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家校协作:如何激活初中生学习内驱
开州政协
向作者提问
来源:政协联线 | 2025-09-17 15:22 字号
作者:赵远坤
学生学习内驱力,是个体因自我成长需求产生的主动学习动机。学习内驱力表明,当人在学习中获得自主感(能掌控学习节奏与选择)、胜任感(靠努力获得成就感)、意义感(感知学习对自身或生活的价值)时,会自发持续学习,而非依赖外部奖励(分数、物质)或压力(批评、惩罚)。
初中生缺乏学习内驱力危害极大。不仅会导致学业基础薄弱,知识漏洞累积(如被动应付作业、不主动纠错,使初中阶段的数学函数、物理力学等核心知识掌握不扎实,直接影响高中阶段学习衔接);更会加剧心理层面的“习得性无助”,强化“我能力不足”的负面认知,进而降低自我价值感,影响青春期自我认同构建;还会错失能力培养关键期,因回避主动探索,无法锻炼时间管理、问题解决、抗挫折等核心素养,难以建立学习与生活的关联,导致对未来职业、人生规划缺乏方向;同时,被动学习易引发亲子间“催促-对抗”、师生间“批评-疏离”的矛盾,破坏家校共育氛围,形成“越缺乏动力越学不好,越学不好越抵触学习”的恶性循环,最终影响个体长期成长潜力的激发。
一、初中生缺乏学习内驱力的表现特征
初中生处于青春期初期,自我意识与逆反心理交织,缺乏内驱力的表现集中在“行为被动化”“态度消极化”“目标模糊化”三个层面:
1.学习行为:从“主动探索”到“被动应付”
课堂不主动举手、回避互动,只完成老师、家长明确要求的任务(如作业只做“必做题”,选做题直接跳过);
时间管理混乱,需家长反复催促才开始学习,常“磨洋工”(如1小时能写完的作业耗3小时,写5分钟玩10分钟);
不主动纠错,错题只抄答案不分析,对“为什么错”“下次怎么改”毫无兴趣。
2.学习态度:从“好奇求知”到“抵触敷衍”
对课本、课堂内容“无所谓”,常说“学这有啥用”“反正我也学不会”;
回避学习话题,家长、老师提成绩或目标时,要么沉默对抗,要么故意唱反调(如“你让我学我偏不学”);
把学习当“负担”,将娱乐(游戏、短视频)和学习完全对立,觉得“学习=牺牲快乐”。
3.情绪与结果:从“耐受挫折”到“易放弃、低自我认同”
遇难题直接说“我不会”“我肯定做不来”,不尝试思考或求助;
考试失利后归因于“我太笨”“我不是学习的料”,而非“方法不对”“努力不够”;
对自身学习能力没信心,甚至“故意不学”,以此逃避“努力了也不行”的挫败感。
二、初中生缺乏学习内驱力的主要原因
内驱力缺失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个体心理特征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家庭教育方面的原因
1.“控制型”教育剥夺自主感
家长过度干预学习细节。强制规定“先写数学再写语文”“必须用我买的练习册”“每天背30个单词”,不给孩子选择空间;甚至全程陪写作业、频繁推门检查,让孩子觉得“学习是为了完成家长的任务”,而非自己的事。
2.“结果导向”评价削弱成就感
家长只盯分数与排名,忽视努力过程。如“考90分才给奖励,80分就是没用功”“这次退2名,肯定上课没听讲”;即使孩子有小进步(错题减少、写作业变快)也不肯定,反而说“这有啥骄傲的,别人都考100分”,让孩子觉得“只有考得好才有用,努力没用”。
3.“模糊的意义传递”让学习脱离生活
家长无法将学习与孩子的兴趣、生活关联。要么说“好好学习才能考大学、找好工作”(目标太遥远,初中生没感觉);要么说“你只要把学习搞好,别的啥都不用管”(让孩子觉得学习和生活无关,是“脱离现实的苦差事”)。
4.“负面示范”影响抗挫与学习心态
家长自身缺乏成长思维。遇困难时抱怨“我这辈子就这样了”,而非“我试试别的方法”;孩子考差了就崩溃指责,或过度保护(如“这题太难,别做了,我帮你写”),让孩子学会“逃避”而非“面对”;家庭没学习氛围,家长不看书,只刷手机、搞娱乐。家长带孩子参与消极负面性社交活动。
(二)学校教育方面的原因
1.“单向灌输”教学抑制自主与好奇
部分课堂仍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缺乏互动探究。老师直接讲知识点,不引导学生分析“知识点怎么来的”“能解决什么问题”;学生问课本外的问题(如“为什么冬天呼出的气是白色的”),老师以“别走神,先听我讲”敷衍,扼杀好奇心与主动思考欲。
2.“唯分数”评价体系窄化学习价值
学校对学生的评价集中在“成绩排名”,忽略多元能力。评优、选班干部优先看分数,对“擅长组织活动”“能解决实际问题”“有创意”的学生不认可;甚至课堂时间优先给“主科”,音体美、综合实践课被挤占,让学生觉得“只有语数英有用,其他都不重要”,丧失学习广度兴趣。
3.“目标过大+反馈滞后”降低胜任感
老师制定的目标多是“期末考进前10名”“本学期掌握所有知识点”,没拆成可落地的小目标;反馈只在单元考、期末考,平时作业、课堂表现的反馈要么模糊(“不错”“继续努力”),要么负面(“这都错,上课没听?”),学生看不到进步,长期处于“没成果”的焦虑中。
4.师生关系疏离缺乏情感支持
部分老师因学生多、任务重,对“学困生”关注不足。要么不主动问“哪里学不会”,要么批评“你怎么又不写作业”,很少耐心引导;学生怕被批评不敢求助,逐渐觉得“老师不喜欢我,我学不好也没人管”,丧失学习的情感动力。
(三)孩子自身方面的原因
1.青春期自我认同混乱,目标模糊
初中生开始思考“我是谁”“我将来要做什么”,但对职业、人生的认知浅显,无法将“现在的学习”与“未来的自己”关联,觉得“学习是为了应付考试,和我的人生没关系”,缺乏长期动力。
2.自我效能感低,陷入“习得性无助”
若小学时因成绩差被频繁否定,或初中遇学科难度跃升(如数学函数、物理力学),多次尝试仍没进步,会形成“我怎么努力都学不会”的固定认知,主动放弃学习以避免挫败感。
3.兴趣与学习脱节,缺乏内在联结
初中生对游戏、短视频、追星等兴趣浓厚,但不会将兴趣与学习结合:喜欢游戏却不知道“游戏设计需要数学建模、编程知识”,喜欢追星却没想过“读偶像的英文采访能练英语”,觉得“学习是学习,兴趣是兴趣,两者没关系”,无法从兴趣中提取动力。
4.抗挫能力弱,受“固定思维”束缚
部分初中生形成“固定思维”:认为“能力是天生的,不会就是不会”,而非“能力能通过努力提升”;遇难题或失利时,不反思方法,反而否定自己,陷入“越挫败越不想学,越不学越挫败”的循环。
三、激发初中生学习内驱力的策略
核心是“满足自主感、成就感、意义感”,需学校、家庭、家校协同发力,落地到日常。
(一)学校教育的策略
从“教学模式、评价体系、师生关系”入手,让学习回归“自主、有用、有成就感”。
1.以“自主+探究”重构课堂,赋予学习掌控权
给“学习选择权”。布置分层作业(如数学作业分“基础层”(课本例题变式,必做)、“提升层”(综合应用,选做)、“拓展层”(奥数入门,选做));允许用思维导图、手抄报、短视频完成历史、语文作业(如用短视频讲《西游记》片段)。
推“问题驱动”教学。新课前抛生活问题(学化学前问“为什么铁会生锈?怎么防止自行车生锈?”),课堂以小组讨论、实验探究为主,让学生带着问题找答案,而非被动听结论。
设“自主学习时间”。每周留1-2节“自由学习课”,让学生自主规划(如“今天补数学错题”“研究地理纪录片里的丹霞地貌”),老师只负责答疑。
2.以“多元+过程性”评价,积累小成就感
建“三维评价体系”。除成绩外,增加“努力度”(如“本周错题比上周少3道”)、“参与度”(如“课堂主动提1个问题”“小组讨论发言2次”)、“创意度”(如“用‘歌词记单词’的新方法”)评价。
及时、具体反馈。作业评语不说“不错”,而说“这道数学题你用了两种方法,第二种更简洁,说明你认真思考了”;课堂上对“学困生”的小进步及时肯定,“你刚才回答的这个文言文翻译,比上次清晰多了,进步很大!”
做“可视化成长记录”。让学生自制“进步栏”,达成小目标(如“本周弄懂5道错题”“背熟2篇英语课文”)就贴贴纸,让进步“看得见、摸得着”。
3.以“生活+兴趣”联结课程,建立学习意义感
设计“生活化课堂”。数学教“超市折扣计算、家庭月度预算”,语文让写“给偶像的一封信”“家庭旅行攻略”,物理课带学生拆旧台灯研究电路。
开“兴趣延伸社团”。设“游戏里的科学”(用物理知识分析游戏角色跳跃轨迹)、“短视频文案创作”(练语文表达)、“追星学英语”(读偶像英文采访、唱英文歌学单词),让兴趣勾连学习。
搞“职业体验活动”。邀请程序员、医生、设计师等家长来校分享“我的工作需要什么知识”(如程序员说“写游戏代码要学好数学”);或组织学生参观企业,让学生明白“现在学的知识,都是未来职业的基础”。
4.以“支持性”师生关系,强化情感动力
对“学困生”“一对一关注”。每周找1次学生聊天,不问成绩,只问“最近哪科觉得难?要不要我教你一个圈关键词的小方法?”,多给关爱与鼓励。
允许“犯错”并引导成长。学生做题错了,不说“你怎么又错了”,而是说“我们一起看,这步是没看清条件,还是公式记混了?下次把关键词圈出来试试?”
展“教师的成长思维”。说“这个知识点老师当年也学了3遍才懂,我们一起再理一遍”,让学生觉得“老师也会遇困难,努力就能学会”。
(二)家庭教育的策略
从“放手赋权、正向反馈、联结生活、示范成长”入手,让孩子觉得“学习是我的事,我能做好,学了有用”。
1.“规则内放手”,赋予自主掌控权
让孩子主导学习规划。问“你今晚想先写哪科?计划用多久?”“这周单词想背20个还是30个?你定,妈妈帮你记着”。
允许“试错”与“承担后果”。若孩子先玩游戏导致作业写到半夜,不指责,只说“下次要不要调整下顺序?你自己决定,妈妈相信你能安排好”。
尊重“学习形式选择”。孩子想用“画漫画记历史事件”“听音频背课文”,只要能完成任务,就不强制“必须按我的方法来”。
2.“聚焦过程”,用小肯定积累成就感
肯定“努力细节”而非结果。说“妈妈看到你今天写数学题时,先圈了关键词,这个方法比上次细心多了”,而非“你这次数学考得不错”。
记录“微小进步”。准备打卡表,让孩子每天完成“弄懂1道错题”“背会5个单词”后画对勾,周末一起数对勾:“这周你搞定了12个小目标,比上周多3个,太会坚持了!”
不“横向对比”,只“纵向对比”。不说“你看隔壁小明考了95分”,而说“你这次语文作文比上次多写了2个生动的例子,进步很明显”。
3.“生活融入”,让学习有“用武之地”
日常小事让孩子“用知识解决”。购物时让算“打8折后多少钱”,旅游时让写“行程计划(算交通、住宿总费用)”,家里电器坏了让“用学过的电路知识看看哪里可能接触不良”。
聊“兴趣背后的知识”。孩子喜欢游戏,就聊“你知道游戏里的地图是怎么设计的吗?需要数学坐标和地理知识”;喜欢追星,就说“要不要一起查偶像的英文采访,妈妈和你一起翻译”。
不空谈“大目标”,聊“小愿望”。孩子说“想当主播”,就聊“主播需要会表达(语文)、会算直播数据(数学)、会和粉丝沟通(心理),现在学的知识都是在为你的愿望打基础”。
4.“示范成长”,教孩子正确面对困难
转变“失败话术”。孩子说“我不会”,引导说“你是‘还没学会’,我们一起试试第一步(比如先查课本公式)”。
分析错题“聚焦方法”。和孩子看错题时,问“这道题错是因为没看清条件,还是公式记混了?下次怎么避免?”(如“把关键词圈出来”“每天花2分钟记公式”)。
家长“暴露自己的困难”。说“妈妈今天做PPT没做好,刚才查了教程,再试一次,你要不要看妈妈怎么改?”,让孩子学会“遇困难不放弃,找方法解决”。
营造良好家庭氛围。家庭关系温馨、不争吵;家里多放书,营造书香感;每天设“家庭共学时间”,孩子写作业时,家长不刷手机,而是看书、忙工作或做家务;制定全家作息表,家长带头遵守;做科学营养的食物;带孩子一起运动,不只是督促孩子运动;杜绝带孩子参与以吃、喝、玩、乐为特征的消极、负面的成人活动。
(三)家校共育的策略
学校与家庭需“理念一致、行动协同”,避免“学校教自主,家庭管控制”的矛盾,形成合力。
1.建立“目标协同”沟通机制
定期“双向沟通”。家长会或线上群里,家长主动说“孩子这周想自主规划学习时间,麻烦老师课堂上也多给点选择权”;老师反馈“孩子在课堂上喜欢用思维导图记笔记,建议家里也支持他这种方法”。
共同制定“分层小目标”。如家校约定“本月小目标:孩子每天自主订正3道错题,学校老师每周检查1次,家长在家提醒记录,月底一起复盘(哪些做到了,哪些需要调整)”。
2.统一“评价标准”,避免矛盾
学校向家长传递“过程比结果重要”。老师在群里分享“XX同学这周错题减少2道,进步很大”“YY同学课堂主动提了1个有意思的问题,值得鼓励”,引导家长关注类似细节。
家长向老师反馈“孩子的兴趣点”。如“孩子喜欢编程,麻烦老师课堂上提到数学与编程的关联时,多鼓励他”,让老师在教学中呼应孩子兴趣。
3.协同开展“实践活动”,强化意义感
设计“家庭-学校任务”。学校布置“用英语介绍家人”,家长配合孩子拍视频,老师在课堂上展示;家庭开展“周末小实验”(如用蜡烛和烧杯做“氧气消耗”实验),孩子将过程写成报告,老师在班级分享。
共同参与“职业体验”。学校组织职业分享时,家长主动当“职业嘉宾”;家庭带孩子体验职业(如陪家长去单位看“会计怎么用数学算账”)后,和老师同步“孩子对会计感兴趣,后续可重点引导数学学习”。
4.共担“挫折引导”责任,强化成长思维
孩子考试失利时:家长不指责,先和孩子说“我们一起看看错题,找问题”,再同步老师“孩子这次对XX知识点没掌握,麻烦老师课堂上多提问他”;老师课后找孩子说“这道题你思路没问题,下次注意XX细节,肯定能做对”。
孩子遇难题放弃时。家长说“妈妈陪你查课本,先做第一步”,老师说“你可以先问同学,也可以来问我,我们一起想办法”,让孩子感受到“家校都在支持我,不用怕困难”。
激发初中生学习内在动力,本质是“尊重青春期心理需求,让学习回归个体成长本身”。学校需打破“单向灌输”与“唯分数”,家庭需放下“控制”与“结果焦虑”,家校协同赋予孩子“自主掌控的权利、看得见的成就感、用得上的意义感”,才能让学习从“要我学”真正变成“我要学”。
作者介绍:赵远坤,男,1963年2月生于重庆市开州区,1983年毕业于重庆师范学院后执教于原四川省开县师范学校,任心理学、数学教师。曾任原重庆市开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县政协主席,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重庆市开州区人大常委会主任。现任重庆师范大学校友会开州校友分会会长,开州区老年人体育协会主席。曾分管过教育工作。40多年来,从不同角度长期关注思考基础教育。2018年以来,在重庆市开州区牵头推进基础教育学校干部、教师、家长“学研用”。其目的是提高育人者育人素质,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目前,正在全面深入持续推进。探索建立了基础教育“学研用”运行体系、推进工作体系,以其科学的体系,显著的效果得到了专家与社会的广泛关注与认可。
责任编辑:杨骁希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