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大道同行:中欧建交五十载的光荣、挑战与未来使命
施蔷生
向作者提问
来源:政协联线 | 2025-07-29 17:34 字号
前言
今年是中国和欧盟建交50周年。7月24日上午,习近平主席在会见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时指出,中欧建交50年来,交流合作成果丰硕,既成就彼此又惠及世界,其中的重要经验和启示就是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开放合作、互利共赢。习近平主席就中欧关系未来发展提出三点主张:坚持相互尊重,巩固伙伴关系定位;坚持开放合作,妥善处理分歧摩擦;践行多边主义,维护国际规则秩序。
一、五十载成就:从破冰到共赢的文明互鉴​
1975年5月6日,中国与欧洲经济共同体(欧盟前身)正式建交,冲破冷战铁幕的阻隔,开启了东西方两大文明体的战略对话。50年弹指一挥间,中欧关系实现了​“贸易-科技-人文”三级跨越:
经贸纽带:双边贸易额从1975年的24亿美元飙升至2024年的9306亿美元(货物贸易7858亿美元+服务贸易1448亿美元),增长超387倍,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欧盟累计对华投资1500亿美元,中国对欧投资近1100亿美元,形成深度互嵌的产业链。
科技协作:从早期单向技术引入到联合研究“伽利略导航系统”、共同建造ITER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深度合作不断突破国界限制。中欧“龙计划”卫星遥感合作持续20年,第六期(2024-2028)新增19个课题,覆盖气候变化、灾害监测等领域;中欧班列累计开行超10万列,成为亚欧大陆的“钢铁驼队”。
人文交融:青年交流成为新支柱。“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下数百个高校合作项目让年轻学子跨越山海交流学习。2024年启动的“青年使者计划”(YES项目)为欧洲青年提供三年多次往返签证,中欧互派留学生超23.5万人(中方21万人在欧,欧方2.5万人在华)。
经典启示:如王毅外长所言,中欧关系最宝贵的经验是​“相互尊重、互利共赢、多边主义”。习近平主席更精辟指出:“不能因为制度不同就视彼此为对手,不能因为出现竞争就减少合作,不能因为存在分歧就进行对抗”。
​二、现实困境:三重悖论与战略焦虑​
前途虽明,路必有坎。尽管成就斐然,中欧关系亦不得不面对现实中的重大结构性挑战。欧盟在2023年发布的《欧中战略展望》将中国明确定义为“合作者”、“竞争者”和“制度性对手”的复合体,这一政策的多面性折射出欧盟内部的战略焦虑,也使得双边关系中的矛盾呈现复杂化特质。国际关系学者经常用“欧中关系的三重悖论”来形容当前困境:经济上的深度互补与政治互信的脆弱并存;价值观取向的明显差异与全球治理领域的共同需求相互交织;应对全球危机的紧迫合作愿景与受到美国战略羁绊的实操困境同时存在。
1、定位矛盾:欧盟对华“三重定位”(合作者、竞争者、制度性对手)引发政策摇摆。2023年《欧中战略展望》将中国定义为“制度性对手”,导致光伏、电动车等领域摩擦加剧。
2、外部干预​:美国“长臂管辖”迫使欧洲选边站。2024年美对华加征关税后,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坦言:“美国单边主义冲击全球供应链,损害欧中共同利益”。
3、信任赤字​:价值观差异被安全化。欧洲议会曾以人权议题冻结《中欧全面投资协定》,尽管该协定本可带来每年200亿欧元的经济增量。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警示世界:“当今最大的风险,就是中美欧三角中任意两者关系的急剧恶化”,而在俄乌冲突爆发后,欧洲在对华政策上的“安全化倾向”愈发显著,进一步挤压了理性对话空间。德国前总理施密特曾指出:“欧洲人要学会独立看待中国,而非透过美国的透镜”——这一告诫在当下尤为振聋发聩。
​三、世界意义:双引擎驱动全球格局重塑​
当世界站在百年变局的十字路口,一个稳固进步的中欧关系对全球格局重塑具有无可替代的“基石效应”。中欧关系健康与否,直接关乎人类共同命运:
1、经济稳定器:从力量对比看,中欧经济总量占全球近四成,若能形成合力,深化协作,不仅能稳定全球经济大盘,抵御逆全球化逆流,更是改革WTO、重塑国际金融体系的关键双引擎。中欧经济总量占全球36%,2023年合力拉动全球经济增长1.1个百分点(贡献率33%)。
2、治理标杆:在治理层面,中欧在气候变化领域共同支持《巴黎协定》、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建立“中欧环境与气候高层对话”机制,为全球提供绿色治理样板,在WTO改革中联合反对单边制裁,维护多边贸易规则。
3、和平支柱:在世界格局中,稳固的中欧伙伴关系能有效阻止世界滑向“新冷战”陷阱。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曾预见:“21世纪的世界需要不同的权力结构模式,不能再由单一霸权主导。”中欧务实协作正是对这种多元秩序观最有力的实践支撑。中欧作为两大和平力量若能携手并肩,将成为推动世界走出地缘冲突泥沼、迈向和平与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能量。十九世纪思想家圣西门睿智预言:“人类文明进步的最大障碍,就在于不同文化间相互视为‘异类’。”
​四、未来路径:六大领域的务实合作建议​
 针对当下世界格局和挑战,聚焦五个务实路径将深刻改变中欧深度合作的未来图景:
1、文明对话“深度化”:重启“中欧文化对话年”, 超越汉学与欧洲研究的学院墙,推动建立“百城百馆联盟”,共建数字丝绸之路文;设立中欧哲学伦理委员会化解认知鸿沟,恢复因疫情中断的“中欧文化对话年”机制,建立常设性哲学与伦理委员会化解价值认知鸿沟。晚清启蒙思想家王韬在《弢园文录外编》中指出:“道相通,则心相感”,文明交流重在心灵的共鸣而非形式。
2、科技创新“去壁垒化”:共建中欧科技联创基金,重点支持AI伦理、量子通讯、空间探测等领域,率先突破体制隔阂,推广“龙计划”,设立联合研究实验室模式;借鉴法国电力(EDF)与中国广核合作的“华龙一号”核电项目共研模式,打造更广泛的产业创新共同体。英国科学家李约瑟曾寄望于“现代科学与中国古老智慧的结晶”,而今正是实践之时。
3、绿色转型“全链化”: 联合编制《中欧零碳产业发展路线图》,在光伏、风电、氢能技术标准上深度融合。打造北欧—渤海湾海上风电走廊、伊比利亚—新疆太阳能产业链,在第三方市场共同建设零碳示范区。让绿色经济成为新的合作支柱。
4、城市外交“网络化”:将现有的180多对友好城市升格为“中欧韧性城市伙伴计划”,重点强化在智慧交通、海绵城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协作系统建设上的经验共享。
尤其是要改进传统的缔结友好城市的体制,如首都对首都的传统格局,可扩展上海与巴黎为友好韧性城市,以点带面形成集群效应。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子说:“道虽迩,不行不至”,城市合作正是从细微处践行的必经之路。
5、青年交流“机制化”:扩大“YES计划”规模,推行“10万青年科学家交换计划”,设立专项奖学金鼓励中欧青年参与对方国家乡村振兴、老城改造等社会实践项目。推动中欧法学院、清洁能源学院联合学位。历史哲学家克罗齐警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今天的青年交流将书写明日的历史叙事。
6、民间往来“生活化”:
(1)旅游合作升级:​​
* 签证便利化:在“青年使者计划”(YES)签证便利的基础上,探索推出面向更广泛人群(如商务人士、退休人员、文化爱好者)的中长期多次往返签证便利化安排,简化申请流程。研究推动团体旅游免签或落地签政策试点。
* 产品创新与推广:联合打造“中欧文化体验年/季”主题旅游线路,串联世界遗产、特色小镇、工业旅游(如德国汽车博物馆、中国航天基地)、美食美酒产区等,开发深度文化体验和主题研学旅行产品。共建多语言智慧旅游服务平台,提供无缝衔接的预订、导览和信息服务。
* 旅游复苏与韧性:建立中欧旅游危机应对联合工作组,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自然灾害等情况下加强信息共享、协调行动,保障游客安全,共同提升行业抗风险能力。共同推动后疫情时代旅游市场的安全、有序、高质量复苏。
(2)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合作:​​
* 体系建设与标准对接:推动建立“中欧职业教育联盟/对话机制”​,促进双方在职业教育体系架构、专业标准、课程设置、师资培训、质量评估等方面的交流互鉴。重点探索在绿色技术(光伏安装与维护、风电运维、新能源汽车维修)、先进制造(工业机器人、数控技术)、数字经济(电子商务、数字营销、数据分析)、健康护理(老年护理、康复技术)、文化创意(数字艺术、文物保护修复)等双方急需人才领域的标准对接与联合开发。
* “双元制”本土化合作:深化推广德国等欧洲国家成熟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在中国的本土化实践。支持中欧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建高水平、示范性“双元制”合作项目/培训中心,实现“校-企-校”(中国学校-欧洲企业-欧洲学校)或“校-企-企”(中国学校-中国企业与欧洲企业)的跨国联合培养。设立专项基金支持教师互访、学生交流实习和企业导师派遣。
* 技能认证与人才流动:探索在特定急需领域(如前述绿色技术、先进制造)推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互认或等效性评估试点。为完成特定中欧联合培养项目的学生提供更便利的实习或短期工作签证安排,促进技能人才的合理流动与实践经验积累。支持职业院校毕业生参与对方国家的“乡村振兴”、“老城改造”、“绿色转型”等社会项目实践,将所学技能应用于实际场景。
* 终身学习与技能提升:支持中欧教育机构和企业合作开发面向在职人员的短期技能提升和转岗培训课程,特别是针对绿色和数字化转型所需的新技能,共同应对产业变革带来的就业挑战。
​五、联合国舞台:重塑多边主义的双支柱​
在联合国框架下的协同创新,将是中欧重塑未来的关键阵地。中欧在联合国框架的协作可聚焦三大方向:
1、改革安理会:推动联合国系统民主化改革是首要任务,共同支持提高发展中国家在安理会及IMF、世界银行等机构的话语权,
2、推动维和创新:在维和行动领域,可组建“中欧非三方和平建设联合工作队”,在非洲冲突地区试点民生维和项目,开创维和行动新模式。
3、改变现有治理架构中的代表性失衡。针对网络安全风险,可联合发起《联合国数字空间行为准则公约》。
欧盟一体化建筑师让·莫内曾说:“没有合作精神的国家将被迫回归过去”,在联合国舞台上,中欧携手,应成为人类集体行动的火种。
​​结语:以东方之“道”融西方之“器”,照亮人类未来​
五十载春秋,中欧关系从破冰者蜕变为引领者。中欧建交五十年并非单纯的纪念性时刻,它是面向未来的重大历史性契机。习近平主席主张的“三点主张”——相互尊重、开放合作、多边主义,不仅是过去成功经验的凝结,更是应对未来挑战的灯塔。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三国曹植的名言深刻揭示了文明互鉴的精髓。当中国之“道”与欧洲之“器”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深度融合,当东方智慧与西方理性在求同存异的原则下携手并肩,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才能找到最坚实的双轮驱动。以中欧之桥跨越断裂的世界,正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共同使命。
在东方智慧看来,“大道至简”的实践法则远胜于华丽的空谈;从欧洲人文精神出发,康德揭示出“人是目的而非工具”的价值准则。当两种文明的精粹真正交相辉映时,当长江遇上多瑙河,当东方智慧交融西方理性,人类命运共同体便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可触及的星辰大海。
2025年7月26日
 
责任编辑:张杏梅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