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
  • 评论
  • 收藏
“全民健身日”,政协委员建言加快推进上海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建设
政协联线记者 董潇韩  
来源:政协联线 | 2025-08-08 18:31 字号
自2009年首个“全民健身日”设立以来,每年8月8日已成为广大健身爱好者走出家门、走上运动场,在运动健身中享受乐趣、收获健康的节日。今年8月8日是我国第17个“全民健身日”,上海以“近300场赛事活动+近千处公共体育设施免费开放”的重磅举措,再度将全民健身推向高潮。
从黄浦江畔蜿蜒的滨江跑道,到城市“金角银边”的健身场所,从中老年运动队的“广场舞”,到朝气蓬勃的青少年体育训练营,运动的热情延伸到城市的每个角落,彰显着这座城市奋发向上的体育活力。
作为中国近代体育的发源地之一,上海把发展体育事业作为人民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倡导“人人运动、人人健康”理念,加快推进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建设。
2015年,上海首次提出了加快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这一目标。近十年间,上海在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体育基础设施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青少年体育不断加强,举办国际级赛事方面多有突破。翻开“上海赛事”的日历,可以发现,2024年,上海共举办了178项赛事,也就是说,相当于每两天就有一项赛事在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里举行。
高质量的赛事,是一座城市综合实力的展现,也是一座城市发展的高阶形态。市政协委员,上海大学体育学院教授李燕建议,注重引培结合,既要引进品质高、市场前景好的成熟国际品牌赛事,也要结合自然资源与人文景观创立、培育具有城市本地特色和自主知识产权的自有品牌赛事。
“打造线上3D虚拟赛场,开发赛事专属APP,提供个性化赛程提醒、AR场馆导览等功能,利用大数据分析观众需求,精准调配赛事资源。”李燕建议,“鼓励社区体育组织参与赛事筹备、举办小型预热赛,基层体育俱乐部参与赛事筹备、志愿服务,赛事走进社区开展预热活动,营造浓厚体育氛围,增强市民参与热情。”
不断推进体育健身设施建设,改善社区健身环境,努力办好家门口的体育民生实事。近年来,上海持续优化体育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除了新建或改造运动场馆,还探索在城市更新中不断挖潜,利用各类闲置用地、建筑屋顶、高架桥下等城市“金角银边”,释放运动空间。
“智能化升级现有场馆,通过引入无人化管理、动态定价和智能预约系统,提升场馆的使用率和服务水平。”市政协委员,普陀区体育局局长顾薇玲建议,“引入多元化项目,发展室内潜水、冲浪等新兴体育项目,以及飞盘、攀岩等热门运动,举办全民赛事,满足不同群体需求,打造户外与数字化融合场景,提供沉浸式体验。”
“推广数字化服务,开发智慧体育服务平台,实现线上线下联动,提升用户体验。”顾薇玲建议,“加强场馆商业化运营能力,推动‘体育+商业’一体化发展模式,延长体育消费链条,形成‘体育+商业’综合配套。”
一座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在不断向世界呈现高水平的国际体育赛事之余,也一定是一座累积了深厚的全民健身基础的城市。李燕建议,“用科学技术赋能全民运动和全民健身,推进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让运动健身更具创意,提升群众科学健身知识普及。”
责任编辑:张岩
转载请注明来源
  • 13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