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钩沉丨海州“大露天”的记忆
刘丹/人民政协报  
2025-05-07 07:52 字号
在1960年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五元券的背面,是一幅电铲装车的矿景素描画,它取景于阜新矿务局海州露天煤矿。
阜新海州露天煤矿,阜新人习惯称其为“大露天”。它,曾是世界第二、亚洲第一大型机械化露天煤矿,因此被誉为新中国露天煤矿的长子;它,见证了中国煤炭开采的历史,堪称中国现代煤炭工业的活化石。
新中国成立前:血泪伴着屈辱
1913年,阜新县孙家湾村民发现煤田,这地方就是后来的海州露天煤矿。煤田被发现后,不少中国人出资兴建小煤窑采煤。1915年12月,冯彦臣创办“阜裕煤矿公司”。1919年“阜裕煤矿公司”被韩瑞麟购买,改号为“裕阜煤矿”。1928年2月,为了抵制日本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对阜新煤田的掠夺,张学良创办了东北矿务局孙家湾煤矿。张学良和韩瑞麟成为当时阜新煤矿最大矿主。
1933年3月1日,张学良拥有的煤矿股份被日本人没收。1935年7月,“满洲炭矿株式会社”又将韩瑞麟的煤矿强行收购,整个煤田被日本侵略者霸占。
日本侵略者采取边勘探边建矿的办法,先后建成孙家湾采炭所、太平采炭所以及海州露天开发事务所,共建成孙家湾露天崛和8个斜井。1944年8月,又开始动工兴建海州露天崛。日本侵略者实行的是疯狂的“要煤不要人”“人肉开采”政策,不仅大肆掠夺煤炭,也造成恶性事故频发以及大批矿工惨死,还有很多劳工因有抗日情绪而惨遭屠杀。
国民党统治时期,将孙家湾采炭所和太平采炭所改为孙家湾矿厂和太平矿厂,海州露天发崛停建,大体保持2.5公里长、1.7公里宽的开发轮廓。
新中国成立后:现代化大露天
1949年9月,太平煤矿与孙家湾煤矿合并为海州煤矿(即海州露天煤矿的前身)。1950年,东北工业部煤矿管理局派人调查研究了海州煤田的构成情况,认为该矿储量丰富,覆盖物薄,继续用斜井开采将使国家资源遭受更大的损失和增加开发露天的困难,遂于8月决定将露天范围内7个坑口全部停工,改为露天开采。以马场为首的日本专家组担任露天设计和建设技术指导工作。
1951年改为委托苏联设计,并将其列为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大规模经济建设的156项重点项目之一。按技术设计规定,露天可采储量为1.53亿吨,总剥离量为6.76亿立方米,平均生产剥采比为4.4立方米/吨,年生产能力为300万吨,服务年限为60年。
1953年,全国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海州露天煤矿被列为全国煤矿建设的重点之一。2月15日,全矿职工向毛泽东主席致电,决心加快建设。4月初,阜新矿务局对海州露天矿移交生产作出决定,提出于7月1日“基本移交生产部门”。4月21日,中共阜新市委发出《关于发动全市人民大力支援海州露天矿建设,实现“七一”移交生产的决定》,动员全市人民支援海州露天矿建设。6月14日,朱德总司令到海州矿视察,给建设者们以巨大的鼓舞。
1953年6月,国家燃料工业部组成海州露天煤矿验收委员会。6月15日正式进入现场逐件验收,29日全部验收完毕。验收委员会认为:海州露天煤矿建设工程质量良好,已基本具备了移交生产的条件。至此,新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大露天——海州露天煤矿正式建成,被列为国家新兴骨干企业之一。
正式移交生产:荣获全国冠军
1953年7月1日,海州露天煤矿移交生产。这一天,3000多名工人穿着整齐的顿巴斯矿工服,满怀无比喜悦的心情参加大会。会场上彩旗飘飘,锣鼓喧天。当主持人宣布海州露天煤矿正式移交生产的时候,人们欢呼雀跃,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
海州露天煤矿是“一五”期间全国156项重点项目建设中首批投入生产的企业之一,是全国露天煤矿建设的先进典型工程,具有投资少(1.2亿元)、工期短(两年半)、见效快(产量逐年增加)三大特点,为全国露天煤矿建设输送了人员,提供了经验,起到了示范开路作用。移交生产时的海州露天煤矿其规模之大,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二。
20世纪60年代初,由于苏联撤走专家,刚刚建成的海州露天煤矿受到了巨大冲击。在这紧要关头,海州露天矿总工程师何国柱在矿党委领导下,带领全矿工程技术人员发奋图强,依靠自己的智慧,对苏联设计的装、拉、翻、选四大环节与辅助工程及重大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工人技师段士儒自制了一台直轨机,用来修复旧钢轨,短短的时间里就修复旧钢轨达十几公里,满足了露天生产的需要,还为企业节省了大量资金。
辉煌的背后:海州矿精神永存
从1976年至1983年,海州人对原设计实行了大规模的技术改造,使露天矿由年产300万吨提高到420万吨。从1987年至1990年,又对生产布局和机械设备进行改造,使露天矿的年产量提高到500万吨,在全国统配煤矿矿际竞赛中连续七年名列榜首。
海州露天煤矿建矿以来,无论是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政治荣誉方面都取得了骄人成绩。自1953年投产以来,海州露天煤矿共为国家生产煤炭2.4亿吨,剥离土石方8.47亿立方米,为国家上缴利税33.5亿元,与建矿总投资3.1亿元相比,等于再建了10个相同规模的大型露天矿。为全国培养、推荐、输送露天煤矿管理的各方面人才3840多人。
2005年5月31日,海州露天煤矿由于资源枯竭,正式依法宣告实施政策性破产。
海州露天煤矿在半个世纪的露天开采中,不仅创造了财富,积累了经验,而且给世人留下了世界闻名的工业遗产。2005年,被正式定名为“海州露天矿国家矿山公园”,还先后被阜新市委、市政府,辽宁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作者系辽宁省阜新市政协文史委文史专员、阜新市地域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彰武县政协委员;本文材料来自辽宁省阜新市政协编辑《阜新文史资料选辑》)
责任编辑:张岩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