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作家简平带队“小小艺评家”:追溯童心之源,探寻文学之光
上海文联
向作者提问
来源:政协联线 | 2025-09-17 15:18 字号
从一盏“小橘灯”的微光,到一部部经典的儿童读物、戏剧、电影的闪亮,在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内,参与“小小艺评家”活动的孩子们随着作家简平的娓娓道来,一同追溯了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足迹,也第一次知道了自己今天可以随心翻开一本童书,原来背后有那么多人付出了努力。
探索之路就从一盏“小橘灯”开始,简平向孩子们介绍了冰心奶奶著名的散文《小橘灯》,穿过投影着各类儿童文学杂志、报纸和书籍封面的门,孩子们就这么踏入了儿童文学的时光长廊。“大家知道吗?中国最初是没有专门的儿童文学的。”简平的开场顿时吸引了孩子们的关注,原来,过去,文学作品多面向成人,大人们认为小朋友只需听大人读即可,无需专门为他们创作。直到19世纪末的1875年,中国第一本探索性的刊物、官话版《小孩月报》诞生,才开启了为小朋友专门创作读物的尝试。
提及“儿童文学”这一概念的确立,便绕不开五四时期。在孩子们好奇的注视下,简平沿着馆内的资料墙,讲述着大作家茅盾确立“儿童文学”名称始于五四时期,而鲁迅兄弟更是在《新青年》上发文,倡导“儿童本位”理念,强调要站在儿童的立场为他们创作,尊重孩子的想象力——就像故事里孩子可以在山海间自由行走、可以变成一条鱼,这些不会存在于成人文学中的、逻辑之外的世界,恰恰是符合儿童思维的创作。
沿着历史的足迹,孩子们来到一片稻田的装置前,一个逼真的稻草人静静立在其中,一下子引起了孩子们的好奇。简平给大家介绍了这部被鲁迅先生视为开了中国童话新路的标志性作品——叶圣陶的《稻草人》。也借着引导孩子们对稻草人外观、材质、装饰的观察,将“优秀的作文必须有逼真的细节描写”这一“写作技巧”教给了大家。“小小艺评家们”纷纷走进模拟的稻田,与“稻草人”近距离合影,沉浸式感受这部经典童话的魅力。
沿着墙面上的时间线,简平给孩子们一一介绍了那些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小读者们的儿童刊物:创刊于1922年,至今仍在出版的《小朋友》杂志,讲述了中国儿童文学刊物的发展历程。其主编黎锦晖被称为儿童歌舞剧的“开山鼻祖”。他创作了十几个儿童剧本,让孩子们下课后排演,这便是中国儿童剧的开始。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巴金在抗战时期出版《少年读物》杂志,号召小朋友“做一个战士”,传递爱国力量。新中国成立后,宋庆龄创办了新中国第一本少年儿童杂志《儿童时代》和第一家专门的少年儿童出版社——少年儿童出版社。在这些平台的推动下,众多作家纷纷投身于优秀儿童文学的创作,才有了今天的孩子们可以恣意畅游在文学世界的美好光景。
 
活动的最后一站,孩子们来到了最爱的动画片展区。简平趁机告诉大家,原来大家超爱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三毛流浪记》《没头脑和不高兴》等等,都是经典儿童文学作品改编的——爱看动画片的你,要不要试试“读原著”的乐趣呢?而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十万个为什么》,作为科学文艺的重要载体,至今已推出七个版本,鼓励孩子们保持好奇心,探索未知世界。
一路走来,在简平老师绘声绘色的导赏下,孩子们对中国儿童文学有了更清晰、更深刻的认识。从最初的萌芽到如今的繁荣,儿童文学的发展离不开一代代作家、编辑和出版人的努力,而这份为孩子们创造的文学财富,也将继续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童心。
责任编辑:杨骁希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