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峰起云泳 | 新渔阳里上海外国语学社旧址
施泳峰
向作者提问
来源:政协联线 | 2025-10-14 13:33 字号
如果提及上海春日里不容错过的私藏小径,南昌路无疑位列其中。它静卧在繁华的淮海路之畔,尽显宁静与优雅。沿着南昌路漫步,沿途的每一幢建筑都隐藏着一段动人的故事,每一条弄堂都承载着一部不朽的传奇。
渔阳里是20世纪初由比利时、法国两国的银行家投资兴建的上海石库门新式里弄住宅,采用中西合璧风格,门头装饰结合西洋雕花与传统砖砌工艺,内部有天井、厢房等典型的石库门格局。渔阳里有新、老之分。老渔阳里建于1912年,位于环龙路(今南昌路)100弄。新渔阳里建于1915年,位于霞飞路(今淮海中路)567弄,与南昌路并行。新、老渔阳里之间有一条小弄堂相通,被称为“共产主义通道”。
1920年4月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秘密来到我国,当时维经斯基的公开身份是俄文报纸《生活报》的记者,维经斯基的随行翻译是杨明斋。维经斯基首先来到北京见到李大钊,之后又经李大钊介绍,来到上海与陈独秀见面。维经斯基向陈独秀传达了共产国际关于建立中国共产党的意见,以及动员中国革命青年到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等事宜。
1920年9月28日,在上海的《民国日报》刊登了一条外国语学社的招生广告,“本学社拟分设英法德俄日本语各班,现已成立英俄日本语三班。除星期日外每班每日授课一小时,文法读本由华人教授,读音会话由外国人教授,除英文外,各班皆从初步教起。每人选习一班者月纳学费银二元。日内即行开课,名额无多,有志学习外国语者请速向法界霞飞路新渔阳里六号本社报名。此白。”同样9月,在新渔阳里6号门口挂出了一块白底黑字的招牌 “外国语学社”,杨明斋任校长,俞秀松任秘书,负责上海外国语学社具体事务。
杨明斋(1882年--1938年),山东平度人,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活动家,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发起人之一,周恩来赞誉他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受人尊敬的“忠厚长者”。1901年杨明斋赴俄罗斯海参崴打工谋生,1908年以后在西伯利亚地区边打工边读书,并积极参加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工人运动,成为旅俄华工中的活跃人物。十月革命前杨明斋参加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十月革命后参加了保卫苏维埃政权的斗争。1922年杨明斋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积极参与制定反帝反封建纲领。1925年杨明斋在广州任苏联顾问团翻译,推动了第一次国共合作。1930年杨明斋秘密越境赴苏联治病,后在苏联外国工人出版社工作,1938年在苏联去世。
虽然上海外国语学社登报公开向社会招生,但是多数学员是由中国共产党各地早期组织介绍前来。比如,毛泽东介绍任弼时、肖劲光、任作民、周兆秋等人,不远千里从长沙来到上海入学。上海外国语学社学员最多时达50—60人,主要来自上海、湖南、浙江、安徽等地,学员包括刘少奇、罗亦农、李启汉、柯庆施等人。
上海外国语学社主要教授俄语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知识,杨明斋和维经斯基的夫人库兹涅佐娃教授俄语,李达教授日语,李汉俊教授法语,袁振英教授英语。上海外国语学社一方面帮助学员掌握外语,另一方面指导学员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时努力创造机会让学员参与革命实践活动。学员以分组编排的方式,分散居住,集中学习。
由于资金缺乏,上海外国语学社的硬件设施薄弱,教室空间狭小,教师授课时站的地方都很局促。校长杨明斋住在楼上亭子间,兼作华俄通讯社办公室,室内放置一台油印机,楼下是教室。学员们合住在租界的亭子间里,半天上课,半天自修,吃着最便宜的包饭,没有床,睡在地板上。但是他们“一想到将来去俄国学习革命本领,回来改变中国落后的面貌”,学习的劲头就非常足,特别是学习俄文很刻苦。从1921年开始,由于革命工作需要,学员们分批赴苏联学习。
上海外国语学社是中国共产党上海早期组织开展革命活动的场所,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在上海外国语学社吸收了二十多名新团员。当时的一些公开或半公开的集会,如李卜克内西纪念会、卢森堡纪念会、纪念五一劳动节、纪念马克思诞辰、纪念“三八”妇女节等集会都是在上海外国语学社举行。学员们积极参加各种革命活动,而且深入到工厂,了解工人群众的疾苦,帮助建立基层工会组织。
据上海外国语学社学员曹靖华回忆,学员们“分散居住,集中学习,除外语外,还可阅读《新青年》、《共产党宣言》、《时事新报》的副刊《学灯》、《民国日报》的副刊《觉悟》以及介绍苏联、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小册子,我如饥似渴地接受新思想的熏陶”。上海外国语学社学员肖劲光回忆说“我们一般是上午学俄文,下午除学习外,有时刻钢板、印传单,有时还要到工厂联络,上街散发传单。遇有纪念日,就参加游行。每当游行时走在前边举旗杆的经常是我们这些人。”此外,一些上海外国语学社学员还为《劳动界》、《华俄通讯社》等进步刊物做抄写、校对工作。
因为学员们参加革命活动,租界巡捕房经常来学校搜查找事,上海外国语学社不得在于1921年7月停止办学。上海外国语学社的学员们继续投身到伟大的中国革命洪流中,逐步成长为信仰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或成为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或在革命斗争中为信仰献出了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忠诚的赞歌,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1958年11月1日,刘少奇到新渔阳里6号上海外国语学社旧址视察,在东厢房的一张课桌后边坐下,深情回忆往事,并无限感慨地说“有些同志已经牺牲了”。1961年3月4日,新渔阳里6号上海外国语学社旧址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虽然上海外国语学社存在的时间短暂,但是却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革命青年,他们中的很多人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杰出领导者,这些群星璀璨的学员,奠定了上海外国语学社在中国共产党的干部教育历史上的独特地位。刘少奇、任弼时、肖劲光、罗亦农、李启汉、汪寿华……一个个熠熠生辉的响亮名字,始终与上海外国语学社联系在一起,永远镌刻在中国革命红色历史记忆的深处。
新渔阳里上海外国语学社铸就的革命精神,激励着当代中国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责任编辑:张杏梅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