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
  • 评论
  • 收藏
人民政协报关注|从自发参与到长效共建,推动基层治理与新业态劳动者“双向奔赴”
人民政协报  
2025-10-10 09:18 字号
外卖骑手化身社区“网格员”,在日常配送中排查安全隐患;网约车司机变身“观察员”,在接单途中记录城市文明点滴;电商主播成为“宣传员”,通过直播间向消费者传递反诈知识……近年来,新业态劳动者正以独特的职业优势,成为社会基层治理中的新生力量。
如何让新业态劳动者进一步积极融入和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怎样将他们的治理热情转化为长效参与机制?记者就此深入一线调研并采访了相关政协委员,探讨如何更好地让新业态劳动者在参与社会基层治理中敢出手、能出手、愿出手。
穿梭街巷的社区治理“多面手”
10月4日清晨7点,上海市杨浦区殷行街道的晨雾尚未散尽,快递员成晓勇已骑着载满包裹的电动车,穿梭在开鲁二村社区的街巷中。
经过健身器材广场时,他没有急着上楼送件,而是先掏出手机对着墙面凹陷处拍了张照,“这处墙皮又掉了一块,上次跟社区反映过,今天得跟进下整改进度。”
待照片发送到社区微信群,他才拎起包裹走向居民楼。路过垃圾分类点时,又顺手将散落的两个塑料瓶扔到可回收垃圾桶。“每天送件时多留意、搭把手就行,都是些小事。”成晓勇笑着说。
这样的“小事”,正成为越来越多新业态劳动者的日常,也汇聚成了城市基层治理的重要力量。
记者采访发现,如今像成晓勇这样穿梭街巷的社区治理“多面手”不在少数。他们可能是“城市观察员”,发现消防通道被私家车占用时,及时拍下图文信息反馈给物业;可能是独居老人的“贴心邻居”,帮助他们送餐、送药,解决日常所需;还可能是政策的“流动宣传员”,在配送间隙帮社区发放反诈手册。
不止于社区治理,还有越来越多的新业态劳动者活跃在志愿服务一线。
9月25日,台风“桦加沙”过境珠海,快递小哥朱周胜看着窗外倒伏的树木、堵塞的道路,立即在微信群发起倡议,号召大家一起参与道路清障。
“我们每天跑街串巷,对每条路、每个小区的情况都熟悉,清理起来更高效。”很快,一支百余人的志愿者队伍组建完成,大家戴着手套、拿着铁锹,顶着风雨清理学校周边及老旧小区内的断枝杂物。
“有位老人在楼上喊‘辛苦了’,那一刻觉得再累都值。”朱周胜说,那几天他们主动暂停了非紧急配送任务,全身心投入志愿服务,平台也免除了他们的超时处罚。
近年来,全国多地社区通过机制创新,将外卖小哥、网约车司机等纳入基层治理新格局。采访中,多位政协委员表示:“这些细微的变化,不仅让城市治理多了温度,更让新业态劳动者从‘城市过客’真正变成了‘共建主人’。”
“快递小哥等新业态劳动者参与城市服务,本质上是‘职业优势’与‘治理需求’的精准对接。”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会长魏青松说。
在魏青松看来,快递员、外卖员每日高频穿梭于社区街巷,是一支“流动力量”,能触达社会治理难以覆盖的“末梢角落”,而他们愿意主动参与,往往源于“被需要”的归属感。
“当一份工作不只是谋生手段,还能实实在在改善身边环境、帮助他人,这份职业的价值感就会大大提升。”魏青松认为,这种源于价值认同的参与热情,是推动新业态劳动者融入城市建设的核心动力,更值得被看见、被尊重,进而转化为更持久的基层治理力量。
热心肠背后的“后顾之忧”
9月28日中午,广州外卖员陈亮(化名)坐在路边,对着手机上的扣款通知直叹气。
一个小时前,他在配送途中遇到一位老人突发头晕,于是帮忙联系家属并送往医院,结果导致5单外卖超时,平台扣了他50元。
“帮人是应该的,但这些钱相当于我一天1/3的工资,心里还是有点不是滋味。”陈亮说,类似的情况他以前也曾遇到过,“有次帮一位老人搬东西到楼上,送餐晚了20分钟,被投诉还罚了款。”
这样的“两难”处境,是不少新业态劳动者参与城市服务时的真实写照。
“一方面,他们愿意利用工作间隙贡献力量;另一方面,超时、投诉、罚款等生计压力,又让他们不得不再三权衡。”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总工会社会联络部原部长杨军日说。
杨军日在调研中发现,除了收入影响,权益保障的缺位更让新业态劳动者“心存顾虑”。今年3月,山东菏泽外卖骑手阿振(化名)在送餐途中偶遇火灾,他在救火过程中导致左臂二级烧烫伤。“因为救火不算‘配送途中受伤’,平台没有予以理赔。”阿振无奈地说,“有点寒心,但下次遇到,还是会帮。”
职业能力的局限,也让部分参与行为“力不从心”。
北京朝阳区大屯街道快递员张强曾发现一户居民家有燃气泄漏的异味,却不知道该如何处理,“只能赶紧给社区打电话。”他告诉记者,自己很想学习一些应急处置的知识,但找不到合适的渠道,对此他颇感遗憾。
“这些困境的核心,源于新业态劳动者参与城市服务的保障体系亟待完善。”杨军日表示,当前多数新业态劳动者处于“灵活就业”状态,劳动关系松散、社会保障覆盖不足。
“他们参与基层治理、服务社会,本质上是在承担额外责任,但相应的补贴、保险、培训等支持却没跟上。”杨军日表示,不少快递员等新业态劳动者参与志愿服务,不仅没有报酬,还要自担交通、通讯费用,“长此以往,再高的热情也会被现实消磨。”他认为,要让这份热情持续,关键是要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让新业态劳动者帮有所得、伤有所保。
从自发参与到长效共建
10月6日下午2点,重庆市垫江县桂阳街道月阳社区“阳光驿站”,饭菜依旧冒着热气,一旁造型别致的月饼更添几分暖意。网约车司机周明打开“桂阳街道志愿服务积分联盟”小程序,用60积分兑换了一份营养丰富的免费午餐。
驿站里凉爽舒适,几位快递小哥、网约车司机围坐在桌前,边吃饭边聊起上午工作时发现的社区问题。“看到我们反映的问题一件件被解决,感觉自己也成了这座城市的重要一员。”周明说。
周明的行为,正是千万新业态劳动者参与基层治理的缩影。“网约车司机、外卖骑手等新业态劳动者群体规模庞大,日常走街串巷的工作特性,让他们天然成为基层治理的‘移动探头’,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和巨大潜力。”全国政协委员、北京金台律师事务所主任皮剑龙表示。
但皮剑龙在调研中也发现,当前实际参与基层治理、志愿服务的新业态劳动者人数仍然较少,“不少人有顾虑,还有一些人想参与却不知道该从何入手。”
“推动新业态劳动者参与城市服务,不能只靠一时的热情自发,要以完善的体制机制建设,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皮剑龙认为,从自发参与到长效共建,首要的是把他们参与治理过程中的人身风险纳入职业伤害保障范围,鼓励政府、平台、保险机构共同承担责任,形成多元分担格局。
皮剑龙建议,相关部门要明确新业态劳动者参与基层治理的服务范围与补贴标准;企业也应主动提供相应保障支持,避免劳动者影响生计;社区更要精准对接需求、及时反馈效果,让劳动者的付出看得见、有回响。
据了解,一些平台企业也在开始探索将“善意行为”纳入算法考量,探索建立“弹性时间”“救助暂停”等应急机制;有的还推出“见义勇为”快速认定通道和专项激励。
“此外,可将新业态劳动者参与治理与积分落户、子女入学、租房补贴等公共政策挂钩,同时纳入职业评价体系,为表现优秀者争取社区网格员、企业管理岗等发展机会,让他们的付出有动力、可持续。”皮剑龙说。
“总之,要推动基层治理与新业态群体实现‘双向奔赴’,需要政府、社区和平台企业持续协同发力,唯有如此,才能让新业态劳动者真正与城市共发展、同进步。”委员们一致表示。
责任编辑:张杏梅
转载请注明来源
  • 17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