在报纸上掀起“世博与我们”的专题大讨论。市政协《社情民意》第54期 4月14日部分选摘;《上海宣传通讯》6月1日第11期也作了报道。《上海社讯》7月20日第3版发表。
4、2009年3月16日,在《上海民进信息》第71期上,我与党派同仁、妈祖研究专家联合发表《关于在世博期间上海弘扬妈祖文化的建议》。《解放日报》情况简报4月16日 专报报道了“专家建议结合航运中心建设弘扬妈祖文化”。4月23日,这一建议获得沈俊副市长批示肯定。
5、为积极响应《新民晚报》的世博大讨论,2009年4月9日下午,政协徐汇区委员会、徐汇区迎世博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动员指挥部、上海市法治研究会和《新民晚报》评论部联合举办“社会参与和市民共享”迎世博论坛。在论坛上,我作为5个特邀专家之一进行了专题演讲。
6、2009年5月25日,《上海民进信息》刊登我写的《准确预测世博参观人次是成功举办世博会的重要基石》。5月27日,该文章载于《新民晚报》“情况简报”第13期。《上海商业》杂志2009年第6期全文公开发表。
7、2009年5月31 日,《上海民进信息》第92期刊登我写的《推进园区服务管理创新, 确保世博成功精彩难忘》。其中,“建立世博园区管理信息系统”,由《联合时报》9月15日头版“各界人士为世博献一计”中进行报道。
8、2009年6月17日,《解放日报》情况简报报道我的观点“专家建议世博公共区域服务外包确保品质”。获得市委俞书记6月18日的批示肯定。
9、2009年8月29日,《新民晚报》发表《充分重视世博人才的后续效用》。
10、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邀请撰写《上海世博会青少年行动手册》(第一章),我作为第一撰稿人。参与了2009年8月第一版的撰写。
11、2009年11月,《迎世博改进公交客运服务迫在眉睫》在民进市委信息、徐汇区政协网站刊登。《上海社讯》2009年11月20日第3版发表了该文章。
12、2009年11月27日,《联合时报》第2版刊登我的文章《搭建平台,世博后留住专业人才》。
13、2010年1月25日,《新闻晚报》第2版发表我的评论《2010:上海城市管理的公众参与年》;《徐汇政协》第一期“专栏”发表全文;《徐汇统战》于3月1日摘要发表。
14、2010年3月13日,《新闻晚报》第2版记者报道我的观点:“将每年‘5·1’定为公众参与日”。
15、2010年3月15日,中新社上海分社《中国新闻世博专刊》第7版,就有关“公众参与”对我进行整版专访。
16、2010年,《上海商业》第3期发表文章《建议设立“徐家汇土山湾文化特色区域”》同年4月9日,《新闻晚报》记者报道我的提案《设文化特色区串起六景点》。
17、2010年4月21日下午,我在搜狐网主办的“2010年世博年中国地产新视角高峰论坛”上发表演讲,题目为《世博的城市建设与地产契机:流动、选择的反思与演化》。
18、2010年4月29日《中国教育报》发表特约文章《世博与高校人才培养》。
19、2010年区政协会上,我共递交6份提案,其中主要关于世博题材的提案有两篇:(1)《以世博为契机, 推进城市管理新发展》;(2)《借助世博效应,增添徐汇魅力》。并在区政协迎世博专题会议上发言建议。
2010年5月1日世博会开幕后,我先后以政协委员、民主党派、城市研究人员、市民等不同身份,前往世博会参观游览共达近20次。有时参观当时最热门的馆要排队长达7至8小时。我参与世博会征文活动,所撰写的《美国馆观后感——国家精神的意志力》获得征文二等奖。世博会精神,尤其是志愿者精神为这届世博会“成功、精彩、难忘”添砖加瓦。上海世博会半年共接待参观者7300多万人次,恐怕是世博会历史上空前绝后的记录。我的这些文章或许也可以作为一名“思想志愿者”参与的见证。
 世博会精神,传承都市魅力与活力
2024年8月25日,《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刊登了周汉民的文章《上海世博会留下了“伟大的一天”,如何传承之、创新之?》。该文的编者按语提道,“作为上海世博会的重要参与者和见证者,全国政协常委周汉民认为,除了文明交流成果,上海世博会还留下了‘伟大的一天’,那就是‘世界城市日’。世界城市日是世博精神的续篇,也是城市发展的新篇”。
我有幸与“世界城市日”结缘,始于2018年下半年。2018年9月19日,我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经济要参》发表“提升世界城市日影响,推进全球可持续化发展”。“世界城市日”受到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时任市委书记对此作了多次重要批示,要求“精心策划,久久为功,做出更大的影响力”。
我有幸也作为“世界城市日,让公益同行”的倡导者之一,参加了2018年在英国利物浦和2019年在俄罗斯叶卡捷琳堡的世界城市日上海周的活动。我先后在论坛上发表相关演讲,深感在国际舞台上彰显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要性。2020年和2021年因世界疫情影响,“世界城市日”活动基本都在线上举行。现在“世界城市日”已成为我国住建部与上海市共同合作的重要项目之一。
2019年4月16号,时任上海市委书记李强视察上海城投(集团)有限公司,在浦江游轮上提出来,要把黄浦江两岸打造成世界的会客厅。这是一个新概念。我观察了一些城市及一些媒体,都没有提出“世界会客厅”到底什么概念,如何来打造?正好这个时候,深圳成立了文创园区联盟,邀请我和我们上海德必集团的高振中总经理参加。我在会上做了一个演讲,脱稿讲了半个小时。主要讲文创产业的三大要素。回到上海应朋友要求,在整理过程当中,我发现我讲的三个要素——综合体验,多元场景,现代审美——就是打造世界会客厅的三个要素。在李强书记提出“世界会客厅”概念一个月后,5月26号的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发表了我的文章。我在文章里还提出上海打造世界会客厅的五大主要路径。在上海学者中,我可能是比较早对李强书记提出的“世界会客厅”的概念进行诠释的。文章发表后,我应邀与一些区的宣传部部长进行沟通交流。虹口区后来改建了北外滩一座历史建筑,并命名为“世界会客厅”。
世界博览会、世界城市日、世界会客厅,包括2018年11月开始举办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这些都是上海彰显国际大都市魅力和活力的大舞台、大平台,使上海这座超级枢纽的地位和作用更为凸显。
 城市可持续发展,人类共同美好追求
在浦东滨江大道上,走下横跨南码头轮渡的引桥,“手臂”样的雕塑非常醒目。它握成拳头,伸向江面,手背上矗立一栋钟楼。
这件《超戒》雕塑象征建筑意志和精神。给人有激励之感。是福建师范大学沈也的作品。艺术家借用了上海重要建筑、原上海美术馆钟楼和上海双年展等元素,打造了一枚超级戒指。这是传统和现代,中方与西方的融合。
江边有一个四框交叉的创意作品,有一男一女的形象,左右高低不同地站在框架上。这件《保持平衡》作品,寓意探索精神。这是德国艺术家胡拜图斯·凡·登·高兹的雕塑作品,采用飞机铝材质搭成的框架高6.5米,宽6米。两个似乎站在书架上保持平衡的男女,象征着独立的个体及其在思想、行为和生活中的平衡探索。
面朝江面,还矗立着法国艺术家的《世界儿童》21件雕塑作品。作品从不同装束、不同人物造型,大约代表和反映21个国家、地区的儿童人物。这组青铜雕塑是法国艺术家瑞切德·凯莫当年送给上海世博会的礼物。21位各国儿童,寓意21世纪。
在浦东白莲泾公园,世博会的情结愈加浓重。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在后世博的十多年来得到更为深刻又广泛的演绎和传承,已成为城市发展的永恒旋律。
记得2019年9月29日下午,我走进世博会博物馆那幢超现代型建筑群,遇见多年没见的老领导、老朋友及原世博局的朋友们,格外亲切。2019年世界城市日推广启动仪式前的主题曲“Better City, Better Life”,更让在座的许多人仿佛回到了难忘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场景。
从2003年的城市精神大讨论、2010年的世博会,到2013年正式设立的联合国世界城市日、2018年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这些都一脉相承地强劲地传递着人们渴望生态环境优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美好追求。
我曾在微信公众号上写了30多篇“回眸世博”的文章,而能够在有生之年见证“世界城市日”和“世界会客厅”的发展,也是作为城市发展、城市智库的一个研究人员的职责使命。我曾经撰文《上海改革开放以来的城市文脉》,梳理了上海海派文化、城市精神大讨论、世博会、世界城市日、世界会客厅等过程,为能亲历这些重要过程而感到荣幸。
2025年是新中国成立76周年,也是世博会举办15周年。可以坚信的是,世博精神将会永远激励着上海人民大力弘扬城市精神,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道路,创建卓越的全球城市!
  施蔷生,原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发展研究院高级经济师。
《世博与我》(第二辑》收录,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25年4月第一版
责任编辑:张雷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