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建设现代人民城市,大力促进乡村振兴
施蔷生
向作者提问
来源:政协联线 | 2025-09-17 15:25 字号
——上海超大城市乡村振兴研究报告(2025年9月)
前言
“城,所以盛民也;民,乃城之本也。"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明确提出"建设宜居、韧性、智慧的现代人民城市"。城市不再只是高楼林立的CBD,更是960万平方公里国土上星罗棋布的乡村共同体。
上海,作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国土面积6833平方公里,其中乡村空间占比近九成,但农业GDP占比不足0.2%。"九分之地的空间、千分之二的产值"形成的"剪刀差",极易导致政策忽视、资源错配。
"农业农村这个'压舱石'稳不住,城市这个'大船'就会颠簸"。本报告立足"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根本遵循,围绕"现代人民城市"与"乡村振兴"双向赋能,提出上海方案,抛砖引玉,供决策咨询参考。
一、价值再发现:从"GDP洼地"到"战略高地"
(一)空间占比90%:乡村是超大城市的"本体"而非"飞地"
《上海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明确,市域乡村空间约6100平方公里,占全市90%。"九分之空间"一旦沉睡,城市将失去纵深;一旦激活,则可成为上海提升核心功能、保障韧性安全、彰显国际形象的"新王牌"。
(二)价值再评估:经济—生态—美学"三位一体"
2024年,上海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3926.71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99.70亿元,下降0.9%;第二产业增加值11637.57亿元,增长2.4%;第三产业增加值42189.44亿元,增长5.7%。
1、经济价值:2024年上海农业增加值虽比上年有所下降,但农产品加工和休闲农业综合收入比上年上升较大。2024年上海全市粮食产量98.29万吨,在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中,上海的粮食产量可谓一骑绝尘,远超其他三城(2024年北京57.6万吨、广州15.9万吨、深圳0.7万吨)总和。粮食亩产全国第二。华为青浦研发中心落地,带动周边金泽、朱家角镇新增注册企业1123家,其中涉农数字供应链企业87家,亩均税收由1.2万元跃升至9.7万元。
2、生态价值:市域乡村承载全市42%的森林、56%的湿地、100%的农业面源污染消纳功能。2025年上半年,崇明碳汇交易平台完成3万吨CO₂当量交易,以50元/吨计,潜在市值超10亿元。
3、美学价值:2025年"五一"假期,全市乡村民宿入住率92%,均价突破1800元/间夜,高于五星级饭店平均水平。"莫干山—环淀山湖"成为长三角高端度假"新IP"。
 
结论:乡村已不是"边缘地带",而是上海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中心节点"。
二、目标再锚定:以"二十字方针"统领乡村振兴
(一)产业兴旺——打造"六次产业"上海样板
借鉴日本"一村一品"、荷兰"绿港"经验,上海已形成"一镇一链"模式:1、浦东宣桥镇"玉米链"——种子研发(张江实验室)+智慧种植(无人农场)+鲜食加工(中央厨房)+文旅体验(迪士尼联动),亩均产值由0.8万元提升至6.4万元。
2、崇明新村乡"稻米链"——运用AI虫情感知系统,化肥农药减量30%,大米售价由6元/公斤提升至28元/公斤,溢价3.6倍。
(二)生态宜居——构建"蓝绿交织"的江南意象
1、水环境:2025年底实现1.3万公里河道、2000座湖库"一河(湖)一景"。
2、林环境:实施"万顷良田、千里林荫"计划,到2035年新增森林30万亩,森林覆盖率提升至23%。
3、居环境:推广"乡村公寓+共享庭院"模式,农民集中居住点人均建设用地由110平方米降至65平方米,腾挪空间指标用于产业融合。
(三)乡风文明——让文化成为"最美乡愁"
1、建立"上海乡村美学指标体系",7个一级指标、23个二级指标纳入示范村验收。
2、活化利用"绞圈房子、石库门、江海水乡"元素,打造"沪派民居"图集,已出版通用图集12套,免费供农民选用。
(四)治理有效——数字赋能"三治融合"
1、自治:全市856个行政村全部上线"云村民"小程序,村民议事会线上投票率由38%提升至85%。
2、法治:设立"乡村巡回审判点",2024年涉农纠纷当场调解率72%。
3、德治:推广"红黑榜",2025年累计发布红榜3120人次,黑榜仅89人次,乡风满意度提升至96%。
(五)生活富裕——拓宽"五金"增收通道
2024年上海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5210元,同比增长11.2%,连续五年高于城镇居民。其中"五金"贡献率分别为:土地流转金18%、务工薪金35%、经营现金21%、分红股金15%、社保兜底金11%,形成"稳收、增收、长收"组合。
三、空间再优化:以"三个空间"重塑城乡融合新格局
(一)新城——打造"反磁力"节点
"五个新城"规划到2035年各集聚100万人口,其外围15公里乡村圈层将率先实现"园区—社区—田区"三区联动:
1、嘉定新城外圈打造"汽车田园"——无人车测试赛道+智慧稻田,实现"车在路上跑,稻在田里长"的共生场景。
2、南汇新城外圈打造"海水稻+海洋牧场",依托上海海洋大学,建设国家耐盐水稻创新中心,亩产突破600公斤。
(二)镇域——强化"街镇统筹"
青浦区夏阳街道试点"镇级集体+社会资本+村集体"三级股权架构,2024年集体收益1.8亿元,其中用于乡村运维的"长效资金池"3200万元,实现"建管一体"。
(三)乡村——突出"功能复合"
1、空间稳定:严格落实2035年永久基本农田135万亩、粮食功能区30万亩、蔬菜功能区20万亩"三条红线"。
2、地位凸显:将示范村创建从"单点"升级为"片区",2025年启动"环淀山湖、杭州湾北岸、长江口"三大乡村振兴先行区,总面积1100平方公里。
3、功能复合:推广"农业+科研+文旅+社区"混合用地(M0-Agr),允许配建不超过30%的创新研发、会议展示、民宿康养设施,吸引"农科创客"落户。
四、动能再升级:以华为小镇为样本放大"溢出效应"
(一)产业布局——构建"研发—中试—制造—体验"全链
华为青浦研发中心总投资120亿元,2026年将导入3.5万名研发人员。同步规划"华为小镇—西岑社区—莲盛片区"三级产业梯度:
1、核心区:数字芯片、光通信研发;
2、拓展区:智慧农业传感器、农业AI算法中试;
3、辐射区:绿色数据中心、智能温室制造。
预计带动周边乡村形成200亿元产值的"数字农业硅谷"。
(二)功能再造——让乡村成为"第二实验室"
1、打造"稻田里的算力中心"——利用季节性休耕田下沉式布置液冷数据中心,PUE低至1.08,年节省空调耗电1.2亿度。
2、打造"无人农场开放场"——华为与市农科院共建5000亩"5G+AI"无人农场,实现耕种管收全程无人化,节省人工90%。
(三)人才集聚——让"码农"变"新农人"
出台"农科人才特区10条",给予落户、购房、科研启动资金等支持,2025年已吸引海内外农业数字化团队112个、硕博人才2100人,其中40%居住在乡村民宿,形成"工作日写代码,周末种草莓"的潮流生活方式。
五、科技再赋能:让人工智能在田园落地生根
(一)场景1:AI虫情识别系统
基于华为昇腾芯片的"田园守望者"摄像头,识别稻纵卷叶螟等15类害虫,准确率98.5%,农药减量30%,全市推广45万亩。
(二)场景2:区块链溯源+数字孪生
"一田一码"链接生产、加工、物流、销售全链条,消费者扫码即可观看田间实时视频,溢价率提升20%。
(三)场景3:农业大模型"沪农GPT"
汇聚市农科院60年数据、3500万条记录,可回答品种选择、病害诊断、市场行情等问题,平均响应时间1.8秒,已在71个行政村部署。
(四)场景4:无人化作业集群
2026年计划组建1000套"5G+北斗"无人车、无人机、无人船协同作业系统,实现"黑灯农场",降低生产成本40%。
六、运营再创新: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激活沉睡资产
(一)"乡村CEO"制度
金山、奉贤、崇明率先试点公开招募"乡村CEO"21名,平均年薪40万元+绩效股权,负责整村运营。2024年带动村集体平均增收580万元。
(二)"国资平台+社会资本+村集体"三元架构
设立100亿元规模的"上海乡村振兴基金",撬动社会资本比例1:3,重点投向农文旅融合、冷链物流、数字农业新基建。
(三)"青年创客回引"计划
推出"三免两减半"政策:免租金、免宽带、免培训,税收前三年减半、后两年减半征收,已吸引返乡青年1.2万人,创办市场主体3800家。
(四)"康养+药食同源"产业链
依托上海中医药大学,建立"菌菇—中药—膳食"创新中心,开发灵芝咖啡、桑黄啤酒等爆款SKU,2025年预计综合产值突破50亿元。
七、区域再协同:与京、苏、浙比学赶超
(一)对标北京——"大城市小农业"如何做出高精尖
北京农业GDP占比仅0.6%,但打造"国家农业科技创新港",集聚院士团队52个,上海可借鉴其"农业中关村"模式,在张江—临港设立"长三角农业科创特区"。
(二)对标浙江——"千万工程"久久为功
浙江用20年从"脏乱差"到"强富美",核心在于"书记抓、抓书记",上海可进一步完善"书记抓乡村振兴"述职评议,并建立"乡村建设终身追责"机制。
(三)对标江苏——"苏式园区"下沉乡村
江苏已建成92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平均产值超50亿元/个。上海可依托"五个新城"外围,建设"嵌入式小型园区",单个3—5平方公里,产值目标30亿元。
(四)共建"长三角乡村振兴创新共同体"
推动标准互认、数据互通、检测互认、市场互开,建立"长三角农品通"平台,2026年实现区域农产品"一码通行",降低流通成本15%。
八、政策建议:形成超大城市乡村振兴"上海标准"
(一)立法层面
制定《上海市乡村振兴条例(2026版)》,突出"城乡融合、空间正义、数字赋能、美学引领"四大理念,创设"农业混合用地(M0-Agr)""乡村CEO""田园数据要素"等法律概念。
(二)规划层面
编制《上海乡村国土空间专项规划(2026—2035)》,创新"功能分区+用途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对乡村空间实行"主导功能+兼容功能+禁止功能"三级管控。
(三)资金层面
1、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比例2027年提升至55%,其中5个百分点设立"数字农业新基建"专项;
2、发行"长三角乡村振兴"地方政府专项债,2026—2030年每年200亿元,重点支持先行区建设。
(四)人才层面
设立"农业科学家工作室",给予每位首席科学家10年最高1亿元资助;对农业数字化高端人才给予最高200万元购房补贴、最高500万元科研启动经费。
(五)治理层面
构建"市—区—镇—村—网格"五级联动数字孪生平台,2028年实现"一屏观三农、一网管全程"。
(六)标准层面
牵头制定"超大城市乡村振兴评价标准",形成"1个总则+10个分则+100项指标",向全国复制推广,力争2030年上升为国家标准。
结语
"城与乡,犹树之枝干;枝荣则干强,干强则枝荣。"上海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在乡村振兴这场"时代大考"中交出一份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答卷"。
在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过程中,把乡村作为人民城市最美的底色,把数字作为城乡融合最硬的翅膀,把文化作为乡村振兴最亮的品牌,奋力走出一条"科技赋能、文化铸魂、治理增效、共富共享"的超大城市乡村振兴新路,为全球城市治理贡献上海智慧、上海方案、上海样板!
2025年9月14日
 
责任编辑:杨骁希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