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钩沉|她为开国大典精准预报了天气
朱彦、陈宇蛟、闫树军/人民政协报  
2025-10-01 08:42 字号
毛泽东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

毛泽东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

 章淹在气象站前留影

章淹在气象站前留影

 天气图是做好天气预报的主要工具,填图员在手工填绘天气图,这种方式沿用了30多年。

天气图是做好天气预报的主要工具,填图员在手工填绘天气图,这种方式沿用了30多年。


关于开国大典那天的天气预报方面的信息,公众一般只知道是一位叫章淹的大学毕业生准确预报了开国大典当天的天气,但章淹是谁?开国大典的天气预报员只有章淹一人吗?
本文对上述历史细节的记述,试图还原一位“与众不同”的普通人在重要历史时刻所发挥的作用。
1949年2月9日,后来任军委气象局副局长的张乃召率队接管了位于北平羊坊胡同的华北气象台。他在接收这里的气象设备、一些气象资料后,还对这里的气象人员,进行了缜慎的考察,从集体谈话到个别交谈、从档案材料到业务能力,进行综合考量后,4位“老人”被留下继续工作,其他人员则送到相关部门进行学习培训。
4位“老人”中,有一位是气象学科班毕业的大学生,叫章淹。
这时的她,怎么都不会想到,就是这么一次机缘巧合,让她得以在新中国开国大典重要历史时刻留名。
“研判近日天气”
开国大典阅兵确定在天安门举行。
“军令如山”,各部门在原有保障工作的基础上,开始更加细致的准备工作。
其中,关于阅兵准备期间和检阅飞行时的气象保障工作,由华北军区航空处场站科气象股负责,直接由该股股长邹竞蒙组织实施,北平气象台代台长秦善元参与,章淹作为气象预报员向华北军区航空处指挥室提供气象资料。
这次受阅飞行在当年是一次多机种、大机群的编队活动,要求队形整齐,航线准确,按时通过天安门。这给飞行气象保障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复杂性、艰巨性,不仅要把起飞机场的天气掌握准,而且,还要把飞行航线,备降机场的天气掌握准。
为了保证万无一失,军委气象局拟定了开国大典受阅飞行气象保障工作方案。一是受阅飞行前一日,由北平气象台各时段向华北军区航空处指挥室提供第二天3次天气预报及4次高空风向、风速;受阅飞行当日,由北平气象台向华北军区航空处指挥室提供当日3次天气预报及高空风向、风速。二是组织气象预报网,包括:华北地区和沈阳、汉口、南京、上海等地气象台每隔2小时报一次天气实况,直接发到华北军区航空处指挥室。
9月24日、26日在南苑机场上空,把东西向跑道假设为天安门,做联合编队受阅航线飞行练习。每次进行练习、预演,都按要求进行了气象保障。
在这次气象预报工作上,因为领导懂专业、会气象,这让预报员章淹的工作特别顺。
“调取华北观象台所有天气图,研读判定近日天气。”章淹曾多次到档案室调阅档案。因当时进行的短期天气预报,都是以天气图为主要工具,而天气图的整个制作流程全为手工操作。那时候条件差得很。华北观象台每天就画两张图,一张地面天气图,一张根据地面资料反推出来的3000米高空天气图。而且高空天气图是根据一个理想气压推算出来的,数据并不是很准确。
事实上,阅档、复看资料,仅凭这些,还不能较好地完成工作任务。
“分析判研近日是否有雨?”张乃召又下达了任务。
章淹在北平工作生活了近两年,在观象台的实际工作也一年多了。对于北平来说,9月份是一个秋高气爽的好季节。通常这个季节,雨水并不多。但局领导的军人作风,干练利索,要结论的同时,还要有分析过程及综合判研的定论。
对于懂专业、对专业极严格的领导,是容不得工作上有丝毫疏忽的。章淹曾仔细研读过北平7月的天气,并将结论报给张乃召。他看了一下结论,没有表态,但其皱眉的“微表情”,让章淹感到领导对结论显然是不满意的。8月份的天气汇总结果,张乃召和邹竞蒙,同时汇审核对,也没有给出评价。现在又让分析9月的天气,章淹真是倾其所学,并做到了应查尽查。但华北观象台可供使用的气象资料实在太少,几乎找不到什么有用的内容。章淹突然想起自己在昆明西南联大念书时,见过清华气象系有一套很厚的《世界历史天气图》资料,于是章淹便和同事一起到清华大学查阅。
“快速判定9月最后三天的天气!”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清华大学的图书馆内,还真找到了这套书。资料难可贵,贵在识相人。凭借这些资料和专业知识、经验等,章淹这次报给领导的结论,得到认可。
一切似是平静,一切如考试,一切又都是工作的基本态度。
“那天我值班,张乃召副局长对我说,马上准备资料,判研9月下旬的天气,特别是9月29日、30日和10月1日的天气。”章淹当时并不知道这三天的重要性。而“开国大典”也并不是当时的词汇和语句,这个保密的重大事项,身为副局长的张乃召也只知道大概任务。
“不该问的不问,不应知道的决不打听。”章淹按工作任务调阅资料。同时她还和同事走访了北平城的一些老住户,让他们回忆北平城历年的天气。特别是9月末至10月初的天气,让他们追忆,有没有特别难忘的极端天气。
有雨、有小雨、会下雨,不同年龄段的人给出了不同的记忆,但基本可以汇总出9月末至10月初下雨的概率是较大的。
“快速判定9月最后三天有天气!需要肯定的结论!”从外面回来的张乃召,说话的语气急促,看得出也听得出,这事很急迫。“后来,我们才知道,他是刚参加军委的重要会议回来。这次会议上,军委领导提出,要保证空军完成空中的受阅任务。要让北平城看到我们自己的飞机……”
章淹回忆说:“我和同事们,几乎是天天加班,不间断地开展一次又一次缜密仔细的天气会商,经过一次又一次地反复校验,汇总出第二天的天气。然后在第二天,拿着头天的结论,在室外进行核验。张乃召副局长,几乎是抽一根烟的功夫,就要一次结论,误差多大?真正知道工作任务时,时间到了9月29日晚上。事先就有通知,要我们等局长开会回来,会有新任务下来。大约快到晚上10点了,局长回来,放下包,直接对我说,章淹负责10月1日的天气预报,这一天有重大活动,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代表要全部登上天安门城楼。天安门广场上有20多万人,部队要阅兵,空军的飞机要飞越天安门广场,有人民群众盛大的游行活动……”
任务终于明确,但具体任务的时间点,章淹并不知道。
当时阳光正好!
又一天过去,张乃召再次命令章淹,把过去的所有资料、实测、经验集于一体,集其所有,对10月1日的天气进行精准预报,这一历史的重任由华北气象局承担,实际工作由章淹负责!
任务重于泰山。在重大的任务面前,其实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团队的协同作战,张乃召亲自核阅气象图,邹竞蒙绘制的图有几十张,其他同事配合,补充着各项资料并汇总信息。
缜密再缜密,仔细再仔细。9月30日一天一夜,反反复复地校验后,24岁的章淹,这位西南大学毕业的大学生,在第二天,即10月1日的天气预报上,写下结论:
晴转阴云相间,风向偏东,风力弱。章淹。
时针不紧不慢地走着。上午9点左右,天空开始不断有云聚集。章淹习惯地看着天,一看就是20多分钟。不知看了多少回,到中午时,天空落下了些许雨点。章淹再仰头看天时,心一下放松了,她看到了北平城西边的天空有了异样,这是放晴的“预备动作”,是天晴的开始。
果然,在下午快3点时,西北边的天空最先放晴,透出微弱的阳光。
3点整,一架架飞机腾空而起,由东向西,飞越天安门城楼、飞越天安门广场上空。城楼上的伟人、开国功勋,仰头叫好。一个崭新的中国诞生在世界的东方。广场上的人群甩帽狂欢,一切都是那么完美。
这一完美、这一精彩,可极简概之:当时阳光正好!
10月2日,章淹按时到办公室,正常工作。
“我们是一个普通的气象工作人员,做预报是日常工作。只是恰好遇到时代的高光时刻,完美无比,此生不虚,更给我们的以后工作平添动力。太阳升起、落下,天有阴有晴,一切适宜,一切如常,平凡的工作同样赋予前行的动力。”
新中国成立后,章淹执着于新中国的气象事业。她先后任北京气象学院研究生部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协全国委员会委员等。
(本文作者朱彦:西北政法大学教授、陕西省人民政协理论与实践研发专家,陈宇蛟:香山革命纪念馆编辑研究部干部,闫树军:北京古都学会影像专委会副主任)
责任编辑:施丹璐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