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推动法治化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政协委员建言加快发展上海涉外法律服务业
政协联线记者 董潇韩  
来源:政协联线 | 2025-10-10 16:28 字号
第37次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市咨会,IBLAC)即将举行,国际企业家踊跃报名来沪参会。数据显示,如今46家市咨会成员企业中,24家位列2025年财富世界500强,7家位列福布斯2000强,企业总市值超过3.5万亿美元,每年在沪纳税总额超过350亿元人民币。
上海是外商最青睐的投资首选地之一,以及跨国公司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布局的首选地之一。日前,首部上海商事调解涉外法治宣传片《商事调解 上海智慧》正式官宣上线,聚焦上海推进商事争议解决优选地建设,商事调解的“上海速度”和“上海智慧”积极推动了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
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不断提升上海涉外法律服务能级,推动法治化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也是上海市政协委员们长期以来关心关注的问题。
涉外法律服务涉及律师、公证、翻译、仲裁、调解、法律查明等诸多领域,涉外法治人才更是涉外法律服务建设的动力来源。委员们建议,鼓励高校建立跨学科的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与国际组织、国外知名院校的交流作用。同时,支持法律服务机构“引进来”和“走出去”,聚合多地、多机构的多元解纷合力,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发展提供保障。
“推动涉外法律服务业与会计、金融、保险、证券等其他专业服务业之间的合作交流。”陈贵委员建议,“鼓励本土律师事务所通过出资设立、并购、联营、合作、合同授权等方式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或者与境外法律服务机构、从事外向型经济的企业开展相关业务合作,有效应对新兴领域发展中的法律法规问题。”
游闽键委员建议,可进一步引进集聚具有全球服务能力的法律服务机构,支持境外知名调解机构在符合监管要求条件下,在上海依法设立业务机构。
“设立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基金和涉外法治人才智库,支持相关人才的海外学习和对外交流,鼓励有志于从事涉外业务的青年法律人深耕国际法、海商法等专门领域。”张金全委员建议,“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的涉外法治人才交流平台和‘孵化器’,吸纳境外专家,强化各国与上海人才的业务合作和联系。积极引导法治人才前瞻性地学习掌握相关领域知识,从而在涉外法治领域占据主动权和话语权。”
“推动实践教学与知识教学紧密结合,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特点,聚焦特定领域的国际真实案例,建立涉外教学案例库。”委员们建议,“探索建立涉外法治专业人才培养的准入机制、评估机制、退出机制和激励机制,建立起一整套由资质、目标、标准、内容、实践、监控、评价到反馈、改进的立体化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体系,实现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张希喆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