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
- 评论
- 收藏
钩沉|宋九龄:从东北军名将到义勇军司令
2025-09-23 09:28
字号


抗日义勇军将领宋九龄

宋九龄率部攻打过的东北交通大学校门旧址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东北军少将旅长、中将参议宋九龄辞官抗日,倾其家产组建义勇军,曾经发展到6000余人的规模,与日军在辽西地区周旋一年之久:攻打锦州城、袭击日军第八师团司令部,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
辞掉官差 出关抗日
九一八事变爆发时,宋九龄正在天津长芦盐务缉私局局长任上。面对国土沦丧,家园遭到日寇践踏,宋九龄忧心忡忡,他时常顿足捶胸,深为不能上阵杀敌而遗憾。当从报纸上看到辽宁义勇军奋起抗日的消息,宋九龄感到精神振奋。
1932年1月,宋九龄在天津从报纸上看到,锦西县冮家屯发生了一次激烈的抗日战斗,击毙了日军骑兵联队长古贺传太郎,宋九龄按捺不住抗日救国的激情,决定出关组建抗日义勇军。当时,宋九龄的至交、天津烟酒税务局局长刘葵忱劝他:“你没人又没武器,拿什么抗日?还是算了吧!”宋九龄立即质问他:“咱们还是不是中国人?”刘葵忱看到宋决心已定,不仅不再阻拦,还为宋九龄从事抗日活动提供了很多帮助。
宋九龄决心抗日之时,东北军主力部队大多已经撤至关内。宋九龄为抗日之事三次到北平谒见张学良,向张学良陈述可以组织地方武装抗日,只需要得到张学良在经费方面的支持。然而,张学良当时执行国民政府当局的不抵抗政策,感到十分为难。
1932年5月3日,宋九龄怀揣着长芦盐场缉私局的官印和辞呈,第三次去北平见张学良,他当场把辞呈交给张学良,表示要回东北抗日的坚定决心。张学良接过辞呈后很客气地说:“梦轩老,这个盐务缉私局局长是很多人求之不得的肥差,你说辞就辞了?”宋九龄斩钉截铁地说:“我决心已定,请副司令准辞吧!”张学良见宋九龄是铁心要出关抗日,便嘱咐他先回去做一个计划。
宋九龄回天津后,立即让秘书按照他的意愿写了一份计划并派人送给张学良。而后,张学良将宋九龄引荐给正在北平的辽吉黑民众后援会会长朱庆澜将军,得到了朱庆澜的大力支持,朱庆澜对宋九龄进行了一番勉励,并给他配备了32支短枪和1000块大洋。
四处联络抗日志士
1932年5月4日,宋九龄辞别家人,带领28名抗日志士直奔热河。
宋九龄面对的最大难题就是缺乏队伍。宋九龄听说在朝阳县松树卯屯有一支号称800多人的绿林队伍,其头领颇有抗日意愿,立即前去与这支绿林队伍接触,向他们宣传抗日救国思想。绿林队伍的头领被宋九龄的说教感动,表示愿意参加义勇军。就这样,宋九龄四处联络抗日好汉。在朝阳县羊山、二十家子一带,宋九龄联系到有抗日意愿的警察贺某,贺某发动了当地700多名农民参加抗日义勇军。
在锦西县苦胆沟,宋九龄经人介绍与当地很有威望的和尚王老文相识,深入一谈才知道王老文原先也是东北军军官,因不满东北军上层的腐败而辞官来到苦胆沟出家,被人亲切地称为“和尚大叔”。王老文爱国之心未泯,他听说宋九龄要组建自己的队伍打鬼子,短时间内就招募了一个连的人马投身抗日。
宋九龄还到自己老家附近的穿心甸招募了100余名骑兵,在松岭门、沈家台一带联系了赵金华率领的联庄会队伍和李世君率领的绿林武装。
经过两个多月的奔走,宋九龄组建起一支颇有声势的抗日武装。队伍编成后,宋九龄亲自赴北平向朱庆澜作汇报,朱庆澜以后援会的名义委任宋九龄为抗日救国义勇军第四军(又称第四梯队)司令,发关防一枚,并暂定每月给宋九龄部援助2500元军费。
“辽西风云益告急迫”
1932年10月25日夜,攻打锦州城的战斗打响。刘存起、赵金华、李世君都率几百名队伍按计划发起攻击,孙兆印率部在大凌河东防守东来之日军增援。
夜11时许,攻打交通大学的战斗打响,当时日军第八师团司令部设在该处,义勇军战士先将站岗的两个卫兵刺死,在8名“木匠”的引导下,义勇军骑兵在前开道,驮马队随后,在机枪、60迫击炮的掩护下,步兵顺利占领预定阵地。
另一队义勇军沿着交通大学西边的公路越过铁路,一直打到当时的锦州第五监狱附近。原定攻打北大营的李世君营长率部赶到北大营时,日军已经有所察觉并预先开枪,尽管义勇军战士英勇杀敌,但日军火力过猛,数次攻营不进,只好撤出阵地。
26日凌晨1时许,日伪军援军赶到增援,义勇军腹背受敌,宋九龄见战事不利,命令义勇军向田家屯北山撤退。
此次攻打锦州城,共击毙日军29人,缴获枪支31支和很多军用物资,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削弱了日军在辽西的实力。日本关东军因此惊呼“辽西风云益告急迫”,日文版《锦州新报》头条要闻报道:“宋匪偷袭北大营、交通大学”。宋九龄率部攻打锦州后,日军不得不在交通大学和锦州北大营院墙上修筑许多枪眼,以防义勇军再来袭击。
日军对宋九龄恨之入骨,攻打锦州之战后,日军将设在沈家台的宋九龄部骑兵营房舍和宋家旧宅全部烧毁,宋九龄的二弟、三弟在逃亡中被日军砍伤。日军还把宋九龄的画像贴在铁路沿线的各火车站、大车店悬赏缉拿。
面对日伪军的疯狂反扑,宋九龄率部转移到辽西山区坚持作战,他晚年回忆:“当时是采取寓兵于民的办法,实行游击战。”
第一、二、三届辽宁省政协常委
1933年7月,宋九龄托人送朱霁青由锦州西海口化装回关内,他本人仍坚持在锦西县山区开展抗日斗争。8月,日军侦察得知宋九龄余部在锦西杨树沟一带活动,遂派兵在飞机掩护下攻打杨树沟。义勇军凭借有利地形,与日军进行殊死搏斗,日军始终没能消灭义勇军,激战中,有一架日机向阵地俯冲扫射,被义勇军击落。
战斗结束后,宋九龄率部转移到冮家屯一带隐蔽,他拒绝了汉奸的诱降,于入秋后化装成商人经锦州西海口从海路返回天津隐居。在天津期间,宋九龄仍呼吁抗日救亡,曾往返于武汉、上海、北平之间联络东北军故旧筹划抗日救亡之事。
抗战胜利后,宋九龄携家眷返回家乡锦州,国民党当局得知宋九龄在锦州定居,多次邀请他出山担任高官,都被他婉言谢绝。解放战争时期,宋九龄心系贫苦百姓,积极参加慈善事业,曾为锦州城穷苦民众开设“粥厂”,每天施舍放粥两小时,还与几位社会名流联合在锦州创办起能容纳200多名学生就读的明德中学,凡入学的学生全部免收学费。
1948年锦州解放时,宋九龄已经是72岁的古稀老人,他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积极参加新政权建设,曾当选为第一、二届辽宁省人大代表,第一、二、三届辽宁省政协常委。1950年12月,宋九龄当选为辽西省人民政府委员。
晚年的宋九龄响应政协的号召,亲自动笔撰写文史资料《我在锦县组织民众抗日救国军的情况》,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抗战史料。
1965年10月17日,宋九龄因病在锦州逝世,享年89岁。
(作者系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副会长,民进辽宁省委会参政党理论研究会理事)
责任编辑:张杏梅

- 13
- 评论
- 收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