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钩沉|上海溧阳路上的名人身影
施泳峰/人民政协报  
2025-08-07 09:31 字号
溧阳路1219号陆澹安旧居

溧阳路1219号陆澹安旧居

溧阳路是上海花园住宅集聚密度最高的马路之一,这些花园住宅沿马路两侧整齐地排列,形成了规模宏大的住宅区,曾经吸引了近现代上海杰出文化名流在此留下足迹。蜿蜒曲折的溧阳路,见证了近代上海的沧桑变迁。
溧阳路1156弄10号:著名记者金仲华旧居
溧阳路1156弄内的10多幢三层小楼,建于1914年,是英式老洋房建筑。坐北朝南,清水红砖,青砖间隔,拱形大窗,红色木条窗框,顶层斜坡红瓦,楼顶上有阁楼。红瓦与清水砖墙相映成趣,木头门窗透露出古朴气息,灰砖红瓦间流露出英式建筑的经典韵味。其中,溧阳路1156弄10号是我国著名记者金仲华旧居,1945年冬到1948年秋,金仲华一家居住于此,金仲华在此写下了许多著名的文章,如《战后国际问题研究大纲》系列,在社会上引发热烈反响。
金仲华(1907年—1968年),嘉兴桐乡人,著名新闻工作者、国际问题专家、社会活动家。1927年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1934年与著名民主爱国人士胡愈之共同创办《世界知识》杂志,金仲华担任主编。1935年与邹韬奋创办《大众生活》周刊,金仲华担任生活书店编辑部主任。抗日战争期间,金仲华担任香港《星岛日报》总编辑,协助宋庆龄主持“保卫中国同盟”,宋庆龄的大量英文稿件都是由金仲华翻译,宋庆龄对金仲华的工作给予很高的评价。
1941年皖南事变爆发,金仲华不顾国民党反动派的封锁和禁令,将周恩来在《新华日报》的题词“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在香港《星岛日报》国内新闻版上转载,使海内外读者通过报纸了解到皖南事变的真相。1945年金仲华将毛泽东主席《论联合政府》翻译成英文,在海外出版发行。
新中国成立后,金仲华历任文汇报社长、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副部长、中国新闻社社长、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会长、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上海市副市长等职。
溧阳路1219号:著名文学家陆澹安旧居
溧阳路1219号是三层花园洋房,建于1913年,砖木混合结构,独用天井花园,花园里树木扶疏。红砖黛瓦,清水青砖,墙面嵌有红砖装饰,雕工考究。圆弧拱形门窗,四坡歇山式屋顶,红瓦屋面上设双坡老虎窗。这是我国著名文学家陆澹安旧居,1947年陆澹安一家迁居于此,直至1980年陆澹安离世,在此居住了33年。
陆澹安是我国现代文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侦探小说家,著有侦探小说《李飞探案集》、古典文学研究著作《水浒研究》等。
陆澹安自幼卓有才情,早年就读于上海民立中学,毕业于江南学院法科,参加过文学团体“南社”“星社”。陆澹安做过编辑,主编过《侦探世界》《金刚钻报》等;写过小说,尤其以侦探武侠小说如《李飞侠外传》《落花流水》等蜚声海内外;研究过电影戏曲,曾经创办“中华电影学校”和“中华电影公司”;擅写弹词,由他改写的评弹《啼笑因缘》《秋海棠》,一经传唱,红遍江南。
20世纪二三十年代,陆澹安笔锋甚健,专栏和弹词风靡一时,一度有“鸳鸯蝴蝶派三骑士”的雅号。20世纪五六十年代,陆澹安编成《小说词语汇释》《戏曲词语汇释》两部词典,撰成《隶释隶续补正》《汉碑通假异体例解》《古剧备检》《水浒研究》《说部卮言》等多部学术著作。
溧阳路1269号:著名学者郭沫若旧居
溧阳路1269号是二层花园洋房,建于1910年,砖木结构,由德国建筑师设计。坐北朝南,清水红砖,红瓦屋顶,木头门窗,拱券形窗,围墙是竹子扎的篱笆。屋前小庭院里有假山、金鱼池以及鲜花盛开的花圃。这是我国著名学者郭沫若旧居,1946年5月到1947年11月,郭沫若一家居住于此,郭沫若在此翻译完成德国作家歌德的长诗《浮士德》。
郭沫若是我国杰出的文学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翻译家、书法家。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政务院副总理、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全国文联主席等职。
虽然郭沫若在溧阳路1269号仅仅居住一年多时间,但是在这段时间里,溧阳路1269号成为上海进步人士的聚会点。1946年8月,邓颖超、齐燕铭在这里举办记者招待会,揭露美蒋北平军调部“假调处、真进攻”的真相。1946年11月,上海进步文化人士在这里为朱德寿辰举行庆祝会,屋内欢声笑语。以宋庆龄名义主办的“募集贫病文化人救济基金的义卖游园会”召集发起人会议,也是在这里举行。进步文化人士如冯乃超、胡子婴等经常来这里相聚。
溧阳路1333弄1号:著名画家关紫兰旧居
溧阳路1333弄清源里是上海典型的石库门风格建筑,建于20世纪20年代。清水青砖的墙面,红砖装饰,木制百叶窗,拱券式外廊,四坡歇山式屋顶,红瓦屋顶的老虎窗。墙缝隙间爬出的绿萝,平添了几分生趣与美感。其中,溧阳路1333弄1号是我国著名画家关紫兰旧居,1943年关紫兰一家迁居于此,直至1985年关紫兰离世,在此居住了42年。
关紫兰与潘玉良、蔡威廉、方君璧并称“四杰女画家”。1903年,关紫兰出生于上海富裕家庭,自小对美术表现出兴趣,1927年毕业于中华艺术大学,大学毕业后赴日本留学,并举办画展。1930年,关紫兰的油画作品《水仙花》被印制成明信片发行。
新中国成立后,关紫兰成为上海文史馆馆员、上海美协会员,她以饱满的热情、舒展的气度创作出如诗如歌的画作,寄托对新中国的美好憧憬。关紫兰的油画《少女》《西湖风景》等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多幅作品入选《中国油画百年图史》《中国油画图典》《20世纪中国美术》《中国女性绘画史》等大型油画册。
溧阳路1359号:鲁迅存书室
溧阳路1359号是一幢三层新式里弄建筑,建于1920年,红瓦灰墙,砖木结构,南立面底层的结构柱兼具承载和装饰作用,木窗和水泥粉刷的窗楣窗台,极具艺术价值。溧阳路1359号的二楼东前间,是鲁迅存书室。1933年3月到1936年10月鲁迅以友人的名义租下此屋存放书籍,藏书约6000册,包括瞿秋白文稿、柔石遗著与纪念物等。
鲁迅生平酷爱书籍,每月添购书籍,包括大量进步书籍。1932年上海“一·二八事变”期间,日本海军陆战队强行闯入鲁迅寓所搜查。为安全起见,鲁迅以内山书店日本职员镰田诚一的名义,在日本侨民聚居的溧阳路1359号租下一个房间,面积20.5平方米,妥善存放自己珍爱的藏书。
鲁迅之所以选择溧阳路1359号作为存书室,是因为这幢房屋租住着大量日本侨民,不易被国民党反动派特务察觉。
存书室靠墙用本色无漆的木板制成书箱叠成书架,由上而下,几乎到顶,放置鲁迅购买的社会科学、文艺理论、美术等方面的书籍,以及马列著作与瞿秋白、柔石等人的手稿遗著。
鲁迅逝世后,许广平将这些藏书搬到淮海中路淮海坊64号三楼存放,新中国成立后,交由北京鲁迅博物馆保管。
(作者系上海市黄浦区政协委员)
责任编辑:丁元圆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