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AI赋能建立“时间银行”: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善治新范式


来源:政协联线 | 2025-08-05 14:43
字号

在上海陆家嘴的摩天大楼群中,每天有20余万老年群体穿梭于地铁与社区之间;在徐汇区斜土路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5岁以上慢性病患者的问诊需求较十年前增长37%;而在全市1.2万个社区志愿服务站,“时间银行”的电子台账正以每分钟12条的速度更新——
这些看似割裂的场景,共同勾勒出一个超大城市治理的深层命题:当人口结构加速老龄化、公共服务需求呈指数级增长,如何用制度创新激活社会公益的“内生动力”?当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突破传统治理边界,又该如何为公益资源的跨期配置提供“数字解方”?
2025年7月26日,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发布的《人工智能全球治理行动计划》明确提出“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构建多方参与的包容治理模式”。这一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恰为破解公益领域的“时间错配”难题提供了历史契机。
所谓“时间银行”,本质是通过数字化手段将志愿者的服务时间转化为可存储、可兑换、可增值的“公益资产”,构建“今日助人、明日被助”的良性循环机制。在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坐标系中,AI赋能的“时间银行”不仅是公益事业的升级工具,更是推动“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善治新范式。
一、超大城市公益困局的破题密钥
公益事业的核心矛盾,始终是“供给”与“需求”的时空错位。孔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种互助精神的现代演绎,需要制度性的载体。
传统公益模式下,志愿者的服务时间往往“有去无回”——今天为独居老人送餐的青年,未来自己需要护理时,未必能找到当年受助的“时间债权人”;社区志愿者累积的服务时长,常因缺乏标准化记录而沦为“道德勋章”,难以转化为实际资源。这种“单向度”的公益逻辑,既抑制了参与热情,更造成社会资源的隐性浪费。
从数据看,上海是全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2024年户籍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已达37.6%,预计2030年将突破40%。与此同时,全市注册志愿者超650万人,年均服务时长超2.1亿小时。其中,在上海志愿者网实名注册的老年志愿者223.75万人,占34%左右;20至50岁的中青年志愿者占比超过40%,但总的服务资源的转化率不足30%。这种“时间盈余”与“服务缺口”并存的悖论,本质是公益资源的“流动性困境”。
正如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所言:“利他行为的持续,需要制度性的激励机制。”传统公益依赖道德自觉,而现代公益需要技术赋能的“信任基础设施”。
《慈善法》第六十五条虽明确要求记录志愿服务时间,但实践中存在三大痛点:其一,记录标准分散,不同社区、机构的服务时长缺乏统一计量;其二,存储载体脆弱,纸质台账易丢失,电子记录易篡改;其三,兑换渠道单一,多数仅限养老领域,难以覆盖教育、医疗等多元需求。而AI技术的介入,恰好能破解这些“技术性障碍”:区块链的不可篡改性可实现时间的“可信存证”,大数据分析能精准匹配服务供需,智能合约则能自动触发兑换流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时间银行”不仅是公益模式的创新,更是数字时代“道德契约”的技术化表达。
二、AI赋能“时间银行”的现实基础与上海优势
早在2017年9月5日上海市慈善法论坛上,作为嘉宾主题发言之一,笔者作了“慈善动力与时间银行”的演讲。后来,《解放日报》也全文发表。如今,中国《慈善法》已经颁布9年。《慈善法》中有规定:第七章“慈善服务”中第六十五条:“慈善组织应当对志愿者实名登记,记录志愿者的服务时间、内容、评价等信息。根据志愿者的要求,慈善组织应当无偿、如实出具志愿服务记录证明。”同时,在第九章“促进措施”中第七十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制定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技术可行性是“时间银行”落地的关键前提。经过十余年发展,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已从“跟跑”迈向“领跑”:2024年全球AI专利申请量中,中国占比达48.7%,上海更是以12.3%的增速领跑全国;区块链技术已在金融、政务等领域形成成熟应用,如“蚂蚁链”的存证服务已覆盖超2000个场景;大数据平台的算力支撑更趋完善,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的“悟道”大模型在复杂场景下的预测准确率已超92%。这些技术积累,为“时间银行”的底层架构提供了坚实支撑。
上海的超大城市特质,则为“时间银行”提供了最佳试验场。其一,数据资源富集。作为“城市数字化转型”先行区,上海已建成覆盖16个区的“一网通办”“一网统管”平台,汇聚政务、医疗、交通等12大类数据,日均处理数据量超10PB,这为时间银行的精准画像提供了“数据富矿”。其二,应用场景密集。从社区养老到青少年教育,从应急救援到文化传承,上海的公益需求呈现“全周期、多维度”特征,为时间银行的场景化应用提供了天然“试验田”。其三,治理经验成熟。上海在全国率先建立“社区云”平台,培育了“银发e家”“邻里汇”等一批社区治理品牌,形成了“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科技赋能”的治理模式,这为时间银行的机制设计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模板。
我国民政部2019年已将“时间银行”纳入全国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范围,并争取在试点基础上获得突破,建立能够全国推广的运行模式。
更值得关注的是,上海的政策环境已为“时间银行”铺就“高速路”。2024年《上海市推进城市数字治理“十四五”规划》提出“拓展数字技术在残疾人群关爱、妇女儿童监测、慈善公益等工作中的应用和赋能”;2025年3月底发布的《上海市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3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鼓励“用好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技术手段”。
2025年7月,上海市委社会工作部出台《关于健全新时代上海志愿服务体系的若干措施》,围绕推进上海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专业化、国际化发展的总体目标,提出15条具体措施。明确提出:“建设“随申办·一码做志愿”数字应用场景,强化扫码注册、需求发布、资源挖掘、项目报名、服务记录、评价反馈、激励褒奖等一站式数字赋能,建立志愿者实名制信息库,提升志愿服务管理和服务质效。”
2025年7月26日,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发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行动计划》。共13条,其中第3条: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第13条:构建多方参与的包容治理模式。支持搭建基于公共利益、各类主体共同参与的包容治理平台。---推动具体领域和场景下的人工智能创新、应用以及伦理、安全合作。
许多网民对人工智能的应用也提出了希望更多促进民生的发展。“AI+社会民生和公益”成为舆情热评之一。这些政策信号和社会呼吁的叠加,标志着上海已从“技术储备期”迈入“应用爆发期”。
三、AI赋能“时间银行”的上海路径与保障机制
“时间银行”的建设需遵循“技术筑基、场景驱动、生态协同”的逻辑,具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1、技术筑基:构建“可信、智能、开放”的数字底座
以区块链为核心构建时间存证系统,利用其分布式记账、哈希加密特性,确保服务时间的“不可篡改、可追溯”。例如,志愿者在社区完成一次养老服务后,智能终端自动采集服务时长、地点、对象等信息,通过区块链节点同步至“上海公益时间银行”平台,形成唯一的“时间指纹”。同时,引入AI技术实现需求的智能匹配:通过分析志愿者的服务偏好(如擅长护理、教育、维修)与服务对象的需求标签(如独居老人、留守儿童),自动生成“时间供需清单”,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此外,平台需预留开放接口,兼容民政、人社、医保等部门的数据系统,实现“时间积分”与养老服务券、教育培训券、医疗绿通卡等多场景的互通兑换。
2、场景驱动:从“单点突破”到“全域覆盖”的生态构建
初期可选择社区养老、青少年教育、应急救援等高频刚需场景开展试点。例如,在虹口区曲阳路街道试点“养老时间银行”,志愿者为失能老人提供每日2小时的照护服务,可积累“时间币”,未来自己或家人需要护理时,可兑换同等时长的专业照护服务;在浦东新区张江科学城试点“科技时间银行”,IT从业者为企业提供技术培训,可积累时间积分,兑换子女教育、医疗体检等服务。中期可拓展至文化传承、生态环保等领域,如非遗传承人教授手工艺可获得时间积分,环保志愿者参与垃圾分类督导可兑换绿色出行奖励。长期目标是构建“全生命周期”的公益生态:青年时期的志愿服务时间为老年生活“储蓄”,企业CSR投入可转化为员工的时间福利,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性循环。
3、生态协同:构建“政府-市场-社会”的多元共治格局
政府需扮演“规则制定者”和“兜底保障者”角色:建议由上海市委社会工作部牵头,联合市民政局、经信委、市场监管局等部门,制定《上海市时间银行管理办法》,明确服务标准、积分兑换规则、隐私保护条款;设立“时间银行”专项基金,对困难群体的时间兑换提供补贴。市场主体需发挥“技术创新者”和“服务供给者”作用:鼓励市人工智能协会、区块链协会、蚂蚁集团、商汤科技等AI企业参与平台开发,支持上海市慈善公益基金会、市养老协会等养老机构等建设线下服务网点。社会力量需强化“参与主体”和“监督主体”功能:通过“上海志愿者网”招募“时间银行”推广大使,建立“用户评价-信用评级-服务优先级”的联动机制,引导形成“重诚信、讲贡献”的公益文化。
在此过程中,需特别注重风险防控。一方面,要防范技术滥用风险,通过隐私计算技术对志愿者个人信息进行“脱敏处理”,确保数据安全;另一方面,要防范道德风险,建立“时间积分”的动态评估机制,对恶意刷分、虚假服务行为纳入社会信用黑名单。正如《周易》所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时间银行”的可持续运行,最终依赖于制度设计的科学性与社会参与的广泛性。
结语:从“时间银行”看超大城市治理的“善治之道”
当AI技术遇见公益初心,当数字工具碰撞互助精神,“时间银行”不仅是一项技术创新,更是一场治理革命。它打破了传统公益“一次性、碎片化”的局限,构建了“跨期交换、双向赋能”的公益新范式;它将个体的善意转化为可量化的社会资本,让“人人公益”从理念变为可操作的实践;它更以技术的方式诠释了“城市温度”——在钢筋水泥的森林里,用数字之光照亮人与人之间的温暖联结。
对于上海而言,建设“时间银行”不仅是破解超大城市治理难题的关键一招,更是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生动注脚。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创新发展的先行者,上海有责任、有能力将“时间银行”打造成全国公益事业的标杆工程。
诚如《礼记·礼运》所描绘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当技术赋能与人文关怀深度融合,我们终将迎来一个更有温度、更具活力的公益新时代。
2025年7月31日
这些看似割裂的场景,共同勾勒出一个超大城市治理的深层命题:当人口结构加速老龄化、公共服务需求呈指数级增长,如何用制度创新激活社会公益的“内生动力”?当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突破传统治理边界,又该如何为公益资源的跨期配置提供“数字解方”?
2025年7月26日,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发布的《人工智能全球治理行动计划》明确提出“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构建多方参与的包容治理模式”。这一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恰为破解公益领域的“时间错配”难题提供了历史契机。
所谓“时间银行”,本质是通过数字化手段将志愿者的服务时间转化为可存储、可兑换、可增值的“公益资产”,构建“今日助人、明日被助”的良性循环机制。在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坐标系中,AI赋能的“时间银行”不仅是公益事业的升级工具,更是推动“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善治新范式。
一、超大城市公益困局的破题密钥
公益事业的核心矛盾,始终是“供给”与“需求”的时空错位。孔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种互助精神的现代演绎,需要制度性的载体。
传统公益模式下,志愿者的服务时间往往“有去无回”——今天为独居老人送餐的青年,未来自己需要护理时,未必能找到当年受助的“时间债权人”;社区志愿者累积的服务时长,常因缺乏标准化记录而沦为“道德勋章”,难以转化为实际资源。这种“单向度”的公益逻辑,既抑制了参与热情,更造成社会资源的隐性浪费。
从数据看,上海是全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2024年户籍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已达37.6%,预计2030年将突破40%。与此同时,全市注册志愿者超650万人,年均服务时长超2.1亿小时。其中,在上海志愿者网实名注册的老年志愿者223.75万人,占34%左右;20至50岁的中青年志愿者占比超过40%,但总的服务资源的转化率不足30%。这种“时间盈余”与“服务缺口”并存的悖论,本质是公益资源的“流动性困境”。
正如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所言:“利他行为的持续,需要制度性的激励机制。”传统公益依赖道德自觉,而现代公益需要技术赋能的“信任基础设施”。
《慈善法》第六十五条虽明确要求记录志愿服务时间,但实践中存在三大痛点:其一,记录标准分散,不同社区、机构的服务时长缺乏统一计量;其二,存储载体脆弱,纸质台账易丢失,电子记录易篡改;其三,兑换渠道单一,多数仅限养老领域,难以覆盖教育、医疗等多元需求。而AI技术的介入,恰好能破解这些“技术性障碍”:区块链的不可篡改性可实现时间的“可信存证”,大数据分析能精准匹配服务供需,智能合约则能自动触发兑换流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时间银行”不仅是公益模式的创新,更是数字时代“道德契约”的技术化表达。
二、AI赋能“时间银行”的现实基础与上海优势
早在2017年9月5日上海市慈善法论坛上,作为嘉宾主题发言之一,笔者作了“慈善动力与时间银行”的演讲。后来,《解放日报》也全文发表。如今,中国《慈善法》已经颁布9年。《慈善法》中有规定:第七章“慈善服务”中第六十五条:“慈善组织应当对志愿者实名登记,记录志愿者的服务时间、内容、评价等信息。根据志愿者的要求,慈善组织应当无偿、如实出具志愿服务记录证明。”同时,在第九章“促进措施”中第七十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制定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技术可行性是“时间银行”落地的关键前提。经过十余年发展,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已从“跟跑”迈向“领跑”:2024年全球AI专利申请量中,中国占比达48.7%,上海更是以12.3%的增速领跑全国;区块链技术已在金融、政务等领域形成成熟应用,如“蚂蚁链”的存证服务已覆盖超2000个场景;大数据平台的算力支撑更趋完善,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的“悟道”大模型在复杂场景下的预测准确率已超92%。这些技术积累,为“时间银行”的底层架构提供了坚实支撑。
上海的超大城市特质,则为“时间银行”提供了最佳试验场。其一,数据资源富集。作为“城市数字化转型”先行区,上海已建成覆盖16个区的“一网通办”“一网统管”平台,汇聚政务、医疗、交通等12大类数据,日均处理数据量超10PB,这为时间银行的精准画像提供了“数据富矿”。其二,应用场景密集。从社区养老到青少年教育,从应急救援到文化传承,上海的公益需求呈现“全周期、多维度”特征,为时间银行的场景化应用提供了天然“试验田”。其三,治理经验成熟。上海在全国率先建立“社区云”平台,培育了“银发e家”“邻里汇”等一批社区治理品牌,形成了“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科技赋能”的治理模式,这为时间银行的机制设计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模板。
我国民政部2019年已将“时间银行”纳入全国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范围,并争取在试点基础上获得突破,建立能够全国推广的运行模式。
更值得关注的是,上海的政策环境已为“时间银行”铺就“高速路”。2024年《上海市推进城市数字治理“十四五”规划》提出“拓展数字技术在残疾人群关爱、妇女儿童监测、慈善公益等工作中的应用和赋能”;2025年3月底发布的《上海市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3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鼓励“用好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技术手段”。
2025年7月,上海市委社会工作部出台《关于健全新时代上海志愿服务体系的若干措施》,围绕推进上海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专业化、国际化发展的总体目标,提出15条具体措施。明确提出:“建设“随申办·一码做志愿”数字应用场景,强化扫码注册、需求发布、资源挖掘、项目报名、服务记录、评价反馈、激励褒奖等一站式数字赋能,建立志愿者实名制信息库,提升志愿服务管理和服务质效。”
2025年7月26日,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发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行动计划》。共13条,其中第3条: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第13条:构建多方参与的包容治理模式。支持搭建基于公共利益、各类主体共同参与的包容治理平台。---推动具体领域和场景下的人工智能创新、应用以及伦理、安全合作。
许多网民对人工智能的应用也提出了希望更多促进民生的发展。“AI+社会民生和公益”成为舆情热评之一。这些政策信号和社会呼吁的叠加,标志着上海已从“技术储备期”迈入“应用爆发期”。
三、AI赋能“时间银行”的上海路径与保障机制
“时间银行”的建设需遵循“技术筑基、场景驱动、生态协同”的逻辑,具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1、技术筑基:构建“可信、智能、开放”的数字底座
以区块链为核心构建时间存证系统,利用其分布式记账、哈希加密特性,确保服务时间的“不可篡改、可追溯”。例如,志愿者在社区完成一次养老服务后,智能终端自动采集服务时长、地点、对象等信息,通过区块链节点同步至“上海公益时间银行”平台,形成唯一的“时间指纹”。同时,引入AI技术实现需求的智能匹配:通过分析志愿者的服务偏好(如擅长护理、教育、维修)与服务对象的需求标签(如独居老人、留守儿童),自动生成“时间供需清单”,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此外,平台需预留开放接口,兼容民政、人社、医保等部门的数据系统,实现“时间积分”与养老服务券、教育培训券、医疗绿通卡等多场景的互通兑换。
2、场景驱动:从“单点突破”到“全域覆盖”的生态构建
初期可选择社区养老、青少年教育、应急救援等高频刚需场景开展试点。例如,在虹口区曲阳路街道试点“养老时间银行”,志愿者为失能老人提供每日2小时的照护服务,可积累“时间币”,未来自己或家人需要护理时,可兑换同等时长的专业照护服务;在浦东新区张江科学城试点“科技时间银行”,IT从业者为企业提供技术培训,可积累时间积分,兑换子女教育、医疗体检等服务。中期可拓展至文化传承、生态环保等领域,如非遗传承人教授手工艺可获得时间积分,环保志愿者参与垃圾分类督导可兑换绿色出行奖励。长期目标是构建“全生命周期”的公益生态:青年时期的志愿服务时间为老年生活“储蓄”,企业CSR投入可转化为员工的时间福利,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性循环。
3、生态协同:构建“政府-市场-社会”的多元共治格局
政府需扮演“规则制定者”和“兜底保障者”角色:建议由上海市委社会工作部牵头,联合市民政局、经信委、市场监管局等部门,制定《上海市时间银行管理办法》,明确服务标准、积分兑换规则、隐私保护条款;设立“时间银行”专项基金,对困难群体的时间兑换提供补贴。市场主体需发挥“技术创新者”和“服务供给者”作用:鼓励市人工智能协会、区块链协会、蚂蚁集团、商汤科技等AI企业参与平台开发,支持上海市慈善公益基金会、市养老协会等养老机构等建设线下服务网点。社会力量需强化“参与主体”和“监督主体”功能:通过“上海志愿者网”招募“时间银行”推广大使,建立“用户评价-信用评级-服务优先级”的联动机制,引导形成“重诚信、讲贡献”的公益文化。
在此过程中,需特别注重风险防控。一方面,要防范技术滥用风险,通过隐私计算技术对志愿者个人信息进行“脱敏处理”,确保数据安全;另一方面,要防范道德风险,建立“时间积分”的动态评估机制,对恶意刷分、虚假服务行为纳入社会信用黑名单。正如《周易》所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时间银行”的可持续运行,最终依赖于制度设计的科学性与社会参与的广泛性。
结语:从“时间银行”看超大城市治理的“善治之道”
当AI技术遇见公益初心,当数字工具碰撞互助精神,“时间银行”不仅是一项技术创新,更是一场治理革命。它打破了传统公益“一次性、碎片化”的局限,构建了“跨期交换、双向赋能”的公益新范式;它将个体的善意转化为可量化的社会资本,让“人人公益”从理念变为可操作的实践;它更以技术的方式诠释了“城市温度”——在钢筋水泥的森林里,用数字之光照亮人与人之间的温暖联结。
对于上海而言,建设“时间银行”不仅是破解超大城市治理难题的关键一招,更是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生动注脚。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创新发展的先行者,上海有责任、有能力将“时间银行”打造成全国公益事业的标杆工程。
诚如《礼记·礼运》所描绘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当技术赋能与人文关怀深度融合,我们终将迎来一个更有温度、更具活力的公益新时代。
2025年7月31日
责任编辑:张杏梅

- 点赞
- 评论
- 收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