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钩沉|天安门城楼悬挂国徽背后的故事
李霞/人民政协报  
2025-09-30 09:00 字号
1950年悬挂的第一座木质国徽

1950年悬挂的第一座木质国徽

悬挂在天安门城楼重檐间的国徽,承载着深刻的政治意义、历史内涵和精神价值。新中国成立以来,天安门城楼先后共悬挂五枚国徽,从国徽的设计、制作到悬挂、更新,这些背后都有着鲜为人知的故事。
开国大典天安门城楼没有悬挂国徽
1949年7月,一则题为《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为征求国旗国徽图案及国歌辞谱启事》的消息刊登在《人民日报》《北平解放报》等报刊上,明确提出了国徽设计的三条具体要求:中国特征、政权特征、形式须庄严富丽。
征集启事公布一个多月,就收到应征国徽稿件112件、图案900幅。国徽应征的图案虽不少,但经过负责评选国旗、国歌和国徽第六小组和专家顾问审阅后,认为均不能采用。
开国大典即将举行,时间紧迫、压力大,设计国徽这一重担就落在了当时负责政协会议美术设计工作的张仃和钟灵肩上。经过紧张的设计和慎重的选择,张仃和钟灵拿出了五份国徽设计图案。虽然这些设计较之前已经有了很大改进,但与会者对国徽的设计稿意见很不统一。
鉴于大家对当时所设计的国徽图案均不满意,毛泽东认为短时间内拿出国徽方案很不现实,便说“国旗决定了,国徽是否可慢一点决定”,并决定“原小组继续存在,再去设计”。因此,在开国大典上,只在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伴奏下升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面国旗——五星红旗,而没有能够在天安门城楼上悬挂国徽,代之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横幅。
第一枚国徽:新中国成立一周年高悬天安门
开国大典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邀请清华大学营建系梁思成和中央美术学院张仃分别带领一个设计组开展国徽设计。经过数月的反复研究,综合多个设计图案的优点,国徽由张仃完成了主体创意,由梁思成等人完成了图纸成稿,由高庄完成了模型定型。
1950年9月,北京市东城汪家胡同慧照寺18号的“大庭木工厂”接到一项制作任务。任务要求高,时间紧,更主要的是必须保密。工厂挑选业务骨干,根据使用方提供的图纸,挑料、画线、锯板、刮料。在制作的过程中,工人师傅们才知道这是新中国的国徽。直径一丈二寸、厚一尺的上好红松木材,加工成一寸厚的板材,然后再一层一层横竖交叉,用鱼皮鳔黏结,用圆钉钉压在一起,这种加工保证了成品的坚固耐用。然后,再进行“圆边”、雕刻、上漆、吹金……
在没有任何现代吊装设备的情况下,工人用传统的搭凉棚的办法——麻绳捆彬篙,硬是从十几米高的脚手架上用人工牵引,将这枚木质国徽拉上定位。9月28日,高2.6米、宽2.4米、厚0.15米的木质国徽被挂在天安门城楼上,这是天安门城楼上悬挂的第一枚国徽。此时,悬挂了299年之久的天安门匾额被拆下。
第二枚国徽:铜铝合金金属国徽
由于木质材料的耐久性差,需要铸造一枚金属国徽,以解决耐用性问题。铸造金属国徽的任务,交给了以铸造技术闻名于全国的沈阳第一机器厂。任务下达的那一刻,全厂上下都激动万分,组建了以铸造技术尖子焦百顺为组长、十几名技术尖子成员组成的铸造团队。
在铸造国徽的日子里,沈阳第一机器厂铸造车间常常彻夜灯火通明,人声鼎沸。按照设计要求,国徽质地为铜铝合金。将铜、铝两种金属合二为一进行铸造,在现在看来不是难事。然而,在当时的条件下,做成铜铝合金非常困难了。因为这两种金属的熔点不一样,温度高了低了都不行。攻关小组只能自己揣摩铜、铝各自的熔点,自行研制必要的铸造设备。没有化铝罐,他们找来各种废旧钢铁,自己加工;没有脱氧剂,他们就用木棒搅拌脱氧;没有测试铝水温度的仪器,他们就冒着高温,在炉前通过肉眼观察铝水颜色的变化来判断……
在熔制过程中,他们还研制出局部浇水加速铸件冷却的方法,使铸件局部缩型的难题迎刃而解。为了完成国徽铸件的抛光加工,他们还自制了许多小工具,用自制的钢丝刷将国徽毛坯表面那些凹凸不平的地方打磨干净,然后用专用工具将有瑕疵的地方修补完整,再用自制的小刀将国徽图案中的细节部分一一雕刻出来,最后再用专用刮刀刮平图案表面,进行整体抛光。经过这样的工艺打磨出的国徽就如镜面般平滑光亮。
1951年5月1日,第一机床厂铸造的一枚金属国徽,正式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1970年天安门城楼重建时被替换,悬挂19年。这是天安门城楼悬挂的第二枚国徽。
第三枚国徽:悬挂时间长达49年
天安门自1417年肇建,1420年建成。先后于1465年、1651年重建。由于长期失修,建筑结构已严重变形。新中国成立后虽多次维修加固,但未能彻底解决问题。1968年3月,天安门城楼安全检查小组,对天安门城楼的主要承重架构,进行较全面的安全检查,发现城楼金柱、梁枋存在歪闪、倾闪、劈裂、酥裂、断裂、糟朽、通朽等安全隐患。
1968年8月2日,北京市革命委员会工交城建组向国家计委、国家建委提出《关于天安门城楼翻修工程列入国家基本建设项目的报告》;8月20日,国家计委、国家建委军管会批复:同意修建,并作为重点项目列入国家计划。
1969年12月15日,天安门城楼重建工程开工,为避免内、外不利因素影响,工程是在绝对保密情况下进行的。
重建后的天安门城楼没有沿用原来的金属国徽,而是重新制作一枚木质国徽。主要缘由是,金属国徽近半吨的荷重,长时间悬挂对楼体结构会增大危险系数,且金属材质对城楼本体已完成的防雷体系存在扰动。这枚木制国徽一直悬挂到2019年。这是天安门城楼悬挂的第三枚国徽。
第四枚国徽:尺寸精确到毫米
2019年修缮天安门城楼时,工作人员对城楼上悬挂的国徽进行检查,发现多处开裂、剥落等现象。经古建专家实地踏勘确认,1970年天安门城楼重建后悬挂的这枚木制国徽,历时风吹日晒,已不宜继续悬挂。
相关专家反复论证后建议与此次城楼整体修缮同步,对城楼上的原有国徽采用原规格、原尺寸、原样式复制更换。重新制作的国徽继续采用木质结构,由龙骨、浮雕和背板组成,分别选用优质的松木,以及适于雕刻的橡木和全实木材料。经过初选和专家二次遴选,筛选出纹路美观、质地坚实的优质松木,先进行烘干、防腐、防虫、木材表面碳化等处理,再采用数控技术机械雕刻加工,最后对国徽中的细节进行人工雕刻和打磨。
此外,采用传统工艺上色的国徽红和国徽金,让新国徽色彩鲜艳,不易褪色。此次,经过精准测量后,新国徽的高度确定为2.67米,按规定比例宽度确定为2.48米,高、宽的尺寸精确到了毫米。
此次国徽更新,从实地勘查、论证,到选材、制作等环节,历经3个多月,于2019年6月13日夜顺利更换完成,与修缮一新的天安门城楼一同展示在世人面前。这是天安门城楼悬挂的第四枚国徽。
第五枚国徽:新版国徽国家标准公布后的第一枚国徽
新国标(GB1509-2025)规定了国徽的技术要求、3D数字模型、检验规则,描述了相应的试验方法,进一步明确了国徽的通用技术要求。2025年5月,为了迎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天安门城楼开始进行维护和检修,与此同时,启动了新版国徽的制作工作。
2025年6月23日23时,国徽换装正式开始。24日凌晨,使用专用吊架拆下原来的国徽后,新国徽被平稳地吊送上天安门城楼的国徽安装位置。凌晨4点,天安门城楼国徽换装圆满完成。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天安门城楼悬挂的第五枚国徽。
(作者系北京联合大学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杏梅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