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博物馆里的文学课:以细节与真诚,点亮孩子的写作之路


来源:政协联线 | 2025-09-17 15:17
字号

欢迎来到“小小艺评家”艺术鉴赏课
2025第三期“儿童文学”系列的——
第二课!

在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参与“小小艺评家”活动的孩子们随着作家简平一同追溯了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足迹,在简平老师绘声绘色的导赏下,孩子们对中国儿童文学有了更清晰、更深刻的认识。
趁着这股热乎劲,简平带领孩子们就在博物馆开启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儿童文学写作课。
提及儿童文学,简平首先梳理了其百年发展脉络——100多年前“儿童文学”概念诞生,作家们开始为孩子专属创作,也点燃了孩子们的写作热情。可与之形成反差的是,“写作文难”的困扰同样延续了百年。为何写作会成为孩子的难题?简平分享了自己的见闻:有学校要求作文“感动人”,孩子们便挖空心思编造故事,父亲背发烧的自己看病摔骨折、母亲过马路时为护着孩子被电动车撞成脑震荡、奶奶在超市为挡掉落的坛坛罐罐变成植物人……这些看似“感人”的情节,实则是孩子缺乏社会经验、人生阅历浅薄,且日常阅读量不足、没有足够故事储备的无奈之举。更令人担忧的是,不少孩子读完一本书后,连书的核心内容都说不出,未能掌握阅读的关键方法,写作时自然“无米下锅”。

那么,如何才能让孩子写好作文、读懂书籍?简平给出了答案——阅读要“读细节”,写作要“抓细节、富想象、保真诚”。他以大家在第一节课中已然熟悉的叶圣陶先生的《稻草人》为例,引导孩子们勾勒稻草人的细节:没有眼睛鼻子,却戴着帽子、手持扇子,竹子做的骨架撑起稻草编织的“皮肤”,静静立在金黄色的稻田里,头顶是秋日的阳光,耳边是鸟叫与风吹稻浪的声响;而故事里的稻草人,能看见发烧口渴的孩子、能听见妇人的哭泣,却因不忍目睹人间苦难而闭眼,因发不出足以驱赶蝗虫的声音而“闭嘴”。正是这些细节,让稻草人的形象鲜活立体,也让孩子们明白,唯有捕捉细节,才能真正理解作品,为写作积累素材。


阅读要捕捉细节,写作中的细节同样重要。写“捡到一双又破又脏的鞋子”只能得60分,但若加上“脏到看不出颜色”这一细节,分数便能提升到80分。而描述时间时,“暴风雨到来前的上午”远比单薄的“今天”更有画面感……简平用非常具体的例子,让孩子们明白什么是“写细节”,即使是小学生也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除了细节,想象力也不可或缺。他分享了一个故事:兄妹俩因家境贫寒没有鞋子,校长却要求必须穿鞋子上学,哥哥从垃圾桶捡鞋,后来因林场主破坏环境、猎杀鹿妈妈,男孩伤心之下走向河边,最终变成一条鱼游走——这个看似“幼稚”的情节,实则是孩子对美好世界的向往,是有温度、有内核的想象,能让作文更具感染力。而真诚,则是写作的灵魂,简平提醒孩子们,少用省略号回避表达,不写大话套话,用真实的文字传递内心想法,才能让作文真正打动人心。
课程最后,简平给孩子们布置了一道作文题——《你好,稻草人》,鼓励他们结合《稻草人》的百年背景,写下与稻草人对话的场景,比如“我知道你不是没有嘴巴和眼睛,只是不忍看人间苦难”“稻草人,你会回答我吗?”。“无论低年级写200字,还是高年级写400字以上,只要抓住细节,就能轻松达到字数要求,写出优秀的作文。”在简平肯定的语气里,孩子们都找到了信心和力量。

这场博物馆里的儿童文学课,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了儿童文学的温暖与力量,更让他们掌握了阅读与写作的方法。简平希望孩子们课后能回味课上的所见所闻所感,真正理解“好作文、好阅读、好写作”的意义,在未来的文字世界里,用细节描绘生活,用想象点亮创意,用真诚传递情感。
责任编辑:杨骁希

- 点赞
- 评论
- 收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