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峰起云泳 | 荣耀与梦想


来源:政协联线 | 2025-10-09 10:51
字号


自从“海上丝绸之路”蓬勃兴起后,闽南沿海的泉州刺桐港、漳州月港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从此闽南地区便深深地烙下了“向海而生”的时代印记。清代广州知府蓝鼎元在上奏朝廷的《论南洋事宜书》中说“闽粤人稠地狭,田园不足于耕,望海谋生”。闽南地区“八山一水一分田”,人多地少,“有可耕之人,无可耕之地”,老百姓生活难以维持,不得不一批又一批的漂洋过海,大规模迁徙南洋,谋求生计。由于地缘上的毗邻关系,东南亚成为闽南人的迁徙地和避难所。这种漂洋过海到东南亚谋生的移民浪潮,史称“下南洋”。
闽南人移居海外已有上千年历史,每年冬春季节,人们扬帆出海,到东南亚开展商品贸易。早在唐代泉州商人已经频繁前往东南亚的港口城市进行商贸活动,甚至有人在菲律宾吕宋岛扎根定居。宋元时期,印尼爪哇岛已经出现闽南人的聚居村落。明代“郑和下西洋”,大批富有航海经验的闽南籍船员,随郑和船队出使远航,吸引了闽南人前往南洋谋生,在菲律宾吕宋岛、印尼爪哇岛、马来半岛等地形成华人聚居区。清代中后期,频繁发生的战乱与天灾,逼迫闽南人纷纷涌向东南亚以寻求生存之路。一百多年前的闽南沿海,每年都有数十万人背井离乡,九死一生,只为在遥远的南洋有口饭吃。
下南洋让闽南人闯出了一片新天地,凭借着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卓越不凡的智慧,从苦力、学徒、伙计到面馆老板、店铺掌柜、商界大佬,直至富甲一方。闽南人被时代洪流裹挟,从只求活命到衣锦还乡,他们聚居的地方也发展成为当地繁荣的华人社区。闽南人以家族、宗族、同乡会与炸枣、三合面、土笋冻串起了海外华人圈,在南洋建立起庞大而复杂的商业网络。闽南人在促进东南亚社会繁华的同时,也为自己积累了丰厚的财富。抗日战争时期,闽南籍华侨慷慨解囊,为祖国捐款献力,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闽南与南洋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其中,著名的代表人物有闽南籍新加坡华侨陈嘉庚、菲律宾华侨庄万里、马来西亚华侨林梧桐等。

1936年庄万里目睹我国长城山海关“天下第一关”的匾额被日军劫掠的惨状,痛心疾首,感慨我国文物流失海外,毅然决然地踏上收藏与保护我国流失海外文物的道路。他四处奔走,耗时数载,不惜花费巨资,收购流散在日本、东南亚等地的我国古代书画及文献。日积月累,逐渐构建起东南亚地区规模最大的我国书画私人收藏体系,藏品蜚声中外,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立下了汗马功劳。
“两塗轩”是庄万里的私人书斋,位于庄万里在菲律宾马尼拉郊区的别墅内,其名取自“治学之糊涂”与“交友之糊涂”的自省,旨在警醒自身处世之道。所藏书画数量丰富,时间跨度自宋至明、清、现代,绵延八百多年,宛如一部鲜活的我国书画艺术发展史。所藏书画科目齐全,涵盖人物、山水、花鸟、书法四大门类,名家精品荟萃,每一件藏品都蕴含着深厚的艺术底蕴与人文价值。
“两塗轩”这个承载着家族记忆与文化使命的名字,是庄万里一生心血的结晶。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有朝一日能将收集而来的藏品归还祖国。1965年庄万里逝世,为父亲生前珍藏寻找一个合适的“家”,成为庄万里子女的牵挂。2000年庄万里的儿子庄长江和女儿庄良有以“庄万里文化基金会”之名,将“两塗轩”珍藏的233幅书画珍宝,慨然捐赠给上海博物馆,填补了上海博物馆的收藏空白。这是海外华侨首次向我国的国家级博物馆捐赠数量如此巨大的珍贵文物,壮举背后凝结着庄氏家族两代人对中华文化的赤子之心和无私奉献。为表彰庄氏兄妹的义举,上海市人民政府向庄氏兄妹颁发“白玉兰荣誉奖”,上海博物馆也首次为海外华侨捐赠设立“两塗轩”专室,让这批文物有了永久的“家”。
近期,“珠归海上:庄万里家族捐赠两塗轩书画展”在上海博物馆举办。此次展览实行分批轮流展示,233幅书画珍宝在8个月的展期内陆续与观众见面。上海博物馆在重新梳理与研究藏品的基础上,力求全面、系统地呈现“两塗轩”的书画珍藏,让每一件艺术瑰宝都能在观众面前绽放出璀璨的光芒。“两塗轩”的藏品经过启功、刘九庵、杨仁恺、傅熹年、钟银兰、单国霖等国内顶尖书画鉴定专家的检查与鉴定,确保了每一幅书画的真实性与艺术性。
上海博物馆褚晓波馆长表示:随着上海博物馆东馆落成,“两塗轩”陈列室改建升级,展线得以扩展。在重新梳理与研究藏品的基础上,向观众全面系统地呈现“两塗轩”书画珍藏,将受赠的艺术瑰宝与公众共享,既是庄氏家族的心愿,也是上海博物馆的荣幸。
责任编辑:杨骁希

- 点赞
- 评论
- 收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