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钩沉丨镇江僧道抗战故事
2025-10-14 09:18
字号


被日军焚毁的焦山定慧寺大门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本侵略军对宗教活动场所的血洗火焚,激发了出家人同仇敌忾、挺身抗敌的爱国热诚和斗争精神。在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许多宗教界人士冒着生命危险,或著书揭露敌人暴行,或掩护抗日军政人员,或为新四军带路、探情报,或为抗日部队抬担架、看护伤员、备粮筹款,或保护祖国珍贵文物古迹,或为抗日英烈虔诚祈祷超度。
焦山大义藏国宝
江苏焦山上有一块号称“大字之祖”的国宝——《瘗鹤铭》碑。1937年冬,镇江沦陷前夕,焦山定慧寺监院雪烦法师为防日军侵占镇江后抢掠此国宝,便在定慧寺僧人德峻和尚的支持下,将耸立在伽兰殿南侧的南朝石刻《瘗鹤铭》碑移藏至大雄宝殿后面偏僻处的乱瓦碎砖堆中。日军占驻焦山后,果然一再向雪烦法师追逼,要他说出《瘗鹤铭》碑的下落。雪烦法师回答:“早被国军拆走,现在不知何处。”敌人一时无可奈何。有个日军将官乘汽艇从南京专程来到焦山追查此碑,纵然厉声威逼并派兵搜查,也无功而返。
直至抗战胜利,《瘗鹤铭》碑才得以重见天日。定慧寺所藏的其他许多历代珍贵文物,雪烦法师也在沦陷前协助静严方丈将之运往苏北海安县曲塘镇“焦岩别墅”保存起来,免遭敌人荼毒。
不仅如此,焦山还支持保护了抗战守军。焦山定慧寺方丈静严法师和监院雪烦法师在日军攻打焦山前夕,对僧侣、工役们晓以抗日救国大义,动员和组织全寺青壮年僧人和工役全力协助守军搬运大量炮弹至山顶,使焦山守军坚守3天,给敌人以沉重打击。他俩还组织僧众在华严阁下石壁挖凿防空洞,当日军攻打时,这个防空洞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焦山沦陷后,众僧精心保护未及撤走的守军。他们给守军换上袈裟,将守军藏匿于隐蔽之所,并冒死设法安全送抵江北。德峻还让一位姓周的副官扮作居士与自己住在一起,一年之后,才将其安全送走,实践了“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的佛愿。
德峻和尚亲身经历了焦山沦陷的全过程,“丁此浩劫,虎口余生,悲不自胜”,乃著《焦山沦陷记》“以留劫痕”,后在焦山佛学院主编的刊物《中流》上发表,成为实录日军在焦山禅林所犯罪行的信史和教材。
茅山丹心护家园
茅山道院及附近的许多出家人直接或间接投入了抗日斗争。
青年道士汤念义、陶念忠,怀着满腔悲愤参加了抗日武装。陶念忠参军后多次负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转业到地方工作;汤念义到了部队由于作战勇敢,被提拔为干部,后来在茅山乾元观附近与日军的一次激战中光荣牺牲。
中国道教协会原会长黎遇航也是茅山抗战中的一员。黎遇航少年随父在茅山元符万宁宫出家,是茅山上清派第76代传人。1938年6月13日,新四军一支队在陈毅司令员率领下进入茅山,深入敌后创建茅山抗日根据地,司令部和政治部设在茅山乾元观。在“抗日救国”精神的感召下,黎遇航和茅山宫观不少道士都积极参加抗日。黎遇航先当新四军粮食保管员,后做情报站站长,当时他只有22岁。
在茅山,黎遇航目睹了日寇的残暴。1938年6月28日,日军进犯茅山白云观,烧毁灵官殿、经忏楼、北楼等20余间房屋。9月1日,日军直闯印宫,先烧三清殿和西斋道院等楼房,接着杀死黎遇航的父亲黎洪春道士和沿途抓来的民夫。10月6日,日军侵入乾云观,火烧松风阁、宰相堂、殿宇,杀死与陈毅司令员交往甚密的惠心白道长和11名道众。10月7日,日军再次火烧印宫,杀死道士6人、重伤1人。10月8日,日军火烧仁祐观、德祐观、玉晨观和白云观,并杀害白云观道士4人、雇工1人和老百姓6人。
在茅山顶宫,日军将30多名道士赶到山门口,准备集体屠杀时,新四军突然枪声大作,日军仓皇逃窜。
面对国仇家恨,黎遇航化悲痛为力量,全心投入抗日工作,被大家称为“抗日道长”。他在《悼念陈毅副总理不幸逝世》的诗里写道:
惊悉陈君去,含悲泪满胸。
年华怀壮志,岁迈胜英雄。
苦战沙场上,乐观艰险中。
江东留足迹,射日建奇功。
青灯不灭赤子心
除了金山、焦山、茅山等名山古刹外,镇江其他寺观的宗教人士也齐心护山河,振臂祭忠魂。1939年3月中旬,镇江县上会和句容县白兔两镇的数千名群众在元庄、薛村两次集会追悼在上下会战斗中壮烈牺牲的肖国生等58名新四军英烈,当地20余名和尚自动到会,不要任何报酬,连做佛事7日,为烈士超度英魂。并振臂倡言:“虽出家,未出国,和尚也要爱国、参加抗战!”同时成立和尚抗敌协会,要求新四军发枪,教他们打仗杀敌,为烈士报仇。
1944年夏,镇句县抗敌自卫总队吴本明等两人下乡帮助抗日政府收税,晚上借宿在上会合偶村寺庙里。翌日晨,突遭白兔据点敌人搜查。为顺利脱身,吴将所带短枪暂交该寺元昌和尚保管。元昌和尚机智地将枪藏进菩萨背后的空洞中,若无其事地敲着木鱼诵经,瞒过了敌人。敌人离去不久,吴本明立即返回从元昌和尚手中取走了短枪。
丹北地区各级党组织和抗日政府也十分重视团结争取宗教界人士抗日,使境内圌山上下及其周围众多的寺庙,差不多都成为抗日军政干部隐蔽、转移的秘密场所。一次,山北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赵文豹一行凌晨转移到圌山鸽仙洞庵,尼姑特地做茨菰红枣汤给他们驱寒,并主动出门探听敌情,帮助他们在日军突然围山搜剿中安全突围。
1944年5月的一天黄昏,山北县武工队长聂老虎来到大港巷岗村太平庵借宿,庵里主事尼姑张龙泉热情安排食宿,并派两个徒弟到庵外放哨。翌日晨,聂老虎离去后不久,几十个伪军围住太平庵搜查,捆绑拷打张龙泉,逼她交人,直至打昏过去也未讲半点信息。后经抗日政府派遣伪保长张元义具保救出。
为了支持反“清乡”斗争,山北县丁岗葛村后观音殿的当家和尚青山,毅然接受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赵文豹布置的任务,精心安排县政府军事科长马文钦隐蔽在庙里当“和尚”,不仅为他准备了袈裟、僧鞋、僧袜、木鱼等行头,还耐心教习使用法器,诵经和佛事的一些技能,以防露出破绽。每天贴身保护,并在山墙上架一木梯,供遇敌搜捕时翻墙转移使用。
在山南县,1943年10月,第三、四边区区公所军事助理言玉润等4名游击战士因遇敌情,避入永安乡(现吕城镇)路家塘元通庵。庵主忠海和尚将他们隐蔽在小阁楼上,然后若无其事地跪在蒲团上诵经礼佛。10余名日军冲进庵里,对忠海和尚边问边扇巴掌,但他拒不招实,敌无奈离去,保护了4名抗日战士的安全。
青灯古卷,难掩赤子之心;晨钟暮鼓,不辍报国之志。在民族存亡的危急时刻,抗战烽火中的爱国宗教人士以超脱世俗的身份,行护国卫民之大义。他们的选择告诉我们:信仰的终极境界,从不是避世独善,而是以慈悲之心,行勇毅之事。
(本文作者系镇江市史志办公室党史编研处处长)
责任编辑:李若涵

- 点赞
- 评论
- 收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