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
- 评论
- 收藏
履职观察|双节假期点亮消费氛围,政协委员建言解码文旅消费融合
来源:政协联线 | 2025-10-09 09:28
字号

25辆上海旅游节参展花车在世博文化公园进行闭幕活动巡展;浦东美术馆为大展“缔造现代: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延长开放时间直至深夜;迪士尼限定版城堡幻影秀、临港滴水湖特别版烟花点亮城市夜空……
节庆氛围持续升温。国庆连中秋8天假期,上海共接待游客超2500万人次,200余项文旅商体展活动轮番上演,宾馆旅馆平均客房出租率63.70%,较去年同期提升3.9个百分点。“文旅消费”动能凸显,上海的“文旅”和“消费”,二者之间是如何相互磨合,实现良性互动、同频共振的?梳理政协委员们近年相关建言,或可理出一些脉络。
国庆前夕,上海市中心又一个超级综合体新天地东台里升级亮相,不仅齐聚多家中国首店、特色店,还串联起文化艺术中心、章太炎故居等十余处开放文化场景,为消费者提供了长假打卡的新去处。
翟骏委员早就观察到在消费升级的同时,奢侈品正遭遇祛魅。她认为,这恰恰是消费者理性觉醒、需求日趋多元的表征,提出中高端消费势必有一部分由奢侈品消费向文化消费转移,文化消费会成为激发上海消费市场的重要着力点,要顺应大众消费变化趋势,激发文化消费活力。
数据显示,今年前5月,上海社零增速首次恢复正增长,1-8月实现社零总额破万亿元。数据回升是“政策+市场”综合发力见效的结果——3月召开上海市旅游发展大会,5月印发《上海市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明确“打造文化消费高地”等举措,“乐·上海”服务消费券项目形成常态化机制 。在政策的引导下,市场主体积极响应,和新天地东台里一样,一众商圈不再只是购物场所,齐齐转变为集文化、艺术、娱乐、社交于一体的多元化体验空间。许世坛委员对此总结:新型消费是个性化、体验式、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消费形态,要挖掘首发经济、品牌经济、夜间经济等新场景,打造游购娱一体的综合场景,引领消费升级。
“消费场景创新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扩大需求的前提是理解并引导需求。”年初举行的市政协全会上,田颖杰委员就提出:近年来各类新消费群体不断涌现带动消费细分,急待市场供需匹配,建议关注人口发展趋势,把握当下及未来的消费热点,更有效地制定个性化支持政策。她建议要促进创新型消费品的供给和服务提升,扩大消费需求,要在城市规划中引入多元商业模式,实施差异化业态布局策略。
于中秋落幕的第三十六届上海旅游节以“一节两季”近百日活动接待游客1.63亿人次,带动全要素旅游消费超3000亿元,双双创下新纪录。第二届上海国际光影节在1个主会场、16个分会场上演177场活动,用光影科技在城市地标集聚人气,带动关联消费。
演艺、赛事、展览成为吸引流量的“文化磁场”。从旅游节到光影节,从奥赛博物馆大展到网球大师赛……今年以来,上海不断探索“展览+旅游”“赛事+消费”“节庆项目联动”等多种全链条消费模式,不少游客为一场活动专程来沪,顺带解锁城市景点。
这番场景早在众多委员建言之中。沈开艳委员特别看重商旅文体展消费紧密联动结合的重要性,本届政协期间多次在不同场合呼吁要注重演艺市场的衍生产品开发、周边产业培育,放大文化活动的消费带动效应,变客流和消费流量的瞬时“潮汐效应”为可持续的“长尾效应”。
在今年春天举行的上海市旅游发展大会上,“要围绕文旅‘点’设计消费‘链’,发展‘套票联票’‘票根经济’,在文旅场馆周边布局商业配套设施,在商业街区嵌入文体演艺资源,做强‘后街’经济,突出‘全时’驱动。”成为全市上下共同的意志表达。
委员们深信,增强消费的内涵外延,产生联动效益,必然会持续引入规模可观且消费意愿强烈的新流量。让消费行为贯穿出行全程,一张门票留下的绝不只是“票根”,还有更多元的消费生态和可持续的经济。
在各类调研中,政协委员们发现,文旅消费的快速增长,也派生出一系列问题:垃圾剧增、交通出行拥堵加剧——时髦的外摆经济需要明确外扩边界,火热的首发经济如何引导排队长龙,既要保障店铺正常运营,又不能占据人行道盲道,还要注意保持卫生环境……一边是人气,一边是市容环境,如何平衡好这对关系?
“提升城市承载能力”,是最根本、靠谱的解决之道。田颖杰委员建言,比如“要完善商业基础设施,还要构建高效便捷的交通网络,增加停车位配比”。此外,亦有委员从加强预判、优化管理等方面提出建议。
文旅消费归根结底是人的体验。围绕文旅资源布局和城市公共服务建设一体推进,更好实现宜居宜游、主客共享,陆铭委员表示,应以“一江一河”、地铁2号线和10号线等大流量的地铁线为消费轴,串联主要消费节点和历史街区,提升街道宜行走性,拆除不必要的围墙,发展街头文化演艺和小型集市。同时要改善城市软环境,延长轨道交通运营时间,优化公厕等公共服务,为夜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假日文旅市场的繁荣景象,是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生动体现,也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力印证。委员们憧憬:随着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深入实施,消费券等政策持续升温,上海将凭借“入境旅游第一站、都市旅游首选地、文旅深度融合示范区”的优势地位,向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发出邀请,持续推动城市消费扩容提质。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节庆氛围持续升温。国庆连中秋8天假期,上海共接待游客超2500万人次,200余项文旅商体展活动轮番上演,宾馆旅馆平均客房出租率63.70%,较去年同期提升3.9个百分点。“文旅消费”动能凸显,上海的“文旅”和“消费”,二者之间是如何相互磨合,实现良性互动、同频共振的?梳理政协委员们近年相关建言,或可理出一些脉络。

2025年10月8日,上海松江泗泾古镇,街道布置“国庆中秋双节”限定装扮,红旗飘扬,灯笼高挂。
消费活力迸发,文化需求引领新场景国庆前夕,上海市中心又一个超级综合体新天地东台里升级亮相,不仅齐聚多家中国首店、特色店,还串联起文化艺术中心、章太炎故居等十余处开放文化场景,为消费者提供了长假打卡的新去处。
翟骏委员早就观察到在消费升级的同时,奢侈品正遭遇祛魅。她认为,这恰恰是消费者理性觉醒、需求日趋多元的表征,提出中高端消费势必有一部分由奢侈品消费向文化消费转移,文化消费会成为激发上海消费市场的重要着力点,要顺应大众消费变化趋势,激发文化消费活力。
数据显示,今年前5月,上海社零增速首次恢复正增长,1-8月实现社零总额破万亿元。数据回升是“政策+市场”综合发力见效的结果——3月召开上海市旅游发展大会,5月印发《上海市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明确“打造文化消费高地”等举措,“乐·上海”服务消费券项目形成常态化机制 。在政策的引导下,市场主体积极响应,和新天地东台里一样,一众商圈不再只是购物场所,齐齐转变为集文化、艺术、娱乐、社交于一体的多元化体验空间。许世坛委员对此总结:新型消费是个性化、体验式、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消费形态,要挖掘首发经济、品牌经济、夜间经济等新场景,打造游购娱一体的综合场景,引领消费升级。
“消费场景创新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扩大需求的前提是理解并引导需求。”年初举行的市政协全会上,田颖杰委员就提出:近年来各类新消费群体不断涌现带动消费细分,急待市场供需匹配,建议关注人口发展趋势,把握当下及未来的消费热点,更有效地制定个性化支持政策。她建议要促进创新型消费品的供给和服务提升,扩大消费需求,要在城市规划中引入多元商业模式,实施差异化业态布局策略。

2025年10月1日,上海,节日的申城到处充满喜庆氛围。
延伸产业链条,构建文旅消费新生态于中秋落幕的第三十六届上海旅游节以“一节两季”近百日活动接待游客1.63亿人次,带动全要素旅游消费超3000亿元,双双创下新纪录。第二届上海国际光影节在1个主会场、16个分会场上演177场活动,用光影科技在城市地标集聚人气,带动关联消费。
演艺、赛事、展览成为吸引流量的“文化磁场”。从旅游节到光影节,从奥赛博物馆大展到网球大师赛……今年以来,上海不断探索“展览+旅游”“赛事+消费”“节庆项目联动”等多种全链条消费模式,不少游客为一场活动专程来沪,顺带解锁城市景点。
这番场景早在众多委员建言之中。沈开艳委员特别看重商旅文体展消费紧密联动结合的重要性,本届政协期间多次在不同场合呼吁要注重演艺市场的衍生产品开发、周边产业培育,放大文化活动的消费带动效应,变客流和消费流量的瞬时“潮汐效应”为可持续的“长尾效应”。
在今年春天举行的上海市旅游发展大会上,“要围绕文旅‘点’设计消费‘链’,发展‘套票联票’‘票根经济’,在文旅场馆周边布局商业配套设施,在商业街区嵌入文体演艺资源,做强‘后街’经济,突出‘全时’驱动。”成为全市上下共同的意志表达。
委员们深信,增强消费的内涵外延,产生联动效益,必然会持续引入规模可观且消费意愿强烈的新流量。让消费行为贯穿出行全程,一张门票留下的绝不只是“票根”,还有更多元的消费生态和可持续的经济。

2025年10月5日,上海,国庆假期,豫园商场内游客购买小商品。
完善线下体验,彰显人民城市新温度在各类调研中,政协委员们发现,文旅消费的快速增长,也派生出一系列问题:垃圾剧增、交通出行拥堵加剧——时髦的外摆经济需要明确外扩边界,火热的首发经济如何引导排队长龙,既要保障店铺正常运营,又不能占据人行道盲道,还要注意保持卫生环境……一边是人气,一边是市容环境,如何平衡好这对关系?
“提升城市承载能力”,是最根本、靠谱的解决之道。田颖杰委员建言,比如“要完善商业基础设施,还要构建高效便捷的交通网络,增加停车位配比”。此外,亦有委员从加强预判、优化管理等方面提出建议。
文旅消费归根结底是人的体验。围绕文旅资源布局和城市公共服务建设一体推进,更好实现宜居宜游、主客共享,陆铭委员表示,应以“一江一河”、地铁2号线和10号线等大流量的地铁线为消费轴,串联主要消费节点和历史街区,提升街道宜行走性,拆除不必要的围墙,发展街头文化演艺和小型集市。同时要改善城市软环境,延长轨道交通运营时间,优化公厕等公共服务,为夜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假日文旅市场的繁荣景象,是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生动体现,也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力印证。委员们憧憬:随着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深入实施,消费券等政策持续升温,上海将凭借“入境旅游第一站、都市旅游首选地、文旅深度融合示范区”的优势地位,向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发出邀请,持续推动城市消费扩容提质。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责任编辑:丁元圆

- 47
- 评论
- 收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