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赵远坤:别让“舌尖上的便利”偷走孩子的成长


来源:政协联线 | 2025-09-17 15:18
字号

傍晚的校门口,穿校服的孩子们围在路边摊前,手里攥着零钱买下一串炸里脊、一包辣条;周末的客厅里,孩子边打游戏边撕开薯片袋,碳酸饮料罐堆在茶几上——这是很多家长熟悉的场景。我们总觉得“偶尔吃点没事”,却忽略了学龄阶段(6-17岁)是孩子身体发育的“黄金冲刺期”、大脑成熟的“关键窗口期”,更是心理和习惯定型的“敏感塑造期” 。无论是低年级的小朋友,还是进入青春期的少年,那些看似“解馋”的工业食品与垃圾食品,都在以看不见的方式侵蚀着他们的健康、情绪与未来。本文结合科学依据,从“问题溯源”到“危害解析”,再到“实操方案”,帮家长们彻底理清思路,陪孩子守住“舌尖上的成长防线”。
一、先认清:工业食品与路边摊食品,到底藏着哪些“隐形陷阱”?
我们常说的“工业食品”,指经规模化加工、需长期储存的预包装食品(如薯片、火腿肠、方便面等);“垃圾食品”则更多指向路边摊加工食品(如炸串、手抓饼、糖炒栗子等),二者虽加工场景不同,但核心问题集中在成分失衡、添加剂风险、加工隐患三大方面,尤其路边摊因监管难度大,问题更突出。
1.成分失衡:高糖高油高盐“三超标”,营养却“空壳化”
无论是工业食品还是路边摊,都遵循“口感优先”的逻辑,这必然导致成分失衡:
高糖陷阱:工业零食(如蜜饯、碳酸饮料)的添加糖含量远超标准,一杯500ml的可乐含53g糖,已超过《中国学龄儿童膳食指南(2022)》建议的“每日添加糖不超过25g”的2倍;路边摊的奶茶、糖炒栗子为提味,常额外加糖,长期摄入会让孩子味觉变“钝”,越来越不爱吃天然食物。
高油陷阱:路边炸串、手抓饼常用反复加热的“回锅油”,工业食品(如薯片、饼干)为追求酥脆口感,油脂含量可达30%-50%(如100g薯片含35g脂肪)。这些脂肪多为饱和脂肪或反式脂肪,不仅难代谢,还会阻碍其他营养素吸收,对低年级孩子的肠胃发育、高年级孩子的代谢功能都不友好。
高盐陷阱:火腿肠、酱牛肉等加工肉,为防腐和提味,钠含量普遍超标(100g火腿肠含钠500-800mg,占学龄儿童每日推荐量的36%-67%,6-10岁每日需钠1200mg,11-13岁1300mg,14-17岁1400mg);路边摊的卤味、烤串为掩盖食材不新鲜,往往重盐重辣,一顿路边摊就能让孩子吃超当日钠摄入上限。
更关键的是,这些食品几乎是“营养空壳”:精制碳水(如方便面面饼)缺乏膳食纤维,加工肉的蛋白质质量远低于新鲜肉,蔬菜含量极少,维生素、矿物质、优质蛋白等各年龄段孩子成长必需的营养素,几乎为零。
2.添加剂风险:合规≠无害,长期累积是“隐形负担”
很多家长认为“有添加剂就是不好”,其实更准确的是“过量+长期”的风险,尤其学龄儿童代谢功能未完全成熟,风险更突出:
工业食品的“添加剂叠加”:为实现“久存、好看、好吃”,工业食品常同时使用多种添加剂——防腐剂(如山梨酸钾)延长保质期,甜味剂(如阿斯巴甜)替代部分糖,色素(如柠檬黄)改善外观,增味剂(如谷氨酸钠)提升口感。虽然每种都符合国家标准,但低年级孩子肝肾发育尚不完全,高年级孩子代谢压力大,多种添加剂长期累积,会加重器官负担。
路边摊的“添加剂失控”:路边摊的食材来源不明,添加剂使用更无规范——为让肉类“嫩”,可能超量用嫩肉粉(含亚硝酸盐,过量会导致中毒);为让卤味“鲜”,可能加非法增味剂;为让炸串“香”,甚至用工业级香精,这些都属于“直接危害”,对各年龄段孩子的健康都构成威胁。
3.加工与卫生:高温、污染带来的“直接伤害”
加工方式和卫生条件,是路边摊最致命的问题,工业食品也有隐患,对免疫力尚未完善的学龄儿童尤其危险:
高温加工的“有害物质”:炸、烤、腌是路边摊的主要方式——高温油炸会产生丙烯酰胺(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2A类致癌物”,常见于炸薯条、炸油条);腌制食品(如咸菜、酱菜)会产生亚硝酸盐;烧烤时肉类焦糊,会产生苯并芘(强致癌物)。工业食品中的饼干、薯片也经高温烘烤,同样存在丙烯酰胺风险。
路边摊的“卫生失控”:食材露天摆放,易被灰尘、苍蝇污染;加工工具(如砧板、刀具)不消毒,易交叉感染(如生肉和蔬菜共用砧板,可能传播沙门氏菌);操作人员无健康证,个人卫生不达标,这些都会导致孩子急性肠胃炎,低年级孩子肠胃更娇嫩,高年级孩子若长期食用,还可能引发慢性肠胃问题。
二、要警惕:长期吃这些食品,对学龄儿童的“全方位伤害”
学龄儿童涵盖“小学低年级(6-9岁)、小学高年级(10-12岁)、初中(13-17岁)”三个阶段,虽发育速度不同,但都是身体、大脑、心理的关键成长期。此时长期吃工业食品与垃圾食品,危害不是“单一问题”,而是“连锁反应”,覆盖身体、心理、学习甚至品德。
1.对身体健康:从“发育滞后”到“慢性病隐患”
这是最直接的危害,分“当下影响”和“未来风险”,不同年龄段表现略有差异:
当下:营养不足拖慢“成长节奏”:低年级孩子需要钙(长骨骼)、铁(防贫血)、维生素D(促钙吸收),高年级和初中孩子需要优质蛋白(长肌肉)、锌(促发育)、维生素A(护视力),而工业食品与垃圾食品几乎不含这些——长期吃会导致:低年级孩子身高增长滞后(钙不足)、面黄肌瘦(铁不足);高年级和初中孩子体重要么“虚胖”(高糖高油致脂肪堆积)要么“瘦小”(营养不足),免疫力下降(维生素C、锌缺乏,导致频繁感冒、发烧),甚至出现“隐性贫血”(铁不足,表现为容易累、注意力差)。
未来:埋下“慢性病种子”:高糖高油高盐的饮食习惯,会让孩子提前出现“成人病”的隐患——小学阶段就有“儿童高血压”“儿童脂肪肝”的案例,多与长期吃垃圾食品有关;长期高糖还会导致胰岛素抵抗,增加成年后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高盐则会增加未来患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的概率,这种隐患会伴随孩子一生。
2.对心理健康:情绪暴躁、抑郁的“隐形推手”
很多家长疑惑“孩子最近怎么老发脾气”“怎么不爱说话了”,可能和饮食有关——大脑的情绪调节依赖“神经递质”(如血清素、多巴胺),而营养素是神经递质的“原料”,各年龄段孩子都需充足供给:
高糖导致“情绪过山车”:吃高糖食品后,血糖快速升高,大脑分泌大量多巴胺(让人兴奋),但随后血糖骤降,多巴胺水平也跟着下降,低年级孩子会哭闹、烦躁,高年级和初中孩子会突然变得易怒、不耐烦;长期高糖还会减少血清素的合成(血清素能让人平静),导致孩子情绪不稳定,容易抑郁、焦虑,尤其初中孩子进入青春期,情绪本就敏感,饮食影响更明显。
高脂影响“大脑情绪中枢”:长期摄入饱和脂肪,会影响大脑前额叶皮层(负责情绪控制)的功能,让孩子难以控制冲动——低年级孩子可能因玩具争抢哭闹,高年级和初中孩子可能因小事和同学吵架和家长顶嘴,这不是“叛逆”或“不懂事”,而是大脑缺乏“情绪调节原料”的表现。
3.对学习成绩:睡眠差、注意力散的“直接拖累”
学习需要“清晰的大脑”和“充足的精力”,无论低年级还是高年级孩子,垃圾食品都会从“睡眠”和“注意力”两个关键点拖后腿:
睡眠质量差:高糖高油的“睡眠杀手”:晚上8点后吃垃圾食品(如炸串、薯片),高油会导致肠胃消化慢,低年级孩子躺下后腹胀、哭闹,高年级和初中孩子会反酸、难以入睡;高糖会让血糖波动,即使睡着也容易醒,睡眠变浅——学龄儿童需9-10小时睡眠(6-12岁10小时,13-17岁9小时),睡眠不足会直接导致第二天上课打哈欠、走神,低年级孩子还可能出现课堂坐不住的情况。
注意力不集中:营养不足的“大脑缺氧”:大脑的能量来源是葡萄糖,但需要“稳定供应”——精制碳水(如方便面)会让血糖快速上升又下降,导致大脑供能不稳定,低年级孩子上课容易“发呆、玩文具”,高年级和初中孩子难以集中注意力听完整节课;优质蛋白不足,会影响神经递质合成,孩子记忆力下降,成绩自然下滑。
4.对品德与习惯:从“不节俭”到“自控力差”
很多家长忽略了“饮食”对品德的影响,其实“吃什么”背后是“价值观”的塑造,这种影响对各年龄段孩子都深远:
消费观扭曲:“小零食”吃掉“全家菜钱”:一包辣条5元,一串炸里脊8元,孩子吃一次的钱,够买一斤青菜、两个番茄(全家一天的蔬菜开支)。无论低年级孩子“哭闹着要买”,还是高年级孩子“偷偷攒钱买”,长期频繁买这些食品,都会让他们觉得“花钱买零食是理所当然”,不理解“钱的价值”,逐渐养成“铺张浪费”的习惯,对“节俭”没有概念。
自控力缺失:“即时满足”替代“延迟满足”:垃圾食品带来的“口感快感”是“即时的”,孩子习惯了“想要就买、想吃就吃”,会逐渐失去“等待的耐心”——低年级孩子写作业时“吃一口玩一会儿”,高年级和初中孩子遇到难题时“想通过吃零食逃避”,这种“自控力差”的习惯,会影响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的“抗挫折能力”。
三、有方法:家长如何引导孩子,“温和且有效”地改变习惯?
改变孩子的饮食习惯,最忌“强硬禁止”(比如“不准吃”“再吃我扔了”),无论是低年级孩子的“逆反哭闹”,还是高年级孩子的“偷偷反抗”,都会让效果适得其反。正确的方式是“先共情,再引导,定规则,共执行”,核心是“让孩子觉得‘我是主动改变,不是被控制’”。
1.选对时机:在“孩子愿意听”的时候讲道理
和学龄孩子沟通,“时机”比“道理”更重要,还要根据年龄调整方式,避开“对抗时刻”,选“轻松时刻”:
避开3个“坏时机”:刚发现孩子吃垃圾食品时(别当场发火,低年级孩子会害怕哭闹,高年级孩子会反驳争吵);孩子考试失利、情绪差时(别把“吃零食”和“成绩差”绑定,会让孩子觉得“你在找借口骂我”);全家聚餐时(别当着亲戚的面说“你怎么又吃这个”,会伤孩子自尊,尤其高年级孩子)。
选3个“好时机”+分龄沟通法:
1.一起散步、运动时(身体放松,心理也放松,低年级孩子可边玩边聊,高年级孩子适合平等对话);
2.孩子主动聊“同学都吃XX”时(低年级孩子可回应“妈妈知道好吃,但吃多了会肚子痛”,高年级孩子可聊“你觉得好吃,但我们一起看看它对身体的影响”);
3.看“健康内容”后(低年级孩子看《牙齿大街的新鲜事》这类绘本,高年级孩子看“油炸食品危害”科普视频,再顺势聊,比空口说更有说服力)。
讲道理时要“具体”,别用“对身体不好”这种笼统的话,而是说“你最近总说累,可能是薯片吃多了,里面的油太多,身体消化起来费劲,自然没力气”(对高年级孩子),或“吃太多辣条,小肚子会疼,就不能玩滑梯了”(对低年级孩子),让孩子觉得“你在关心我,不是在管我”。
2.共定规则:让孩子“参与制定”,才会主动遵守
规则不是“家长单方面下达命令”,而是“和孩子一起商量”,核心是“有弹性,不极端”,分龄制定更易落地:
“零食预算”规则:根据年龄给零花钱(如低年级孩子每周10元,高年级孩子每周20元),让他自己决定“买不买零食,买什么”,约定“每周零食开支不超过一半”(低年级5元,高年级10元),剩下的钱存起来买玩具、书或文具。低年级孩子可通过“硬币存钱罐”直观感受“钱的多少”,高年级孩子会主动权衡“买一包薯片花8元,剩下的2元不够买其他的,值不值”。
“外食次数”规则:不禁止外食,而是“限量”——低年级孩子“每周六可以和爸妈一起吃一次早餐(选豆浆、包子,避开炸串)”,高年级孩子“每周可和同学吃一次简餐,但要选非油炸的”;同时约定“晚上八点半后不吃任何东西”,对低年级孩子说“睡前吃东西,小牙齿会生虫”,对高年级孩子说“会让你睡不好,第二天上课困”,让规则有“合理理由”,不是“凭空禁止”。
“健康替代”规则:用“好吃的健康零食”替代垃圾食品,贴合孩子口味:低年级孩子爱吃甜,就做“香蕉燕麦饼干”;爱吃辣条,就买“低盐番茄味豆干”;高年级孩子爱喝碳酸饮料,就榨“橙汁、梨汁”(不加糖),或冻“水果冰棒”。让孩子觉得“不吃垃圾食品,也有好吃的”,减少“被剥夺”的感觉。
3.控制钱但不“管死”:用“记账”培养“理性消费”
孩子手里的钱是“吃垃圾食品”的源头,但“没收钱”会让孩子觉得“你不信任我”,分龄引导记账更有效:
让孩子“主动记账”:低年级孩子用“图画记账本”,画“辣条”“炸串”加数字;高年级孩子用小本子,记清“日期、买了什么、花了多少钱”(如“3月5日,辣条5元,炸串8元”)。不用要求“格式工整”,重点是让孩子“知道钱花在哪了”。
每月“开支分析会”:月底和孩子一起看账本,对低年级孩子说“你看这月花了20元买零食,够买两盒你爱吃的草莓”;对高年级孩子说“这月50元零食钱,够买3斤排骨,或者10斤青菜,你吃了零食后,有没有觉得身体舒服?”让孩子自己意识到“零食开支不划算”,主动减少,而不是家长“指责他浪费”。
4.处罚要“温和且有意义”:不打骂,重“后果自担”
如果孩子违反规则,处罚不是“骂或打”,而是“让他承担自然后果”,分龄处罚更贴合孩子认知:
违反“零食预算”:低年级孩子下周“不能买小贴纸”(他在意的小物品),高年级孩子下周零食预算减半;
违反“睡前不吃东西”:低年级孩子第二天“自己收拾玩具”,高年级孩子洗饭、做清洁卫生;
偷偷吃垃圾食品:低年级孩子“取消周末去公园的计划”,高年级孩子取消“周末外食机会”一次。
处罚的目的是“让孩子记住规则”,不是“发泄情绪”;同时要“及时鼓励”——低年级孩子一周没吃垃圾食品,就夸“你真棒,小肚子肯定很舒服”;高年级孩子做到了,就说“你这周精力变好了,上课肯定更专注”,正向激励比惩罚更有效。
5.家长“以身示范”:你怎么做,孩子就怎么学
学龄儿童的“模仿力”极强,家长的饮食习惯直接影响孩子,尤其低年级孩子会“复制”家长的行为:
家里“不囤垃圾食品”:别自己买薯片、可乐放在冰箱,说“我吃没事,你不能吃”,孩子会觉得“不公平”;相反,家里多囤“健康食材”,比如水果、坚果、牛奶,家长自己吃,孩子自然会跟着吃——低年级孩子会说“妈妈吃苹果,我也要吃”,高年级孩子也会主动拿坚果当零食。
不“当着孩子乱吃”:别下班回家就说“累死了,买包薯片垫垫”,也别带孩子去超市时“自己拿一堆零食”;而是说“妈妈今天买了苹果,我们一起吃”,“爸爸晚上饿了,泡一杯麦片,你要不要也来一点”。尤其在低年级孩子面前,家长的“言行一致”比说教更有用。
带孩子“参与做饭”:根据年龄分配任务:低年级孩子帮忙洗蔬菜、剥蒜;高年级孩子可以切菜、搅拌食材。做饭时告诉他们“这个西兰花煮了蘸酱油,比炸串健康”“我们做的鸡肉条,没有外面的炸串油多,更好吃”。孩子参与过“食材变成饭菜”的过程,会更愿意吃自己做的健康食品。
四、要落地:为学龄儿童打造“成长友好型”饮食,养成终身好习惯
引导孩子远离垃圾食品,最终要落到“提供什么吃的”和“养成什么习惯”上——学龄儿童每日需2000千-2800千卡热量(6-10岁2000千卡,11-13岁2400千卡,14-17岁2800千卡),家长要做的是“让健康食品满足他的需求,让好习惯融入他的生活”。
1.为学龄儿童提供“成长必需”的健康食品:抓准3个核心
根据《中国学龄儿童膳食指南(2022)》,学龄儿童的饮食要抓住“优质蛋白、钙、全谷物”三大核心,同时兼顾“多样、均衡”,分餐建议更具体:
早餐:吃“能扛饿”的组合,避开“速食陷阱”:早餐要“有蛋白+有碳水+有蔬菜”,低年级孩子适合“鸡蛋羹+小米粥+焯水西兰花”,高年级孩子适合“鸡蛋+全麦面包+一杯牛奶+小番茄”;别给孩子吃“方便面、油条、饼干”,这些“消化快,饿得快”,上午10点就会饿,影响上课。
午餐:“肉+菜+饭”均衡,别“重肉轻菜”:午餐要有“1份优质蛋白”(低年级孩子50g鸡肉/鱼肉,高年级孩子100g)、“2份蔬菜”(一半绿叶菜,一半彩色蔬菜)、“1份主食”(别吃白米饭,换成“糙米+白米”混合饭,或全麦馒头)。如果孩子在学校吃,就告诉低年级孩子“多吃青菜,长得高”,告诉高年级孩子“少打油炸菜(如炸鸡腿),汤要喝清淡的”。
晚餐:“清淡易消化”,别吃“撑”:晚餐要比午餐少,低年级孩子适合“蔬菜豆腐汤+1小块蒸鱼+半碗杂粮饭”,高年级孩子适合“番茄炒蛋+清炒时蔬+1个小花卷”;睡前1小时可以喝一杯温牛奶(帮助睡眠),但别吃“水果、坚果”(会增加肠胃负担)。
零食:选“天然未加工”的,分龄推荐:
低年级孩子:原味坚果(每天3-5颗,碾碎防呛)、蒸南瓜、煮玉米;
高年级孩子:无糖酸奶、新鲜水果(苹果、香蕉、橙子,别吃果干)、低盐豆干。
2.帮学龄儿童养成“终身受益”的饮食习惯:做好4件事
比“吃什么”更重要的是“怎么吃”,这些习惯会影响孩子一生,分龄培养更高效:
规律三餐,不“饥一顿饱一顿”:固定吃饭时间(如早餐7点,午餐12点,晚餐六点半),别让低年级孩子因为“玩玩具”错过吃饭,也别让高年级孩子因为“写作业”饿着——规律饮食能让肠胃功能稳定,血糖平稳,孩子精力更足。
吃饭“不分心”,专注“食物味道”:吃饭时关掉电视、手机,和孩子一起坐在餐桌前,对低年级孩子说“我们看看青菜脆不脆”,对高年级孩子聊“今天的鱼鲜不鲜”,让孩子感受“食物的天然味道”。长期分心吃饭(如边看手机边吃),会让孩子“不知道饱”,容易吃多,还会降低对“天然食物”的兴趣。
让孩子“懂食物”,而不是“被动吃”:分龄科普食物知识:低年级孩子读“食物科普绘本”,认识“哪些是‘能量小超人’(健康食品),哪些是‘坏蛋’(垃圾食品)”;高年级孩子看“食品标签”,教他看“配料表”(添加剂越少越好)、“营养成分表”(选低糖低油的);带所有孩子去菜市场,告诉他“菠菜含铁多,吃了不容易累”“胡萝卜含维生素A,能保护眼睛”。当孩子“懂食物”,就会主动选择健康的。
家长“情绪平和”,不“用食物威胁或奖励”:别用“吃垃圾食品”奖励孩子(如“考100分就带你吃汉堡”),也别用“不吃健康食品”威胁孩子(如“不吃青菜就不准看电视”)——对低年级孩子说“青菜是‘长高魔法菜’,不是‘惩罚’”,对高年级孩子说“吃饭是为了让身体舒服,不是为了‘完成任务’”。食物不是“工具”,而是“滋养身体的东西”,家长平和的态度,能让孩子对“吃饭”有正确的认知,不挑食,不暴食。
结尾:改变不是“一蹴而就”,陪伴才是“最好的引导”
学龄儿童的饮食习惯,不是一天养成的,改变也不会“立竿见影”——可能低年级孩子这周答应不吃辣条,下周又哭闹着要买;可能高年级孩子你做的健康零食,他一开始说“不好吃”。但请家长们别急,这不是“孩子不听话”,而是“习惯的惯性”。
记住:我们的目标不是“禁止孩子吃任何零食”,而是“让他学会分辨‘什么该吃,什么少吃’”;不是“控制孩子的饮食”,而是“和他一起养成‘爱自己、爱身体’的习惯”。
当你自己放下手中的薯片,端起一杯牛奶;当你带低年级孩子一起捏“蔬菜小饭团”,陪高年级孩子一起烤“全麦饼干”;当你在孩子违反规则时,温和地说“我们一起看看下次怎么改”——你会发现,孩子正在悄悄改变:低年级孩子会主动说“妈妈,我要吃青菜,长得高”;高年级孩子会在记账时说“这周我只花了5元买零食,剩下的钱想攒起来买篮球”。
这才是家庭教育的意义:不是“纠正孩子的错”,而是“陪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别让“舌尖上的便利”偷走孩子的成长,从今天起,和孩子一起,守住“健康的餐桌”,也守住“成长的底气”。
编后语:《别让“舌尖上的便利”偷走孩子的成长》一文以极具现实意义的视角,深刻揭示了工业化食品和路边摊文化对学龄儿童健康成长的隐性侵蚀。作者赵远坤从成分失衡、添加剂风险到加工卫生问题,系统性地剖析了这些“便利食品”背后的真实代价,不仅关乎身体发育,更延伸至心理情绪、学习效能甚至品德塑造,具有强烈的警示意义。可谓小角度,大课题,事关每一位儿童健康成长,每一个家庭幸福生活,更关系中华民族世代兴旺、伟大祖国繁荣富强。
文章最具价值之处在于并未止步于风险揭示,而是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家长引导策略。它强调“共情而非禁止”、“参与而非控制”的沟通原则,提出“零食预算”“健康替代”等弹性方法,既尊重孩子的自主意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其健康观念和消费习惯。这种温和而坚定的教养智慧,远比单纯说教或严厉禁止更具长效性。同时,作者还注意到分龄指导的重要性,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采取差异化的沟通方式和规则设置,体现出对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细致理解。而“家长以身示范”的提醒,更是点出了家庭饮食文化的核心——孩子的习惯,终究是成人世界的镜像。
这篇文章不仅是一篇科普文,更是一份倡导家庭饮食教育的行动指南。它呼吁社会、学校和家长共同重视儿童饮食环境,用科学的知识和温暖的方式,守护孩子真正的“成长防线”。
作者介绍:作者曾任开县政协原主席,重庆市开州区人大常委会原主任。系重庆师范大学数学系79级毕业生,曾在四川省开县原师范学校任心理学教师。在区县党政任职期间曾分管教育工作多年。曾牵头推进基础教育学校干部、教师、家长“学研用”,不断提高育人者育人素质,努力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竭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快乐成长。探索建立了基础教育“学研用”运行体系、推进工作体系,推进工作得到了学校干部、教师、家长的普遍认同,积极参与,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先认清:工业食品与路边摊食品,到底藏着哪些“隐形陷阱”?
我们常说的“工业食品”,指经规模化加工、需长期储存的预包装食品(如薯片、火腿肠、方便面等);“垃圾食品”则更多指向路边摊加工食品(如炸串、手抓饼、糖炒栗子等),二者虽加工场景不同,但核心问题集中在成分失衡、添加剂风险、加工隐患三大方面,尤其路边摊因监管难度大,问题更突出。
1.成分失衡:高糖高油高盐“三超标”,营养却“空壳化”
无论是工业食品还是路边摊,都遵循“口感优先”的逻辑,这必然导致成分失衡:
高糖陷阱:工业零食(如蜜饯、碳酸饮料)的添加糖含量远超标准,一杯500ml的可乐含53g糖,已超过《中国学龄儿童膳食指南(2022)》建议的“每日添加糖不超过25g”的2倍;路边摊的奶茶、糖炒栗子为提味,常额外加糖,长期摄入会让孩子味觉变“钝”,越来越不爱吃天然食物。
高油陷阱:路边炸串、手抓饼常用反复加热的“回锅油”,工业食品(如薯片、饼干)为追求酥脆口感,油脂含量可达30%-50%(如100g薯片含35g脂肪)。这些脂肪多为饱和脂肪或反式脂肪,不仅难代谢,还会阻碍其他营养素吸收,对低年级孩子的肠胃发育、高年级孩子的代谢功能都不友好。
高盐陷阱:火腿肠、酱牛肉等加工肉,为防腐和提味,钠含量普遍超标(100g火腿肠含钠500-800mg,占学龄儿童每日推荐量的36%-67%,6-10岁每日需钠1200mg,11-13岁1300mg,14-17岁1400mg);路边摊的卤味、烤串为掩盖食材不新鲜,往往重盐重辣,一顿路边摊就能让孩子吃超当日钠摄入上限。
更关键的是,这些食品几乎是“营养空壳”:精制碳水(如方便面面饼)缺乏膳食纤维,加工肉的蛋白质质量远低于新鲜肉,蔬菜含量极少,维生素、矿物质、优质蛋白等各年龄段孩子成长必需的营养素,几乎为零。
2.添加剂风险:合规≠无害,长期累积是“隐形负担”
很多家长认为“有添加剂就是不好”,其实更准确的是“过量+长期”的风险,尤其学龄儿童代谢功能未完全成熟,风险更突出:
工业食品的“添加剂叠加”:为实现“久存、好看、好吃”,工业食品常同时使用多种添加剂——防腐剂(如山梨酸钾)延长保质期,甜味剂(如阿斯巴甜)替代部分糖,色素(如柠檬黄)改善外观,增味剂(如谷氨酸钠)提升口感。虽然每种都符合国家标准,但低年级孩子肝肾发育尚不完全,高年级孩子代谢压力大,多种添加剂长期累积,会加重器官负担。
路边摊的“添加剂失控”:路边摊的食材来源不明,添加剂使用更无规范——为让肉类“嫩”,可能超量用嫩肉粉(含亚硝酸盐,过量会导致中毒);为让卤味“鲜”,可能加非法增味剂;为让炸串“香”,甚至用工业级香精,这些都属于“直接危害”,对各年龄段孩子的健康都构成威胁。
3.加工与卫生:高温、污染带来的“直接伤害”
加工方式和卫生条件,是路边摊最致命的问题,工业食品也有隐患,对免疫力尚未完善的学龄儿童尤其危险:
高温加工的“有害物质”:炸、烤、腌是路边摊的主要方式——高温油炸会产生丙烯酰胺(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2A类致癌物”,常见于炸薯条、炸油条);腌制食品(如咸菜、酱菜)会产生亚硝酸盐;烧烤时肉类焦糊,会产生苯并芘(强致癌物)。工业食品中的饼干、薯片也经高温烘烤,同样存在丙烯酰胺风险。
路边摊的“卫生失控”:食材露天摆放,易被灰尘、苍蝇污染;加工工具(如砧板、刀具)不消毒,易交叉感染(如生肉和蔬菜共用砧板,可能传播沙门氏菌);操作人员无健康证,个人卫生不达标,这些都会导致孩子急性肠胃炎,低年级孩子肠胃更娇嫩,高年级孩子若长期食用,还可能引发慢性肠胃问题。
二、要警惕:长期吃这些食品,对学龄儿童的“全方位伤害”
学龄儿童涵盖“小学低年级(6-9岁)、小学高年级(10-12岁)、初中(13-17岁)”三个阶段,虽发育速度不同,但都是身体、大脑、心理的关键成长期。此时长期吃工业食品与垃圾食品,危害不是“单一问题”,而是“连锁反应”,覆盖身体、心理、学习甚至品德。
1.对身体健康:从“发育滞后”到“慢性病隐患”
这是最直接的危害,分“当下影响”和“未来风险”,不同年龄段表现略有差异:
当下:营养不足拖慢“成长节奏”:低年级孩子需要钙(长骨骼)、铁(防贫血)、维生素D(促钙吸收),高年级和初中孩子需要优质蛋白(长肌肉)、锌(促发育)、维生素A(护视力),而工业食品与垃圾食品几乎不含这些——长期吃会导致:低年级孩子身高增长滞后(钙不足)、面黄肌瘦(铁不足);高年级和初中孩子体重要么“虚胖”(高糖高油致脂肪堆积)要么“瘦小”(营养不足),免疫力下降(维生素C、锌缺乏,导致频繁感冒、发烧),甚至出现“隐性贫血”(铁不足,表现为容易累、注意力差)。
未来:埋下“慢性病种子”:高糖高油高盐的饮食习惯,会让孩子提前出现“成人病”的隐患——小学阶段就有“儿童高血压”“儿童脂肪肝”的案例,多与长期吃垃圾食品有关;长期高糖还会导致胰岛素抵抗,增加成年后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高盐则会增加未来患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的概率,这种隐患会伴随孩子一生。
2.对心理健康:情绪暴躁、抑郁的“隐形推手”
很多家长疑惑“孩子最近怎么老发脾气”“怎么不爱说话了”,可能和饮食有关——大脑的情绪调节依赖“神经递质”(如血清素、多巴胺),而营养素是神经递质的“原料”,各年龄段孩子都需充足供给:
高糖导致“情绪过山车”:吃高糖食品后,血糖快速升高,大脑分泌大量多巴胺(让人兴奋),但随后血糖骤降,多巴胺水平也跟着下降,低年级孩子会哭闹、烦躁,高年级和初中孩子会突然变得易怒、不耐烦;长期高糖还会减少血清素的合成(血清素能让人平静),导致孩子情绪不稳定,容易抑郁、焦虑,尤其初中孩子进入青春期,情绪本就敏感,饮食影响更明显。
高脂影响“大脑情绪中枢”:长期摄入饱和脂肪,会影响大脑前额叶皮层(负责情绪控制)的功能,让孩子难以控制冲动——低年级孩子可能因玩具争抢哭闹,高年级和初中孩子可能因小事和同学吵架和家长顶嘴,这不是“叛逆”或“不懂事”,而是大脑缺乏“情绪调节原料”的表现。
3.对学习成绩:睡眠差、注意力散的“直接拖累”
学习需要“清晰的大脑”和“充足的精力”,无论低年级还是高年级孩子,垃圾食品都会从“睡眠”和“注意力”两个关键点拖后腿:
睡眠质量差:高糖高油的“睡眠杀手”:晚上8点后吃垃圾食品(如炸串、薯片),高油会导致肠胃消化慢,低年级孩子躺下后腹胀、哭闹,高年级和初中孩子会反酸、难以入睡;高糖会让血糖波动,即使睡着也容易醒,睡眠变浅——学龄儿童需9-10小时睡眠(6-12岁10小时,13-17岁9小时),睡眠不足会直接导致第二天上课打哈欠、走神,低年级孩子还可能出现课堂坐不住的情况。
注意力不集中:营养不足的“大脑缺氧”:大脑的能量来源是葡萄糖,但需要“稳定供应”——精制碳水(如方便面)会让血糖快速上升又下降,导致大脑供能不稳定,低年级孩子上课容易“发呆、玩文具”,高年级和初中孩子难以集中注意力听完整节课;优质蛋白不足,会影响神经递质合成,孩子记忆力下降,成绩自然下滑。
4.对品德与习惯:从“不节俭”到“自控力差”
很多家长忽略了“饮食”对品德的影响,其实“吃什么”背后是“价值观”的塑造,这种影响对各年龄段孩子都深远:
消费观扭曲:“小零食”吃掉“全家菜钱”:一包辣条5元,一串炸里脊8元,孩子吃一次的钱,够买一斤青菜、两个番茄(全家一天的蔬菜开支)。无论低年级孩子“哭闹着要买”,还是高年级孩子“偷偷攒钱买”,长期频繁买这些食品,都会让他们觉得“花钱买零食是理所当然”,不理解“钱的价值”,逐渐养成“铺张浪费”的习惯,对“节俭”没有概念。
自控力缺失:“即时满足”替代“延迟满足”:垃圾食品带来的“口感快感”是“即时的”,孩子习惯了“想要就买、想吃就吃”,会逐渐失去“等待的耐心”——低年级孩子写作业时“吃一口玩一会儿”,高年级和初中孩子遇到难题时“想通过吃零食逃避”,这种“自控力差”的习惯,会影响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的“抗挫折能力”。
三、有方法:家长如何引导孩子,“温和且有效”地改变习惯?
改变孩子的饮食习惯,最忌“强硬禁止”(比如“不准吃”“再吃我扔了”),无论是低年级孩子的“逆反哭闹”,还是高年级孩子的“偷偷反抗”,都会让效果适得其反。正确的方式是“先共情,再引导,定规则,共执行”,核心是“让孩子觉得‘我是主动改变,不是被控制’”。
1.选对时机:在“孩子愿意听”的时候讲道理
和学龄孩子沟通,“时机”比“道理”更重要,还要根据年龄调整方式,避开“对抗时刻”,选“轻松时刻”:
避开3个“坏时机”:刚发现孩子吃垃圾食品时(别当场发火,低年级孩子会害怕哭闹,高年级孩子会反驳争吵);孩子考试失利、情绪差时(别把“吃零食”和“成绩差”绑定,会让孩子觉得“你在找借口骂我”);全家聚餐时(别当着亲戚的面说“你怎么又吃这个”,会伤孩子自尊,尤其高年级孩子)。
选3个“好时机”+分龄沟通法:
1.一起散步、运动时(身体放松,心理也放松,低年级孩子可边玩边聊,高年级孩子适合平等对话);
2.孩子主动聊“同学都吃XX”时(低年级孩子可回应“妈妈知道好吃,但吃多了会肚子痛”,高年级孩子可聊“你觉得好吃,但我们一起看看它对身体的影响”);
3.看“健康内容”后(低年级孩子看《牙齿大街的新鲜事》这类绘本,高年级孩子看“油炸食品危害”科普视频,再顺势聊,比空口说更有说服力)。
讲道理时要“具体”,别用“对身体不好”这种笼统的话,而是说“你最近总说累,可能是薯片吃多了,里面的油太多,身体消化起来费劲,自然没力气”(对高年级孩子),或“吃太多辣条,小肚子会疼,就不能玩滑梯了”(对低年级孩子),让孩子觉得“你在关心我,不是在管我”。
2.共定规则:让孩子“参与制定”,才会主动遵守
规则不是“家长单方面下达命令”,而是“和孩子一起商量”,核心是“有弹性,不极端”,分龄制定更易落地:
“零食预算”规则:根据年龄给零花钱(如低年级孩子每周10元,高年级孩子每周20元),让他自己决定“买不买零食,买什么”,约定“每周零食开支不超过一半”(低年级5元,高年级10元),剩下的钱存起来买玩具、书或文具。低年级孩子可通过“硬币存钱罐”直观感受“钱的多少”,高年级孩子会主动权衡“买一包薯片花8元,剩下的2元不够买其他的,值不值”。
“外食次数”规则:不禁止外食,而是“限量”——低年级孩子“每周六可以和爸妈一起吃一次早餐(选豆浆、包子,避开炸串)”,高年级孩子“每周可和同学吃一次简餐,但要选非油炸的”;同时约定“晚上八点半后不吃任何东西”,对低年级孩子说“睡前吃东西,小牙齿会生虫”,对高年级孩子说“会让你睡不好,第二天上课困”,让规则有“合理理由”,不是“凭空禁止”。
“健康替代”规则:用“好吃的健康零食”替代垃圾食品,贴合孩子口味:低年级孩子爱吃甜,就做“香蕉燕麦饼干”;爱吃辣条,就买“低盐番茄味豆干”;高年级孩子爱喝碳酸饮料,就榨“橙汁、梨汁”(不加糖),或冻“水果冰棒”。让孩子觉得“不吃垃圾食品,也有好吃的”,减少“被剥夺”的感觉。
3.控制钱但不“管死”:用“记账”培养“理性消费”
孩子手里的钱是“吃垃圾食品”的源头,但“没收钱”会让孩子觉得“你不信任我”,分龄引导记账更有效:
让孩子“主动记账”:低年级孩子用“图画记账本”,画“辣条”“炸串”加数字;高年级孩子用小本子,记清“日期、买了什么、花了多少钱”(如“3月5日,辣条5元,炸串8元”)。不用要求“格式工整”,重点是让孩子“知道钱花在哪了”。
每月“开支分析会”:月底和孩子一起看账本,对低年级孩子说“你看这月花了20元买零食,够买两盒你爱吃的草莓”;对高年级孩子说“这月50元零食钱,够买3斤排骨,或者10斤青菜,你吃了零食后,有没有觉得身体舒服?”让孩子自己意识到“零食开支不划算”,主动减少,而不是家长“指责他浪费”。
4.处罚要“温和且有意义”:不打骂,重“后果自担”
如果孩子违反规则,处罚不是“骂或打”,而是“让他承担自然后果”,分龄处罚更贴合孩子认知:
违反“零食预算”:低年级孩子下周“不能买小贴纸”(他在意的小物品),高年级孩子下周零食预算减半;
违反“睡前不吃东西”:低年级孩子第二天“自己收拾玩具”,高年级孩子洗饭、做清洁卫生;
偷偷吃垃圾食品:低年级孩子“取消周末去公园的计划”,高年级孩子取消“周末外食机会”一次。
处罚的目的是“让孩子记住规则”,不是“发泄情绪”;同时要“及时鼓励”——低年级孩子一周没吃垃圾食品,就夸“你真棒,小肚子肯定很舒服”;高年级孩子做到了,就说“你这周精力变好了,上课肯定更专注”,正向激励比惩罚更有效。
5.家长“以身示范”:你怎么做,孩子就怎么学
学龄儿童的“模仿力”极强,家长的饮食习惯直接影响孩子,尤其低年级孩子会“复制”家长的行为:
家里“不囤垃圾食品”:别自己买薯片、可乐放在冰箱,说“我吃没事,你不能吃”,孩子会觉得“不公平”;相反,家里多囤“健康食材”,比如水果、坚果、牛奶,家长自己吃,孩子自然会跟着吃——低年级孩子会说“妈妈吃苹果,我也要吃”,高年级孩子也会主动拿坚果当零食。
不“当着孩子乱吃”:别下班回家就说“累死了,买包薯片垫垫”,也别带孩子去超市时“自己拿一堆零食”;而是说“妈妈今天买了苹果,我们一起吃”,“爸爸晚上饿了,泡一杯麦片,你要不要也来一点”。尤其在低年级孩子面前,家长的“言行一致”比说教更有用。
带孩子“参与做饭”:根据年龄分配任务:低年级孩子帮忙洗蔬菜、剥蒜;高年级孩子可以切菜、搅拌食材。做饭时告诉他们“这个西兰花煮了蘸酱油,比炸串健康”“我们做的鸡肉条,没有外面的炸串油多,更好吃”。孩子参与过“食材变成饭菜”的过程,会更愿意吃自己做的健康食品。
四、要落地:为学龄儿童打造“成长友好型”饮食,养成终身好习惯
引导孩子远离垃圾食品,最终要落到“提供什么吃的”和“养成什么习惯”上——学龄儿童每日需2000千-2800千卡热量(6-10岁2000千卡,11-13岁2400千卡,14-17岁2800千卡),家长要做的是“让健康食品满足他的需求,让好习惯融入他的生活”。
1.为学龄儿童提供“成长必需”的健康食品:抓准3个核心
根据《中国学龄儿童膳食指南(2022)》,学龄儿童的饮食要抓住“优质蛋白、钙、全谷物”三大核心,同时兼顾“多样、均衡”,分餐建议更具体:
早餐:吃“能扛饿”的组合,避开“速食陷阱”:早餐要“有蛋白+有碳水+有蔬菜”,低年级孩子适合“鸡蛋羹+小米粥+焯水西兰花”,高年级孩子适合“鸡蛋+全麦面包+一杯牛奶+小番茄”;别给孩子吃“方便面、油条、饼干”,这些“消化快,饿得快”,上午10点就会饿,影响上课。
午餐:“肉+菜+饭”均衡,别“重肉轻菜”:午餐要有“1份优质蛋白”(低年级孩子50g鸡肉/鱼肉,高年级孩子100g)、“2份蔬菜”(一半绿叶菜,一半彩色蔬菜)、“1份主食”(别吃白米饭,换成“糙米+白米”混合饭,或全麦馒头)。如果孩子在学校吃,就告诉低年级孩子“多吃青菜,长得高”,告诉高年级孩子“少打油炸菜(如炸鸡腿),汤要喝清淡的”。
晚餐:“清淡易消化”,别吃“撑”:晚餐要比午餐少,低年级孩子适合“蔬菜豆腐汤+1小块蒸鱼+半碗杂粮饭”,高年级孩子适合“番茄炒蛋+清炒时蔬+1个小花卷”;睡前1小时可以喝一杯温牛奶(帮助睡眠),但别吃“水果、坚果”(会增加肠胃负担)。
零食:选“天然未加工”的,分龄推荐:
低年级孩子:原味坚果(每天3-5颗,碾碎防呛)、蒸南瓜、煮玉米;
高年级孩子:无糖酸奶、新鲜水果(苹果、香蕉、橙子,别吃果干)、低盐豆干。
2.帮学龄儿童养成“终身受益”的饮食习惯:做好4件事
比“吃什么”更重要的是“怎么吃”,这些习惯会影响孩子一生,分龄培养更高效:
规律三餐,不“饥一顿饱一顿”:固定吃饭时间(如早餐7点,午餐12点,晚餐六点半),别让低年级孩子因为“玩玩具”错过吃饭,也别让高年级孩子因为“写作业”饿着——规律饮食能让肠胃功能稳定,血糖平稳,孩子精力更足。
吃饭“不分心”,专注“食物味道”:吃饭时关掉电视、手机,和孩子一起坐在餐桌前,对低年级孩子说“我们看看青菜脆不脆”,对高年级孩子聊“今天的鱼鲜不鲜”,让孩子感受“食物的天然味道”。长期分心吃饭(如边看手机边吃),会让孩子“不知道饱”,容易吃多,还会降低对“天然食物”的兴趣。
让孩子“懂食物”,而不是“被动吃”:分龄科普食物知识:低年级孩子读“食物科普绘本”,认识“哪些是‘能量小超人’(健康食品),哪些是‘坏蛋’(垃圾食品)”;高年级孩子看“食品标签”,教他看“配料表”(添加剂越少越好)、“营养成分表”(选低糖低油的);带所有孩子去菜市场,告诉他“菠菜含铁多,吃了不容易累”“胡萝卜含维生素A,能保护眼睛”。当孩子“懂食物”,就会主动选择健康的。
家长“情绪平和”,不“用食物威胁或奖励”:别用“吃垃圾食品”奖励孩子(如“考100分就带你吃汉堡”),也别用“不吃健康食品”威胁孩子(如“不吃青菜就不准看电视”)——对低年级孩子说“青菜是‘长高魔法菜’,不是‘惩罚’”,对高年级孩子说“吃饭是为了让身体舒服,不是为了‘完成任务’”。食物不是“工具”,而是“滋养身体的东西”,家长平和的态度,能让孩子对“吃饭”有正确的认知,不挑食,不暴食。
结尾:改变不是“一蹴而就”,陪伴才是“最好的引导”
学龄儿童的饮食习惯,不是一天养成的,改变也不会“立竿见影”——可能低年级孩子这周答应不吃辣条,下周又哭闹着要买;可能高年级孩子你做的健康零食,他一开始说“不好吃”。但请家长们别急,这不是“孩子不听话”,而是“习惯的惯性”。
记住:我们的目标不是“禁止孩子吃任何零食”,而是“让他学会分辨‘什么该吃,什么少吃’”;不是“控制孩子的饮食”,而是“和他一起养成‘爱自己、爱身体’的习惯”。
当你自己放下手中的薯片,端起一杯牛奶;当你带低年级孩子一起捏“蔬菜小饭团”,陪高年级孩子一起烤“全麦饼干”;当你在孩子违反规则时,温和地说“我们一起看看下次怎么改”——你会发现,孩子正在悄悄改变:低年级孩子会主动说“妈妈,我要吃青菜,长得高”;高年级孩子会在记账时说“这周我只花了5元买零食,剩下的钱想攒起来买篮球”。
这才是家庭教育的意义:不是“纠正孩子的错”,而是“陪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别让“舌尖上的便利”偷走孩子的成长,从今天起,和孩子一起,守住“健康的餐桌”,也守住“成长的底气”。
编后语:《别让“舌尖上的便利”偷走孩子的成长》一文以极具现实意义的视角,深刻揭示了工业化食品和路边摊文化对学龄儿童健康成长的隐性侵蚀。作者赵远坤从成分失衡、添加剂风险到加工卫生问题,系统性地剖析了这些“便利食品”背后的真实代价,不仅关乎身体发育,更延伸至心理情绪、学习效能甚至品德塑造,具有强烈的警示意义。可谓小角度,大课题,事关每一位儿童健康成长,每一个家庭幸福生活,更关系中华民族世代兴旺、伟大祖国繁荣富强。
文章最具价值之处在于并未止步于风险揭示,而是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家长引导策略。它强调“共情而非禁止”、“参与而非控制”的沟通原则,提出“零食预算”“健康替代”等弹性方法,既尊重孩子的自主意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其健康观念和消费习惯。这种温和而坚定的教养智慧,远比单纯说教或严厉禁止更具长效性。同时,作者还注意到分龄指导的重要性,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采取差异化的沟通方式和规则设置,体现出对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细致理解。而“家长以身示范”的提醒,更是点出了家庭饮食文化的核心——孩子的习惯,终究是成人世界的镜像。
这篇文章不仅是一篇科普文,更是一份倡导家庭饮食教育的行动指南。它呼吁社会、学校和家长共同重视儿童饮食环境,用科学的知识和温暖的方式,守护孩子真正的“成长防线”。
作者介绍:作者曾任开县政协原主席,重庆市开州区人大常委会原主任。系重庆师范大学数学系79级毕业生,曾在四川省开县原师范学校任心理学教师。在区县党政任职期间曾分管教育工作多年。曾牵头推进基础教育学校干部、教师、家长“学研用”,不断提高育人者育人素质,努力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竭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快乐成长。探索建立了基础教育“学研用”运行体系、推进工作体系,推进工作得到了学校干部、教师、家长的普遍认同,积极参与,取得了明显成效。
责任编辑:杨骁希

- 点赞
- 评论
- 收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