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峰起云泳 | 吉庆如意中国结
施泳峰
向作者提问
来源:政协联线 | 2025-04-10 09:03 字号
“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中国结从头到尾只用一根丝线编结而成,经过穿插、缠绕、收紧等步骤,把不同的结饰互相组合在一起,或用其它具有吉祥图案的饰物搭配组合,组成造型独特、绚丽多彩、寓意深刻、内涵丰富的编织饰品。
所谓“吉事有祥,象事知器”,因其外观精致、首尾相接、上下呼应、左右对称、连绵不断,可谓是“日月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观其所恒,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象征着华夏大地渊源悠久和礼仪之邦的历史,符合了炎黄子孙传统习俗和审美情趣,体现出中华文明的文化底蕴和古老智慧,承载有中华民族吉祥美好与喜庆如意的祝福,故得名“中国结”。
中国结最初只是缝衣打结,后发展成记事仪礼,最后演变为装饰技艺。中国结的基本结法有十多种,常见有双钱结、纽扣结、琵琶结、团锦结、十字结、万字结、盘长结、藻井结、蝴蝶结、祥云结、同心结、桂花结、芙蓉结等。
考古发掘资料证明,最早的中国结出土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良渚文化晚期墓葬之中,是一件双钱结藤编的残件,距今约4000年左右。《周易·系辞》中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目契”,东汉郑玄在《周易注》中注释道“结绳为记,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可见在远古蛮荒时期中国结被赋予了“契约”和“文字”的功能,承担了记载历史的作用,因此备受华夏先民的敬重。
斗转星移,弹指一挥间,随着文字的出现,中国结已经不再发挥结绳记事的作用。《礼记·玉藻》中说“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商周时期贵族佩玉表示尊卑有度,为方便把佩玉挂在身上,于是中国结就有了新功能。为了拆解中国结,古人还设计了专门的工具“玉觿”,状如月牙,一边尖锐,似兽牙,“以象骨为之”。
到了秦汉时期,君子佩玉的习俗式微,中国结成为古人“扎系绶带”的标志,《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中说“怀黄金之印,结紫绶于要”。中国结在古代的庆典、祭祀、婚礼等重重场合被人们广泛使用,《诗经·东山》中有“亲结其缡,九十其仪”之句,描写先秦女子出嫁时,母亲一边为新娘系中国结,一边叮嘱新娘孝敬公婆,所以古代常以“结缡”指代结婚。
东晋画家顾恺之在《洛神赋图卷》中描绘东晋贵族妇女的服饰、伞盖、车饰上均装饰有中国结,可见魏晋时期中国结已经成为贵族女性的装饰品,南北朝时期文学家庾信更是写下了“交丝结龙凤,镂彩结云霞,一寸同心缕,百年长命花”的旷世名句。隋炀帝杨广或许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以中国结示爱的皇帝,《隋书·后妃列传》中说“炀帝遣使者赍金合子,帖纸于际,亲署封字,以赐夫人(即隋文帝杨坚宠妃宣华夫人陈氏),合中有同心结数枚。”
唐代女性“帔帛结绶”,即在肩膀或手臂上搭一条长带,随风摆动,在腰间垂挂中国结,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唐人宫乐图》中的宫廷贵妇就是这副装扮。“始知结衣裳,不如结心肠。坐结行亦结,结尽百年月”,这是唐代诗人孟郊所写的爱情诗歌《结爱》中的传世名句,可见中国结不仅已经深入唐代百姓的寻常生活之中,而且还成为唐代青年男女眼中爱情的象征,是男女之间的爱情信物。
在宋代中国结第一次出现盘长的造型,《佛经》中认为盘长是“有回环贯彻一切通明之谓”,代表了法螺、法轮、宝伞、白盖、莲花、宝瓶、金鱼等佛教法宝,如今“盘长结”更是成为中国联通公司的标志。元代王实甫在《西厢记》中写道“纽结丁香,掩过芙蓉扣”,可见中国结在元代已经成为民间女子的普通日用品了。
在明清时期,中国结得到广泛使用,用来装饰帽子、轿子、窗帘、帐钩、扇子、项链、烟袋、荷包、香囊、玉佩、扇坠等。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三十五回·白玉钏亲尝莲叶羹,黄金莺巧结梅花络》中写道,薛宝钗的贴身丫鬟莺儿会编各种中国结,有方胜、连环、梅花、柳絮、一炷香、朝天凳、象眼块等,贾宝玉问莺儿能不能一个图案织一个,莺儿回答“这还了得?若每样打一个,那打十年也打不完”。清代的宫女擅长编织中国结,1992年北京紫禁城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宫女谈往录》一书中记录有随侍慈禧太后八年的宫女何荣儿对往事的回忆,“宫人出宫,都能带出一双巧手去,这也算是宫廷的恩典吧!尤其出色的是打络子(即中国结)……宫女们打的络子很值钱,有的拿到琉璃厂古玩铺去卖,地安门外估衣铺里也有卖的。”近期,《安和常乐——古代吉祥文化展》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一楼展厅举办,此次展览由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与天津博物馆联合主办,遴选天津博物馆珍藏文物131件,涵盖瓷器、玉器、织物等多种门类,以“福、禄、寿、喜、财”为主题,描绘出吉祥文化的美好图景,通过丰富多彩的艺术与精湛的工艺,从器物角度展现中华民族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生命的赞颂。吉祥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出古人对生活的观察和期盼,此次展览通过象征寓意、谐音示福、直抒胸臆、描绘吉祥纹样的展示,让观众能够以直观的方式从造型纹饰上解读古人的精神世界。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周群华馆长表示,“吉祥文化在古代社会的广泛流行与合理应用,源自于民众对生活的悉心观察与无限热爱。吉祥的信仰和意识,鼓励人们积极面对人生、追寻幸福生活。希望通过本次展览,能让观众感受到物质文化背后的传统文化魅力。”
责任编辑:杨骁希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