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赵远坤:小学家长不示范,孩子成长必留憾
开州政协
向作者提问
来源:政协联线 | 2025-09-17 15:22 字号
小学家长不示范,孩子成长必留憾
——家长必学的八大以身示范策略

作者 赵远坤
小学6年,是孩子从幼儿迈向少年的“习惯定型关键期”。生理上进入“稳步成长黄金期”,身高体重逐年递增,动作协调性与体能快速提升;心理上处于“自我意识萌芽期”,既依赖家长的安全感,又渴望“自主做事”的成就感;学习上是“兴趣与能力奠基期”,课堂专注力、作业规范性、知识接受方式初步形成;品德与社交则进入“规则认知启蒙期”。这6年的家长示范,直接决定孩子未来学习的“底层能力”、生活的“基本习惯”与待人的“初始态度”。错过此阶段的引导,未来再纠正往往需付出数倍努力,家长必须以“耐心陪伴、主动示范”的态度,扛起“以行带教”的核心责任。
小学生的成长特征兼具天真与可塑性,需家长精准适配。
生理上:身高年均增长5-7厘米,体重稳步上升,大肌肉动作(跑、跳、掷)与精细动作(握笔、系鞋带)快速发展;精力旺盛但注意力持续时间短(低年级约15-20分钟,高年级约30-40分钟),需动静结合;睡眠每天需10-11小时;营养需均衡覆盖蛋白质、维生素,为大脑发育与体能储备打基础。
心理上:“他律型”道德为主,以家长、老师的评价为行为准则;情绪直接且外露,开心时雀跃、委屈时哭闹,调节能力弱,易受家长情绪影响;低年级依赖家长帮做决定,高年级开始说“我自己来”,但遇困难仍会退缩,需要“鼓励式引导”。
社会化上:从“家庭中心”转向“同伴交往”,开始关注“如何被同学喜欢”;家长的言行仍是“第一模仿模板”,但同伴的行为会逐渐产生影响;对“规则”的理解从“必须遵守”向“为什么要遵守”过渡,需家长用行动解释“规则的意义”。
家长的“以身示范”,本质是用自身行为为孩子搭建“可复制、可坚持、可内化为习惯”的成长框架。对小学生而言,“家长怎么做”比“家长怎么说”重要10倍——家长不示范,习惯难养成;家长不带头,规则等于零。以下8个方面,既是贴合小学阶段的具体方法,更是家长“陪孩子走好启蒙路”的行动要领。
一、规律作息:以“固定节奏”养习惯,护成长
(一)核心示范
摒弃“孩子还小,作息不用严”的误区,不搞“要求孩子早睡,自己熬夜刷手机”的双重标准,用“全家协同的固定节奏”让孩子明白“作息是生活的基本规则”,而非对他的“特殊约束”。
(二)针对性做法
1. 制定“可视化家庭作息表”。结合年级特点定规则——低年级(1-2年级)晚8:30前停止使用电子设备,9:00前入睡,早7:30左右起床;高年级(3-6年级)晚9:00前停止使电子设备,9:30前入睡,早7:00左右起床。把作息表贴在客厅,用卡通贴纸标注“阅读时间”“睡觉时间”,让孩子直观理解。
2. 应对“拖拉与特殊情况”。若孩子因磨蹭没按时准备睡觉,家长不发火催促,而是说“我们约定的睡觉时间到啦,妈妈陪你快速洗漱,明天咱们提前10分钟开始准备”;作业量较大时,协助拆分任务(如“先做30分钟数学,休息5分钟再做语文”),家长同步在旁做安静事(如叠衣服、读纸质书),不边刷手机边监督。
3. 周末不打乱“生物钟”。允许比平时晚起30分钟、晚睡30分钟,但不熬到半夜、睡到中午;可安排“周末小任务”(如早饭后整理房间),让孩子知道“即使休息,规律也不能丢”。
(三)关键影响
小学生的睡眠直接关联第二天的课堂专注力(睡眠不足易走神、坐不住);固定作息能培养“时间观念”,避免未来作业拖拉、上学迟到;更重要的是,家长的“协同参与”会让孩子觉得“作息不是负担,而是全家的生活方式”,这种认知会内化为终身受益的习惯。
二、健康饮食:以“正向行动”调口味,树自律
(一)核心示范
不挑食、不把零食当“奖励”,不用“你不吃菜就不给你买玩具”的强迫方式,而是用“家长先做、孩子模仿”的渗透法,让孩子觉得“健康吃饭是自然的事”,而非“必须完成的任务”。
(二)针对性做法
1. 采购时“带孩子沉浸式体验”。每周带孩子去菜场或超市,让他选1-2种“没吃过的蔬菜”,家长主动拿起菠菜、西兰花说“这个菜炒了香香的,吃了我们跑步更有力气”;不抱怨“这个菜难吃”,不贴“男生要多吃肉”“女生要少吃”的标签,用“我们一起尝尝这个新菜”引导尝试。
2. 用餐时“做好3个细节”。固定开饭时间,全家围坐餐桌,不边吃边看电视、刷手机;孩子挑食时,家长先夹一筷子并说“这个胡萝卜甜甜的,你咬一小口试试,不好吃就吐出来”,不强迫、不指责;自身不吃夜宵,不把薯片、辣条、奶茶带回家,用水果、坚果当“健康零食”,放在孩子能看到的地方。
3. 用“游戏化方式”引导。低年级可给饭菜起“有趣名字”(如“西兰花小树”“番茄小太阳”),高年级可让孩子“参与简单做饭”(如洗青菜、剥鸡蛋),让他从“做的过程”中愿意尝试自己参与的食物。
(三)关键影响
小学生的大脑发育(如记忆力、专注力)依赖优质蛋白(鸡蛋、牛奶、瘦肉)与维生素(蔬菜、水果);家长的饮食示范能帮孩子避开“挑食导致的营养失衡”(如缺铁易疲劳、缺维生素易感冒);更能让孩子学会“不被零食诱惑”,这种“用理性管控食欲”的能力,是未来自律品格的起点。
三、主动学习:以“趣味引导”激兴趣,立基础
(一)核心示范
打破“只有孩子才学习”的误区,不做“只催作业、不陪成长”的家长,而是用“家长也在‘学有趣的事’”的状态,让孩子觉得“学习不是苦差事,而是能发现新东西的快乐事”。
(二)针对性做法
1. 打造“家庭趣味学习角”。在客厅或书房设小书桌,每天固定1小时“亲子共学时间”——低年级时,家长陪孩子读绘本(用夸张语气模仿角色)、玩识字卡片游戏;高年级时,家长可在旁边学“新技能”(如学折纸、看科普视频、练书法),并说“妈妈今天学了折千纸鹤,教你好不好”,让孩子看到“大人也在学新东西”。
2. 回应“学习意义”不敷衍。当孩子问“为什么要上学”“为什么要写作业”,不用“为了考高分”敷衍,而是说“上学能认识新朋友、学怎么算题、知道为什么天会下雨,写作业是帮你记住这些有趣的知识呀”;孩子分享“今天学了新课文”时,放下手机认真听,说“这个故事真有意思,你能再给妈妈讲一遍吗”,强化“学习值得分享”的积极认知。
3. 不把“学习”当“惩罚”。孩子犯错时,不用“罚你写10遍字”“不准出去玩,在家做题”的方式,而是说“我们先把错误改过来,改完后一起去楼下玩10分钟”,避免孩子把“学习”和“不愉快”绑定。
(三)关键影响
小学阶段的“学习兴趣”直接决定初中是否厌学——家长的“趣味示范”能帮孩子建立“学习=快乐”的初始认知;“共学时光”能培养孩子的专注力,避免“写作业坐不住、老走神”;更能让孩子明白“学习是为了发现世界,不是只为考试”,这种内在动力比“考100分”更重要。
四、坚持运动:以“快乐陪伴”释精力,练韧性
(一)核心示范
不找“没时间、太麻烦”的借口,不用“你必须去跑步”的命令,而是用“妈妈陪你一起玩”的邀约,结合孩子兴趣选运动方式,让运动成为“亲子游戏”,而非“任务式锻炼”。
(二)针对性做法
1. 固定“亲子运动小时间”。每天放学后或晚饭后(先休息),安排30分钟“运动时刻”——低年级可玩捉迷藏、拍皮球、跳格子;高年级可跳绳(比赛谁跳得多)、骑自行车、打羽毛球;周末可去公园放风筝、玩滑板,家长全程参与,即使跑得气喘吁吁也不中途说“我累了,你自己玩”。
2. 应对“畏难与放弃”有方法。孩子说“我跑不动了”,不指责“你真没毅力”,而是说“妈妈也有点累,咱们一起慢慢走5分钟,然后再试一次,好不好”;孩子学新运动(如跳绳)总失败时,先夸“你刚才连续跳了3个,比上次进步啦”,再示范“你看妈妈这样甩绳子,脚轻轻跳”,用“鼓励+示范”帮他建立信心。
(三)关键影响
小学生旺盛的精力若不通过运动释放,易上课走神、在家调皮;运动能提升动作协调性,为写作业、做手工打基础;家长的“坚持陪伴”更能让孩子学会“遇到难的事不轻易放弃”——比如跳绳学不会时,会想“妈妈陪我练,我再试几次肯定行”,这种韧性会迁移到学习中。
五、稳定情绪:以“温和回应”给安全,教表达
(一)核心示范
遇到孩子犯错、自己烦躁时,不吼叫、不冷战、不摔东西,展现“先稳住自己,再陪孩子解决”的流程,给敏感的孩子“情绪安全港”,让他知道“即使生气,妈妈也会好好说话”。
(二)针对性做法
1. 孩子犯错时“先共情,再引导”。孩子打翻牛奶、弄坏玩具时,先深吸一口气,不说“你怎么这么笨”,而是说“妈妈知道你不是故意的,我们先一起把地上擦干净,下次拿牛奶时慢慢走,好不好”;事后和孩子一起总结“下次怎么做能不打翻”(如“用两只手端杯子”),把重点放在“解决问题”,不是“批评错误”。
2. 自己情绪差时“先告知,再调节”。若因工作累或家务多烦躁,主动对孩子说“妈妈现在有点不开心,需要坐在沙发上静5分钟,你先自己玩一会儿,等我好一点就陪你”;情绪平复后,告诉孩子“刚才妈妈是累了,不是你的问题,现在我们一起读绘本吧”,让孩子学会“情绪可以表达,不用藏着”。
3. 教孩子“说情绪,不哭闹”。孩子哭闹时,蹲下来抱他说“你是不是因为玩具被哥哥拿走了不开心?你可以说‘哥哥,我还没玩完,等我玩完给你好不好’,比哭更有用哦”,用简单的话教他“表达情绪的正确方式”。
(三)关键影响
小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全靠家长示范——若家长动辄发火,孩子要么学“暴躁顶嘴”,要么学“压抑自己”;情绪稳定的家长能让孩子敢说“我不开心”“我害怕”,建立“表达情绪不可怕”的认知;这种“安全感”是孩子一生心理健康的基石,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六、文明言行:以“细节渗透”教尊重,立准则
(一)核心示范
不用命令式语言、不说脏话、不随意嘲笑他人,在日常小事中展现“尊重”——对家人温和、对服务人员礼貌,让孩子从家长的言行里,学到“怎么和人好好说话”“怎么尊重别人”。
(二)针对性做法
1. 家庭内部“用商量代替命令”。让孩子递东西时,不说“给我拿杯水”,而是说“麻烦帮妈妈拿杯水,谢谢”;孩子不想写作业时,不说“你必须现在写”,而是说“我们约定好先写作业再玩,你是想现在写,还是再玩5分钟就写”;与长辈说话时,不随意打断,耐心听他们说完,给孩子做“尊重长辈”的榜样。
2. 对外互动“用善意传递温度”。取快递时对快递员说“辛苦了”;买东西时对收银员说“麻烦您”;遇到老人过马路,若方便就扶一把,边扶边对孩子说“爷爷走路慢,我们帮他一下”;若孩子说“那个叔叔长得好丑”,及时制止并说“这样说别人会难过的,我们要尊重每个人的样子”。
3. 纠正孩子“不文明言行”有耐心。孩子说脏话时,不打骂,而是严肃说“这句话不好听,别人听到会生气,我们以后不说了”;孩子和同学吵架时,引导他说“你刚才说‘我不跟你玩了’,同学会伤心,你可以说‘我现在有点生气,等我冷静了再和你玩’”。
(三)关键影响
小学生的“社交准则”全来自家长的示范——若家长粗鲁待人,孩子会学“用命令的语气对同学说话”“嘲笑别人的缺点”,导致被同伴排斥;文明言行的示范,能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这种“会说话、懂礼貌”的特质,会让他成为“受欢迎的人”,为未来社交打基础。
七、和谐家庭:以“包容相处”筑港湾,学合作
(一)核心示范
夫妻间、与长辈间不争吵、不冷战,有矛盾时“好好说话”,让孩子看到“家庭里有不同意见很正常,只要好好沟通就能解决”,给他“无论发生什么,家都是安全的”的信念。
(二)针对性做法
1. 处理家庭分歧“避开孩子,事后告知”。和家人有矛盾时,不在孩子面前吵“你怎么总这样”“都是你的错”;若孩子在场,暂时搁置争议,说“我们有点不同想法,先陪你搭积木,之后再聊”;事后避开孩子沟通好,再当着他的面说“我们刚才聊清楚了,其实只是误会,好好说就能解决”。
2. 打造“轻松的家庭小时光”。每周选1个晚上作为“家庭欢乐时间”——低年级可一起搭乐高、读绘本、玩角色扮演;高年级可一起看纪录片、做手工、聊“学校趣事”;家长先主动分享“今天妈妈上班时,同事夸我做的报表好”,再引导孩子说“你今天在学校有没有开心的事”,不随意批评他的想法(如“你这点小事有什么好开心的”)。
3. 让孩子“参与家庭小任务”。低年级让他摆碗筷、擦桌子,说“你是家里的小帮手,有你帮忙妈妈轻松多了”;高年级让他参与“周末买菜计划”,问“你想吃什么菜,我们一起列个清单”,让他明白“家庭是大家的,每个人都要付出”。
(三)关键影响
和谐的家庭是小学生“安全感的来源”——若家长常冷战、争吵,孩子会胆小、自卑,甚至觉得“是不是我不好,爸妈才吵架”;而家人互相包容、好好说话的样子,会让孩子学会“如何和别人合作”“如何化解小矛盾”,这种“家庭相处模式”会成为他未来与人交往的“范本”。
八、积极心态:以“正向引导”抗挫折,塑态度
(一)核心示范
遇到麻烦(如东西坏了、计划泡汤)、孩子受挫(如考试没考好、比赛输了)时,不抱怨、不指责、不消极,用“找办法代替怪别人”的态度,让孩子看到“困难是小事,只要想办法就能解决”。
(二)针对性做法
1. 孩子受挫时“先接纳情绪,再找方法”。考试没考好,孩子哭着说“我太笨了”,不说“谁让你平时不认真”,而是抱他说“妈妈知道你难过,我们一起看看错题,是没读懂题,还是算错了?下次注意这些地方,肯定能进步”;和同学吵架,孩子说“没人喜欢我”,说“不是的,你上次帮同学捡铅笔,他肯定很谢谢你,我们想想怎么和同学和好,好不好”。
2. 自己遇困时“做正向示范”。做饭糊了,不说“这破锅真难用”,而是说“这次火开太大了,下次调小一点,我们再做一次”;出门忘带钥匙,不说“真倒霉”,而是说“没关系,我们先去奶奶家,等爸爸回来拿钥匙,顺便在奶奶家吃好吃的”,让孩子学会“不被小事影响心情”。
3. 不传递“消极言论”。不说“上学有什么用,以后还不是要打工”“你这么调皮,长大肯定没出息”;而是说“上学能学好多本领,长大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你这次主动承认错误,真是个诚实的孩子,妈妈为你骄傲”,用正向语言给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带孩子远离抱怨、消极的成人。
(三)关键影响
小学生会经历“考试失利、被同学误解、比赛失败”等小挫折,若家长总抱怨“运气差、别人不好”,孩子会学“怪别人、不找自己原因”;而积极的示范,能让孩子学会“从错误中找方法,不被困难打败”——比如做题错了,会想“我再看一遍知识点,下次就能做对”,这种“抗挫力”是未来面对更大挑战的“底气”。
最后核心提醒:家长“先做好自己,再带好孩子”,“坚持”比“完美”更重要
家长不用追求“从不犯错”,但必须做到“不双重标准”:
要求孩子早睡,自己就别熬夜刷剧;
要求孩子不挑食,自己就别只吃荤菜;
要求孩子爱学习,自己就别总刷短视频;
要求孩子温和,自己就别动辄发火。
更重要的是,家长要“用孩子能懂的方式示范”:
不用“大道理”说教,而是用“做给你看”的行动(如想让孩子爱读书,就自己拿起书读);
不用“批评”纠正,而是用“一起改进”的态度(如孩子拖拉,不说“你真慢”,而是说“我们一起用计时器,比上次快5分钟好不好”);
不用“攀比”施压,而是用“看见进步”的鼓励(如孩子考80分,不说“别人考100分”,而是说“你比上次多对了3道题,进步啦”)。
当孩子指出“你都没做到”时,别回避,坦诚说“你提醒得对,咱们一起改”——比如写个“家庭小约定”贴在冰箱上:“本周目标:每天陪孩子运动20分钟,晚9点前关手机”,然后和孩子互相监督。
小学6年,是孩子“习惯与品格”的“塑形期”,不可逆、不复返。家长的每一次“以身作则”,都在给孩子的未来“画底色”——这底色亮堂,孩子未来的学习之路会更顺,生活之路会更稳,做人之路会更正。
家长的“以身示范”,不是“牺牲自己陪孩子”,而是“和孩子一起,成为更好的人”——这是给小学生最好的“成长礼物”,也是家长一生最值得的“投入”。
作者简介:赵远坤曾先后任原重庆市开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县政协主席,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曾任重庆市开州区人大常委会主任。1983年7月毕业于重庆师范学院数学系,曾在原四川省开县师范学校任心理学教师。在区县党政岗位工作时,分管过教育工作。40多年来,从不同角度长期关注思考基础教育事业。2018年以来,在重庆市开州区牵头推进基础教育学校干部、教师、家长“学研用”,不断提高育人者育人素质,努力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竭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快乐成长。探索建立了基础教育“学研用”运行体系、推进工作体系,推进工作得到了学校干部、教师、家长的普遍认同,积极参与,取得了明显成效
责任编辑:杨骁希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