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
  • 评论
  • 收藏
钩沉|《延安归来》背后的故事
王梦妮、桂星星/人民政协报  
2025-10-09 08:29 字号
《延安归来》刊载“历史周期率”相关内容

《延安归来》刊载“历史周期率”相关内容

1945年7月,黄炎培等6位民主人士应邀访问延安,短短5日,大家考察了延安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回到重庆后,黄炎培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编写了《延安归来》一书,以真实且生动的笔触,全面客观描述中国共产党各项政策的实施和解放区经济等各方面的成就。
展现延安形象,增强全国抗战信心
《延安归来》共三部分,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了黄炎培等人在延安的所见所闻。其中,《延安归来答客问》记载了延安一行的动机、去延安的名义、对大局的看法、对延安的感受、延安的政治作风、与中共领导人谈话的经过、国共合作的前途等问题;《延安五日记》为黄炎培在延安之行期间所写的日记,详细记录了他与毛泽东关于如何跳出“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历史周期率的对话;《自重庆之延安》《延安去》为黄炎培访问延安有感而作的两首诗,表达了对延安之行的深刻感悟。
《延安归来》一书描述了延安军民在艰苦环境下坚持生产、团结抗日的形象。延安作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主要根据地,具有独特的政治、经济与社会模式。抗战时期,延安军民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通过组织农民开荒种地、兴修水利,不仅解决了粮食短缺的问题,还显著改善了民众的生活水平,城市面貌焕然一新。黄炎培等一行人看到延安城内“没有一寸土是荒着的,没有一个人好像在闯荡”,展现出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条件下所展现出的高效治理能力和不屈不挠的抗战意志,彰显了延安社会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
传播民主团结理念,凝聚抗战合力
黄炎培等人在延安期间,参观了延安新市场、光华农场等地,了解当地风俗民情、物价和生活情况,书中提到“就所看到的,只觉得一切设施,都切合乎一半的要求,而绝对不唱高调”,呈现出一种与重庆截然不同的清新气象。他们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施政理念、社会运行机制以及军民互动状况,深刻感受到延安浓厚的民主氛围与人民积极向上的奋斗精神。“举几个例,他们知道贫农的要求,不一定在乎自有其田,只在乎有田可耕,而减轻租额,于是变分田政策为减租保租。他们知道贫民要求有钱可借,而减轻利率,于是不禁止债主放债,但严定减租保息。”通过这些措施,延安政权得以在艰难的抗战环境中凝聚社会各阶层力量,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提供了坚实的民众基础。
  抗战后期,国民党对延安的信息封锁较为严密,导致国统区民众对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根据地缺乏真实的了解。书中呈现了延安地区的政治体制、军民生活以及社会面貌,向国统区民众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卓越的治理能力。在施政过程中,延安政府注重倾听民众意见,指出“我们要向老百姓学习,工农分子的知识,有时比知识分子多一点”。这些内容进一步凸显了延安政治体制的民主性与进步性,这种正面信息的传播,不仅打破了对延安的信息封锁,还改变了国统区民众对共产党的传统认知,为大众了解共产党的治理模式提供了重要窗口。
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与发展
黄炎培一行在此次访问中,竭尽一切力量协助促成国共双方和平商谈建国事宜,书中强调了团结与合作的重要作用,指出:“我们相信现今世界有一种新的趋势,每一个角落,每一个国家,都在由分而合,走向团结的一条路。”书中展现的延安的政治体制、军民生活及精神风貌,使国统区民众得以窥见一个与国民党宣传截然不同的红色政权形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国民党对舆论的垄断,这些内容的传播不仅增强了国统区民众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认同感,也在实践中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与发展,为国共合作提供了更为广泛的社会支持。
毛泽东在同黄炎培交谈时,询问他此次延安之行的感想,黄炎培答道:“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继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有的因为历时长久,自然地惰性发作,由少数演为多数,到风气养成,虽有大力,无法扭转,并且无法补救。也有为了区域一步步扩大了,它的扩大,有的出于自然发展,有的为功业欲所驱使,强求发展,到干部人才渐见竭蹶、艰于应付的时候,环境倒越加复杂起来了,控制力不免趋于薄弱了。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的了。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
对于黄炎培的提问,毛泽东略作沉思,答道:“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毛泽东对黄炎培的回答,也正是中国共产党人一直以来孜孜以求,并且是中国共产党人所坚守不变的信条。
黄炎培对毛泽东的回答表示认同:“只有大政方针决之于公众,个人业欲才不会发生。只有把每一地方的事,公之于每一地方的人,才能使地地得人,人人得事。把民主来打破这周期率,怕是有效的。”
黄炎培曾回忆道:“我一辈子都在寻求着真理,一直未曾如愿以偿,而使我认识到可能是真理所在的,就是1945年的延安之行。”
1945年8月7日,重庆国讯书店出版《延安归来》,首版印量达到2万册。8月9日、10日、19日,《新华日报》持续推广宣传,在短时间内便被抢购一空,成为大后方备受瞩目的畅销书。
作为一部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著作,《延安归来》的出版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内容吸引了大量国统区知识分子的关注,并进一步促使他们奔赴延安,投身于革命事业;书中对中国共产党积极形象的展现,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国共合作的舆论氛围,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展。
(作者单位:香山革命纪念馆)
责任编辑:丁元圆
转载请注明来源
  • 23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