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钩沉|空中飞虎:美国航空志愿队
许详/人民政协报  
2025-10-11 09:30 字号
飞虎队出击作战

飞虎队出击作战

 飞虎队装备的P40C战斗机

飞虎队装备的P40C战斗机

 飞虎队赠予退役队员的锦旗

飞虎队赠予退役队员的锦旗

 晋升为少将的陈纳德

晋升为少将的陈纳德

1941年,中国空军面对的形势更为严峻。彼时,美国已与日本交恶,中国政府寄希望于美国能向中国提供军事援助,组建一支空军部队,共同抵御日本侵略者。
一支由中国政府出资雇佣,以美国人组建的航空志愿队“飞虎队”由此诞生。
空中骑士,远渡重洋
“飞虎队”的创建者陈纳德,是一位在抗战时期家喻户晓的传奇英雄人物。他全名克莱尔·李·陈纳德,1893年出生于得克萨斯州,1917年8月考入军校。在军校期间,热爱飞行且有志于航空事业的陈纳德利用与一些飞行教官熟识的条件,偷着学习飞行技术,并于1920年加入美国陆航部队。服役期间,陈纳德认真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空战史,分析总结出一套全新的空战战术理论。他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使用的单机空战,因缺乏整体协调配合,战斗力不强易遭对方打击,由此提出了双机和三机编队空战理论。
1936年,陈纳德由于多年辛劳,身患慢性气管炎、低血压、听觉不灵等疾病,长期在美国堪萨斯州的一所陆海军医院和阿肯色温泉疗养。此后因病情急转直下,他在1937年4月退役。
1937年5月,全民族抗战爆发前夕,中国航空委员会秘书长宋美龄基于中国空军初创的现状以及陈纳德的名气和飞行技术,决定高薪聘请他来中国担任中国空军顾问。6月,陈纳德乘坐轮船抵达中国。经过一番对中国空军的考察,他指出:中国空军飞行人员训练不足,特别是战术训练非常之差,加之航空技术装备不足且陈旧,一些飞行员在初级训练阶段就坠机丧生。由此,他强调,中国空军要发展就要添购性能先进的飞机,并加强飞行技术训练。
几经周折,鹰群初建
全面抗战初期,面对装备着新式飞机的日本空军,中国空军作战损失巨大且难以得到补充,陷入被动局面。至淞沪会战结束时,中国空军几乎全军覆没。
早在1940年10月,国民政府便派航空委员会副主任毛邦初、顾问陈纳德等赴美,寻求对中国空军的支援。当时美国的注意力在欧洲战场,对中国战场并不关心。为此,陈纳德向美国各界人士历陈中国抗战的艰巨性和重要性。几经周折之后,美国政府终于同意向中国提供军事援助。1941年3月11日,罗斯福总统签署“租借法案”,同意将战斗机等武器装备作为租借物资出租给中国或其他国家。
同年4月15日,罗斯福总统又签署一项密令,允许美国退役军人及预备役军人参加美国志愿队去中国服务。
为了尽快帮助中国补充航空作战装备,美国政府决定把原为英国生产的100架“P-40”战斗机提供给中国。与此同时,陈纳德和宋子文则以“中央飞机制造公司”的名义在美国各地招募空地勤人员,并开出丰厚条件:飞行员月薪600美元、队长月薪750美元,机械人员月薪350到400美元不等。此外,飞行员每击落一架日本飞机,额外奖励500美元。根据规定,招募的人员通过签约成为中国空军志愿人员,为中国空军服务,并受到交战国被俘人员的国际保护。
1941年7月,由110名飞行员、150名机械人员和后勤人员组成的第一批美国志愿人员到达缅甸仰光。8月1日,美国航空志愿队在缅甸东吁机场正式成立,陈纳德担任上校队长,下辖3个中队,分别命名为亚当和夏娃中队、熊猫中队、地狱天使中队。当时传闻日本人惧怕鲨鱼,因此航空志愿队的涂装除了机身上的中国空军的标识外,还在机首图绘张着红色血盆大口的鲨鱼,以挫敌志。这成为这支航空志愿队最具特色的涂装,便从此流传,演变为美国航空志愿队的象征之一。
这支航空志愿队的主要任务是:担负昆明地区军事基地防空,前线重要地区野战防空,打击滇缅公路的日本空军。此时,还没有任何一家中国和美国的通讯社或报纸报道这一消息,这在当时还完全是一个军事秘密。
全新战术,艰苦训练
陈纳德目睹过全面抗战初期中日空战和日军对重庆的轰炸,他十分清楚,刚刚成立的美国航空志愿队缺乏作战经验,要想在空中给日本飞机一顿教训,就必须严格地完成战前训练。
1941年9月,陈纳德着手训练志愿队的飞行员,并亲自给飞行员们上战术课。开始时,不少飞行员自恃自己有多年飞行经验,十分自满,认为自己完全能够立即与日本人交战。但陈纳德坚持所有飞行员都必须熟练掌握他所制定的空战战术,否则就不能上天作战。于是,飞行员们不得不接受这一硬性安排,并在暗地嘲笑陈纳德在开道机场开办了飞行“幼儿园”。
在战术课上,陈纳德系统地讲述了他的战斗机技战术理论。首先,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盛行的单机格斗战术不同,陈纳德特别强调战斗机编队作战的重要性。他认为两架飞机编队行动,要比3架或4架飞机各自独立作战的战斗力强得多。在他的理论中,双机协同作战好比拳击运动员的双拳,长机是右拳,担任攻击任务,僚机则是左拳,在长机的侧翼和机尾担任掩护。
其次,陈纳德根据自己在中国与日本飞机交战的经验,告诉部下必须利用自己装备的长处去攻击敌人的短处。他指出日本飞行员花了几百小时来练习严格的编队飞行,演习过在面临各种情况下使用的各种战术,很有胆量,但缺少主动性和判断力。因此,他们的习惯是,按照预先制订的战术计划投入战斗,不管眼前发生了什么事情,他们的轰炸机在被全部击落前都会一直保持队形,他们的战斗机也只会接二连三地使用同样的诡计。
据此,陈纳德教导部下,必须尽力打破他们的队形,使他们按照我们的方式作战,一旦日本人被迫背离他们预定的计划,就会陷入困境,他们严厉的空中纪律可以被我们用来作为打击他们的有力武器。
经过3个多月的刻苦训练,航空志愿队已经具备实战能力,可以随时升空打击日本侵略者。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日本迅速派兵南下,占领东南亚各国。12月10日,泰国向日本投降,大批日本军队包括飞机进驻泰国,以此为进攻缅甸的前卫基地。
陈纳德明白日军进攻缅甸时,日机必空袭东吁机场,志愿队必须做好随时起飞迎战的准备。为有效打击日本空军,陈纳德留下地狱天使中队驻守缅甸,自己则率领另外两个中队,进驻云南昆明随时与日本航空部队一决高下。
初战告捷,“飞虎”扬名
1941年12月20日9时45分,中国空袭警报网发现10架日本轰炸机越过中越边境向昆明飞来。陈纳德接报后,立即意识到:等待已久的时刻终于来临了。当日本轰炸机距昆明还有80余公里时,陈纳德下达作战命令。熊猫中队的一个四机编队去搜索日机,另一个四机编队在昆明上空作防御性巡逻,亚当和夏娃中队的16架飞机则飞向昆明偏西方的高空区待命,等待机会投入战斗。10时50分,所有的飞机都轰鸣着冲上蓝天。陈纳德虽有志亲自参与战斗,但因年过五旬,只得和助手以及翻译官进入机场边的作战掩体内指挥作战。
因为日本空军自认为中国空军已无招架之力,所以对于轰炸昆明毫无忌惮,并未派战斗机护航。熊猫中队的搜索编队首先发现日机后,立即编队升高,然后朝日机编队极速俯冲斜插下去。他们首尾相衔,从轰炸机旁一掠而过,机头和机翼的5挺机关枪向着日机群喷射出致命的弹雨。
日机始料未及,一边仓促还击,一边仓皇向荒野扔下炸弹,然后压低机头,不顾一切地向河内方向逃逸。此时,执行巡逻任务的四机编队也奉命出击。他们很快追上正在逃跑的日机群,隔着很远就把日本轰炸机打得满身窟窿。接着,陈纳德命令亚当和夏娃中队的16架战斗机投入战斗。
据中国情报部门事后报告,有6架日机的残骸分布在昆明以南到云南边境的土地上,4架日机竭尽全力飞越中越边境,但只有1架平安落地,日方有14名机组人员被打死,而美国航空志愿队只有1架飞机受了轻伤。
美国航空志愿队初战告捷,飞行员们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在地面指挥战斗的陈纳德也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12月23日,日军航空兵66架轰炸机由8架战斗机护航从泰国的基地起飞,开始对缅甸仰光进行大规模空袭。留在缅甸的地狱天使中队同英国空军共33架战斗机升空迎敌。起飞后不到3分钟,他们便发现日机分2个编队来袭。地狱天使中队和英军战斗机轮番攻击,日机也以严密的机枪火力还击。一时间,空中火网密布,不多时,便有多架日机被击落。此战,志愿队和英军击落日军轰炸机7架、击伤10架,自己损失战斗机6架。日军轰炸机虽然达成了空袭目的,但由于轻敌,且护航战斗机数量明显不足,致使损失大量轰炸机。而首次参战的志愿队飞行员们则在混战中表现出了应有的战术和训练水平。
12月25日,日轰炸机60架在32架战斗机的掩护下再次轰炸仰光。地狱天使中队和英国空军共28架飞机起飞迎敌。此时地狱天使中队仅剩12架飞机可投入战斗,但是他们依然义无反顾地飞上蓝天。日军在赛列姆投弹后向东返航,我机群发现日机后立即追击,在桑瓦上空展开激烈空战。这场空战总共持续一个半小时,共击落日本轰炸机5架、战斗机5架,地狱天使中队的飞机全部安全返航。
日本空军在两次袭击仰光失利后,感到志愿队训练有素、英勇顽强,遂改变策略,暂停白天对仰光的大规模空袭,改为夜间偷袭。针对日本空军战略的变化,美、英空军也调整了战略,白天由美国志愿队出去轰炸日军在泰国境内的空军基地,夜间则由英国皇家空军负责仰光的防空任务。
美国航空志愿队在昆明、仰光等地的胜利,使长期饱受日机狂轰滥炸之苦的中国人民感到欢欣鼓舞。中国各大报纸在头版头条报道了美国航空志愿队的战斗经过。美国的《时代与生活周刊》《芝加哥每日新闻报》《纽约时报》以及合众社、美联社等媒体也都对美国航空志愿队的非凡战绩进行报道。12月27日,旧金山KGEI电台称美国航空志愿队为世界上最坚强的战斗集体。《柯里尔》杂志发文指出:“在日本人势如破竹地取得胜利的道路上仅有一个障碍,这就是,缅甸人的天空里到处都有鲨鱼。”陈纳德也一下子成为全中国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重庆媒体及民众均以“飞虎添翼”之语称赞志愿队,并由此冠以“飞虎队”的非正式名称。
在“飞虎队”保卫昆明期间,日本再也没有轰炸昆明。
转战中缅,捷报频传
1942年春天,日本陆、海军在法属印度支那集中了450架飞机,这支力量可随时加强到缅甸战场上,也可南下新加坡,威胁那里的盟军。为了配合盟军在中南半岛的对日作战,中国空军和“飞虎队”并肩作战,主动出击越南境内的日军航空基地。1月22日,“飞虎队”的9架战斗机掩护中国空军的18架轰炸机从云南蒙自出发,袭击越南河内嘉林日军机场。因云雾遮蔽,“飞虎队”使用计时轰炸法,将炸弹投到了海防以东30多公里处,给予敌军一定杀伤。日本空军为了报复,于23日恢复了对仰光白天的空袭。在23日至28日之间,敌空军共出动6次,每次飞机均在100架之上,而其编队已将战斗机与轰炸机的比率改成3∶1。敌空军的意图十分明显,即借机与“飞虎队”决战,以歼灭我空军力量。在历时6天的空战中,“飞虎队”共击落敌机50架。
4月10日黎明前,日军10架零式飞机飞来畹町上空,向停在机场上的“飞虎队”飞机发起攻击。由于天气条件干扰无线电波,机场在此之前没有收到警报网的报告,“飞虎队”的大部分飞机都分散停放在机场上,根本来不及起飞躲避。日本飞行员一次接一次地来回扫射机场。队员们在地上用冲锋枪还击,但没有打中敌机。日机击中了“飞虎队”的9架飞机,其中8架只是受到了轻微损伤,经过维修后,到中午时又能够起飞作战。下午3点,20架日本零式飞机再次返回畹町,企图再次破坏停放在地面的“飞虎队”飞机。岂料“飞虎队”和英国空军已经预先升空,日机进入伏击圈后便立即展开攻击。经过交火,7架日机被击落。
4月28日,日军27架轰炸机在战斗机的掩护下,袭击中缅边境的垒允机场。机场跑道遭受严重破坏,志愿队的飞机只好去芒市降落,在那里加油和补充弹药。与此同时,陈纳德接到报告:日本战斗机正在袭击腊戍。这是缅甸尚未落入日本人手中的最后一个小镇。于是,陈纳德立即派沃尔森的第三中队从芒市出发前去拦截日机。当志愿队赶到时,日本飞机已经离去。此后不久,地狱天使中队遭遇24架敌机,击落其中半数,己方只被击落飞机两架,无一飞行员伤亡。
从5月2日起中国空军和“飞虎队”连续出动20多次,轰炸和扫射滇缅边界的腊戍、芒市、惠通桥、龙陵等地日军,有效地迟滞了日军的进攻势头。5月3日,日军占领中国云南边境的畹町镇后,长驱直入,于5月5日攻至怒江西岸,准备渡江直取昆明。5月8日,“飞虎队”以8架战斗机挂载重型炸弹袭击了行进在怒江峡谷和山道上的日军。“飞虎队”将重磅炸弹巧妙地投在峡谷上面的山岩上,乱石飞崩,砸得下面的日军血肉横飞,取得了惊人的战果。接着,美机又呼啸而下,机上的6挺机枪喷出6条火蛇,直扑日军的坦克和步兵。日军顿时溃不成军,50辆卡车被击毁,官兵死亡200余人。本来趾高气扬的日军威风扫尽,只得退往龙陵。
6月12日晨,日军派出轰炸机5架、战斗机13架、侦察机1架从广州天河机场出发,袭击桂林机场。中、美航空队根据情报已作好准备,战斗机升空待机。日机到达桂林上空后,立即遭到“飞虎队”的强力围攻。第一轮进攻,“飞虎队”就击落了敌方3架战斗机。日机在“飞虎队”“打了就走”的非正规战术面前难以招架。至战斗结束时,日军11架飞机被击落,其余的逃走,“飞虎队”仅损失2架飞机。志愿队在桂林上空对日本人取得的胜利被当地人民看成是一个奇迹。这是他们第一次目睹日本飞机狼狈逃窜并被击落。
6月22日下午,美国志愿航空队4架战斗机袭击长江白螺矶,向附近江面的日本海军“隅田”号炮舰等船只进行扫射。日军1艘炮艇和3艘小型运输船被击沉,“隅田”号炮舰舰长以下9人丧命,18人负伤。汉口的日本空军司令部获悉这次袭击后,立即派出14架战斗机尾随“飞虎队”到达衡阳基地上空。返航的“飞虎队”当时已油弹将尽,随即向桂林的中国空军求援,中国空军7架飞机前来援救,随即与日机爆发空战。此战,“飞虎队”击落敌机1架、重创1架。
完成使命,功成身退
1942年7月4日,美日开战已逾半年,美国政府决定将在华的美国航空志愿队纳入美国陆军正规编制,改编为第10航空队第23战斗机大队,亦称美国第10航空队驻华航空特遣队。此后,美国航空志愿队正式脱离了中国空军的序列,陈纳德也由陆军预备役转为现役,任驻华航空特遣队指挥官,并晋升为陆军准将,归驻印度的第10航空队司令官比斯尔统辖。
至此,“飞虎队”胜利完成了它的斗争历程。
纵观“飞虎队”短暂而辉煌的战斗历程,从1941年12月20日到1942年7月4日的半年时间里,这支曾被许多军事家预测存在不了3星期的小小空中力量,竟进行了大小空战上百次。他们以区区几十架战斗机的实力鏖战在中国、缅甸、泰国、法属印度支那(今越南、老挝、柬埔寨)的广大空域,使日军再也不敢肆无忌惮地轰炸重庆;并配合英国皇家空军为仰光的港口和滇缅公路赢得了两个半月宝贵的畅通时间,使大量的军用物资得以运进中国。
“飞虎队”在空中不断取得的胜利,不仅鼓舞了中国军民的继续抗战,还向日本帝国主义展现出全世界人民联合起来抵抗法西斯侵略的决心!
(本文作者单位:军事科学院军队政治工作研究院解放军党史军史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丁元圆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