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 评论
  • 收藏
钩沉|芷江“受降纪念坊”修复记
蒋国经、张清波/人民政协报  
2025-08-05 09:15 字号
 芷江“受降纪念坊”

芷江“受降纪念坊”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经过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以伤亡3500多万同胞的沉重代价取得了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芷江成为名扬中外的抗日战争胜利受降历史名城。
建成“受降纪念坊”
1945年8月20日,中国战区中国陆军总司令何应钦率中国战区受降使节代表团、行政院顾问团及中外记者50余人乘飞机赴芷江。当晚召集军政要员会议,宣布“陆军前进总指挥部”设芷江,奉命办理受降事宜。
当天,日本降使今井武夫等人,由南京飞抵武汉,次日转飞芷江。8月21日上午11时15分,侵华日军副总参谋长陆军少将今井武夫一行8人飞抵芷江。下午3时40分至5时,中国陆军总司令部参谋长萧毅肃中将、中国战区美军作战司令部参谋长柏德诺准将等,与今井武夫在七里桥陆军总部会场磋商受降事宜,今井武夫接受中国陆军总部致冈村宁次第一号备忘录……
事后,全国各地以各种形式对其作永久性的纪念。
1946年冬,时任国民政府湖南省主席王东原特意视察芷江,对县府人员再三强调:原受降地点房屋,签字用的桌椅用具,均应保留原状,留示后人。随后,王东原又在省府会议上提出将芷江修建为受降城,当时社会各界人士坚决拥护。
1947年6月,湖南省政府派设计委员陈誉膺和芷江县长杨化育拟定了“芷江受降城设计草案”。芷江受降城的建设计划,经省政府建设厅的朱皆平、李荣梦、潘基石等相关人员进行过多次研究,并转送给南京国民政府请求批准。当时,因蒋介石正忙于内战,军费浩大,无意于为受降城的建设多花钱,仅拨款285万元(法币),于1946年始建。1947年8月,在原受降旧址七里桥磨溪口旁,仅建成“受降纪念坊”。
受降坊正反两面均刻有国民党军政要员题词。同时立芷江受降纪念碑一座,刻有“芷江受降纪念坊记”含标题共223字,记叙了日本侵华到投降的经过。
重现历史丰碑
1981年10月,芷江县文物专干(后任文物管理所所长)江柏永参加怀化地区文化局召开的文物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议题是:各县、市、区汇报文物工作情况和调查了解前人的文化遗存。江柏永特意汇报了“芷江受降”的这一历史事件及标志建筑“受降纪念坊”。
江柏永认为芷江受降纪念坊虽然只是一个遗址,但它具有重大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是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从抗战史文物序列看,战争始于卢沟桥,战争发展有平型关,战争结束应该有一个标志,那就是芷江受降纪念坊了。受降纪念坊在“文化大革命”时被毁,希望得以修复。
江柏永的汇报引起地区文化局领导的重视,地区文化局领导希望芷江县向湖南省原文化厅呈送报告,积极争取复修。会后,江柏永向县文化局汇报,局领导指定由江柏永专门调查“芷江受降”和“受降纪念坊”原貌情况,并拟《关于修复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坊的请示》等工作。
12月1日,江柏永赴长沙向湖南省原文化厅及文物处呈递了复修受降纪念坊的请示,省文物处侯良副处长当即答复予以研究。1982年1月底,江柏永参加“中南五省文物干部培训班”时,向省文物处侯良副处长和主管革命文物的邱均元再次汇报“芷江受降”和受降纪念坊情况。
培训结束后,江柏永便走村串乡、广泛接触“芷江受降”知情者,赴洪江、安江、长沙、重庆、南京等地搜集相关资料和图片。与此同时,江柏永还穿梭于县、地区、省相关部门,全身心投入到复修“受降纪念坊”的工作之中。
1982年初,日本军国主义势力抬头,公然修改中小学教材,将“侵略中国”改为“进入中国”,激起全中国人民的公愤。此时,国家文物局传达了邓小平同志指示:“日本修侵略之碑,我们就要修反侵略之碑。”湖南省原文化厅文物处根据这一指示精神,同意芷江修复受降纪念坊。
原状复修受降坊
1983年初,时任湖南省政协委员杨谋堃提交恢复“芷江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坊”的提案,他在提案中提出复修“芷江受降纪念坊”。
这件提案引起了湖南省政协领导的高度重视。1983年3月1日,省政协提案委员会、省政协办公厅联合致函芷江县人民政府:“芷江师范老师杨谋堃政协委员提案已交由省文化局办理”,要求芷江县函复修情况。芷江县人民政府督令文化局答复。县文化局函复省政协:图纸方面已作充分准备,但经费尚未落实。
1983年5月,湖南省原文化厅文物处对修复受降纪念坊主体工程拨款1.5万元。5月23日,芷江县文化局向县人民政府呈送报告,拟在原址修复,请政府批准收回已为七里桥大队第4生产队责任田、自留地2.19亩坊址土地。
芷江县委、县人民政府对修复工作十分重视。1983年10月3日,县委常委会审定施工方案,承修单位、研究尚待解决的问题,责成县文化局向省原文化厅、文物处报告。县委要求:“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现状的原则,尊重历史,顾全祖国统一大局,‘受降纪念坊’恢复原状,保留原规模、原题词题名。”
10月5日,县文化局将县委常委会决定内容向省原文化厅和文物处汇报。11月29日,省文物处电复:“芷江县文化局:受降纪念坊复修中除原题词题名不作复原外,其余按原状复修。”
1984年2月27日,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处函告芷江县文化局:“《芷江复修‘芷江受降纪念坊’及有关问题的报告》及电报已转至湖南省原文化厅研究处理。”5月初,县委常委会对是否恢复题词题名问题作出决定:受降纪念坊恢复原题词,暂不题名,但要保留题名空白。
6月,芷江县文化局函告湖南省原文化厅文物处,请其向国家文物局请示题名是否可以恢复。1985年1月,省文物处函告怀化地区文化局,转达国家文物局批示:“可以恢复。”
改建“受降纪念坊”
198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在即,湖南省委通知加速受降坊建设的进程。
经多年努力,芷江抗战纪念馆想方设法从全国各地以及新加坡、美国等地收集有关芷江受降的史料。洪江市档案馆提供了一组6张芷江受降图片,安江县委党史办陈昌寿提供了芷江受降照片一组8张等。芷江受降纪念馆共征集到文物2000余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00余件,二级文物180余件,三级文物260余件。
因没有原始照片与详细史料记载,受降纪念坊的高、宽、厚尺寸及形状设计只能凭借零星资料以及知情人、目击者的记忆,推测来设计建造。
9月3日,芷江受降纪念坊复修落成。因历史资料缺失,复修后的受降纪念坊未能准确再现其原貌。
2005年,芷江受降纪念馆征集到“受降纪念坊”的原始照片,经考证属实。于是芷江县委、县人民政府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将芷江“受降纪念坊”于2010年2月再进行改建,同年8月建成。
改建后的“受降纪念坊”为3门4柱牌坊式建筑,高11.52米,宽13.37米,厚1.4米,呈“血”字造型。寓意中国的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国3500多万各民族军民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警示后人要牢记历史、珍爱和平。
(蒋国经单位:湖南省芷江县政协文史委,张清波单位:湖南省芷江抗日战争受降纪念馆)
责任编辑:谷钦慧
转载请注明来源
  • 5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