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
- 评论
- 收藏
让“朋友圈”越扩越大,上海政协委员10年来踊跃建言“一带一路”建设
来源:政协联线 | 2023-10-16 19:18
字号

10年来,共建“一带一路”这一重大国际合作倡议,在共商共建共享中走深走实,为中国开放发展开辟了新天地。10年来,本市政协委员、民主党派团体高度关注这一国家战略的实施,踊跃建言献策,贡献智慧力量,助力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步伐不断迈进、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助推共建“一带一路”沿着高质量发展方向不断前进。
“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为我国广大民营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新的历史发展机遇。围绕如何为企业“走出去”保驾护航,2016年,市工商联递交提案提出,对于民企“走出去”,应加强信息服务水平、境外风险防范服务水平,并搭建民企“组团走出去”服务平台。十二届市政协委员王国贤提出,对于企业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相关部门可从简化企业海外投资审批程序、降低融资成本、提供金融服务和税收优惠等方面,建立和完善服务保障体系。同年,杨大明、江山等多名十二届市政协委员联名递交提案,发挥法律工作者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的作用,帮助企业避免在项目投资中可能遇到的法律风险;民建上海市委也提出,政府构建法律服务集群,全面提升法律服务水平和能力,为企业对外投资保驾护航。2023年,在沪全国政协委员徐士龙提交提案,建议在国家层面建立统筹协调机制,畅通发改、商务、工信、外事等部门“一带一路”工作的互通机制,在此基础上搭建“一带一路”服务平台,进一步支持民企高质量参与共建“一带一路”。
不少委员提出,上海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可与自贸区建设、“五个中心”建设实现相互促进、互动发展。2016年,十二届市政协常委寿梅生提出,上海应主动对接“一带一路”,通过系统谋划、顶层设计,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与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创新、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有机结合,联动发展。同年,十二届市政协委员严伟建议,加快上海自贸试验区对接“一带一路”倡议,上海自贸区可以率先探索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协同机制、合作模式。2019年,十三届市政协委员焦瑾璞、宋钰勤建议,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推动上海金融标准的出海,将利用上海自身优势,构筑起跨国经济、贸易合作的一支重要导轨,支持“一带一路”倡议在经济领域的落地。
随着“一带一路”朋友圈的不断扩大,“一带一路”人才需求随之持续增长,人力资源成为“一带一路”高质量建设的重要支点和关键因素。2017年,十二届市政协委员张礼明提出,上海应积极培养小语种人才,服务“一带一路”建设。2019年,邓卫等多名十三届市政协委员联名递交提案,建议发挥上海在中国人才国际化中的龙头作用,建立和培育“一带一路”中资企业全球化人才配置和发展平台,向政府和企业提供决策支持咨询。2020年,关佶红等多名十三届市政协委员联名递交提案提出,上海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创新人才培养,需要构建“政府-企业-高校”联动的机制,需要政策引导扶持,需要搭建多层次立体平台,需要合理规划和调整相应学科设置和专业布局,更需要引导梳理相应的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各类人才知识体系、技术能力、综合素质等各方面的需求及培养模式。
“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为我国广大民营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新的历史发展机遇。围绕如何为企业“走出去”保驾护航,2016年,市工商联递交提案提出,对于民企“走出去”,应加强信息服务水平、境外风险防范服务水平,并搭建民企“组团走出去”服务平台。十二届市政协委员王国贤提出,对于企业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相关部门可从简化企业海外投资审批程序、降低融资成本、提供金融服务和税收优惠等方面,建立和完善服务保障体系。同年,杨大明、江山等多名十二届市政协委员联名递交提案,发挥法律工作者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的作用,帮助企业避免在项目投资中可能遇到的法律风险;民建上海市委也提出,政府构建法律服务集群,全面提升法律服务水平和能力,为企业对外投资保驾护航。2023年,在沪全国政协委员徐士龙提交提案,建议在国家层面建立统筹协调机制,畅通发改、商务、工信、外事等部门“一带一路”工作的互通机制,在此基础上搭建“一带一路”服务平台,进一步支持民企高质量参与共建“一带一路”。
不少委员提出,上海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可与自贸区建设、“五个中心”建设实现相互促进、互动发展。2016年,十二届市政协常委寿梅生提出,上海应主动对接“一带一路”,通过系统谋划、顶层设计,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与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创新、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有机结合,联动发展。同年,十二届市政协委员严伟建议,加快上海自贸试验区对接“一带一路”倡议,上海自贸区可以率先探索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协同机制、合作模式。2019年,十三届市政协委员焦瑾璞、宋钰勤建议,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推动上海金融标准的出海,将利用上海自身优势,构筑起跨国经济、贸易合作的一支重要导轨,支持“一带一路”倡议在经济领域的落地。
随着“一带一路”朋友圈的不断扩大,“一带一路”人才需求随之持续增长,人力资源成为“一带一路”高质量建设的重要支点和关键因素。2017年,十二届市政协委员张礼明提出,上海应积极培养小语种人才,服务“一带一路”建设。2019年,邓卫等多名十三届市政协委员联名递交提案,建议发挥上海在中国人才国际化中的龙头作用,建立和培育“一带一路”中资企业全球化人才配置和发展平台,向政府和企业提供决策支持咨询。2020年,关佶红等多名十三届市政协委员联名递交提案提出,上海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创新人才培养,需要构建“政府-企业-高校”联动的机制,需要政策引导扶持,需要搭建多层次立体平台,需要合理规划和调整相应学科设置和专业布局,更需要引导梳理相应的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各类人才知识体系、技术能力、综合素质等各方面的需求及培养模式。
责任编辑:丁元圆

- 71
- 评论
- 收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