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钩沉|暗夜里的地下交通线,为新四军输送热血与希望
2025-08-14 09:23
字号

抗战期间,上海的隐蔽战线不仅有“无形”的情报战,还有看似“有形”却同样隐秘的地下交通线。
地下交通线对新四军的支援,主要是人员输送、物资供给两个方面。
作为“小老大”原型之一盛慕莱的外孙,张黎光对外公的事迹如数家珍。他记得,1940年前后,为了扩大抗日根据地和新四军的武装力量,新四军曾派多个小组在上海招募新兵。起初人员少,可以自行离开上海,后来参军人数越来越多,很容易被敌人发现,一条条交通运输线就此建立起来。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邬正洪曾做过地下交通线的梳理,新四军上海办事处的地下交通线,早期由荣健生、张达平开辟,分东、西两条,分别经南通、如皋到达苏中地区。后来李子明接续工作,开辟护送人员的交通线也有两条,一条是经扬州、仪征、六合等地的淮南线,另一条是经扬州、靖江、南通的苏中线。
这些主动脉源源不断地为新四军输送人员。根据地下交通员沈诒和邵乃奋回忆,他们分别跟上级联络人员单线联系,接收护送人员任务,基本每次带六七人,在正确无误地对上“时间、地点、人物特征和联络口号”这“四对号”后,晚上化装从外滩上船,乘坐光线暗淡、旅客拥挤的“统舱”,混在跑单帮的小商小贩人群中。
盛慕莱也在这条主动脉上发挥了重要力量。据张黎光介绍,外公打通层层关系,用3艘德国货船进行运输,每批可送数十人,极大地提升了运送人员的效率。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先后接应运送了从上海动员的新兵约1500人,给上海的爱国青年参加抗日提供了既安全又畅通的运输线。
为了做好干部护送工作,1942年8月“地下交通”正式组织成立,一批政治可靠、身手矫健又有一定社会经验的地下党员担任交通员,建立起从上海到淮南的地下交通线。
交通员不顾个人安危,出入于敌人关卡林立、岗哨密布的封锁线,历尽艰辛,胜利完成了撤退的特殊任务,安全护送200名干部到达淮南抗日根据地参加学习和整风。
与人员运送同步进行的,还有物资。承担这一职责的地下交通线网,比前者织得更为紧密。
盛慕莱开办的“中华物产公司”,就是为了插入敌人心脏而成立的。假借合作转卖农副土特产的名义,盛慕莱把日伪海军俱乐部拉入股,不时分给他们些红利,就这样跟日本兵工厂牵上了线,为新四军提供了大量的军需物资。
叶进明通过煤业公会组建“振业贸易公司”,以合法名义进行采购;杨敬庭则伪装成商人,租用一条商船和伪军大队长开展贸易,办下商船证明书,随后在上海人民的帮助下,采购到了一些机器、水银、钢材等物资;刘燕如利用地下党领导的群众团体益友社和五金行业店的各种关系,在五金店购买到了无缝钢管……
洋行、绸缎庄、药房、报馆……每一个看似寻常的场所,都可能是地下交通线的联络站点。
第二个难题,就是转运。1942年,为了粉碎日寇发动的“清乡”,摆脱“背海作战”的局面,粟裕要求建立海上武装,于是新四军有了一支苏中军区海防团,任务之一就是开启海上交通线,运送从上海采购的物资。
20世纪60年代,电影《51号兵站》的原型之一张渭清,就是利用宝丰鱼行作掩护,为根据地运送无缝钢管等军需物资。自此,新四军的海上交通线成了地下交通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邬正洪介绍,上海到浙东也有一条海上交通线:由中共浦东工作委员会联合建立,以南汇一带为基地,以经商为掩护,把大批从上海采购的军需物资运往浙东。军需药品、医疗器械等各类物资,经由这条秘密交通线路向外输送,还把大批军需物资运送到了苏北和山东抗日根据地。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我们要消灭敌人,有两种战争:一种是公开的战争,一种是隐蔽的战争。”
在党史专家沈伟看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隐蔽战线在上海表现出三种特点:国际化、坚韧性和使命感。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上海隐蔽战线是经历了挫折后重生的,在彼时敌我环境下尤为珍贵。上海隐蔽战线的同志们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充分展现出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全民族抗战及党的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凸显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
可谓于无声处建奇功。
地下交通线对新四军的支援,主要是人员输送、物资供给两个方面。
作为“小老大”原型之一盛慕莱的外孙,张黎光对外公的事迹如数家珍。他记得,1940年前后,为了扩大抗日根据地和新四军的武装力量,新四军曾派多个小组在上海招募新兵。起初人员少,可以自行离开上海,后来参军人数越来越多,很容易被敌人发现,一条条交通运输线就此建立起来。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邬正洪曾做过地下交通线的梳理,新四军上海办事处的地下交通线,早期由荣健生、张达平开辟,分东、西两条,分别经南通、如皋到达苏中地区。后来李子明接续工作,开辟护送人员的交通线也有两条,一条是经扬州、仪征、六合等地的淮南线,另一条是经扬州、靖江、南通的苏中线。
这些主动脉源源不断地为新四军输送人员。根据地下交通员沈诒和邵乃奋回忆,他们分别跟上级联络人员单线联系,接收护送人员任务,基本每次带六七人,在正确无误地对上“时间、地点、人物特征和联络口号”这“四对号”后,晚上化装从外滩上船,乘坐光线暗淡、旅客拥挤的“统舱”,混在跑单帮的小商小贩人群中。
盛慕莱也在这条主动脉上发挥了重要力量。据张黎光介绍,外公打通层层关系,用3艘德国货船进行运输,每批可送数十人,极大地提升了运送人员的效率。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先后接应运送了从上海动员的新兵约1500人,给上海的爱国青年参加抗日提供了既安全又畅通的运输线。

新四军纪念馆里的图片《参加新四军的上海青少年》。栗思 摄
除了为新四军输送力量,地下党在掩护干部撤退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1941年12月,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出兵占领了上海英、法租界,上海形势险恶,中央作出了撤退决定。为了做好干部护送工作,1942年8月“地下交通”正式组织成立,一批政治可靠、身手矫健又有一定社会经验的地下党员担任交通员,建立起从上海到淮南的地下交通线。
交通员不顾个人安危,出入于敌人关卡林立、岗哨密布的封锁线,历尽艰辛,胜利完成了撤退的特殊任务,安全护送200名干部到达淮南抗日根据地参加学习和整风。
与人员运送同步进行的,还有物资。承担这一职责的地下交通线网,比前者织得更为紧密。

新四军纪念馆里展示的解舜臣烈士用于传递情报的磁盘。栗思 摄
运输物资的第一步,得先有物资。但在当时日寇的严密封锁下,要购买军需、医用物品是件十分困难的事。盛慕莱开办的“中华物产公司”,就是为了插入敌人心脏而成立的。假借合作转卖农副土特产的名义,盛慕莱把日伪海军俱乐部拉入股,不时分给他们些红利,就这样跟日本兵工厂牵上了线,为新四军提供了大量的军需物资。
叶进明通过煤业公会组建“振业贸易公司”,以合法名义进行采购;杨敬庭则伪装成商人,租用一条商船和伪军大队长开展贸易,办下商船证明书,随后在上海人民的帮助下,采购到了一些机器、水银、钢材等物资;刘燕如利用地下党领导的群众团体益友社和五金行业店的各种关系,在五金店购买到了无缝钢管……
洋行、绸缎庄、药房、报馆……每一个看似寻常的场所,都可能是地下交通线的联络站点。
第二个难题,就是转运。1942年,为了粉碎日寇发动的“清乡”,摆脱“背海作战”的局面,粟裕要求建立海上武装,于是新四军有了一支苏中军区海防团,任务之一就是开启海上交通线,运送从上海采购的物资。
20世纪60年代,电影《51号兵站》的原型之一张渭清,就是利用宝丰鱼行作掩护,为根据地运送无缝钢管等军需物资。自此,新四军的海上交通线成了地下交通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邬正洪介绍,上海到浙东也有一条海上交通线:由中共浦东工作委员会联合建立,以南汇一带为基地,以经商为掩护,把大批从上海采购的军需物资运往浙东。军需药品、医疗器械等各类物资,经由这条秘密交通线路向外输送,还把大批军需物资运送到了苏北和山东抗日根据地。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我们要消灭敌人,有两种战争:一种是公开的战争,一种是隐蔽的战争。”
在党史专家沈伟看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隐蔽战线在上海表现出三种特点:国际化、坚韧性和使命感。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上海隐蔽战线是经历了挫折后重生的,在彼时敌我环境下尤为珍贵。上海隐蔽战线的同志们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充分展现出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全民族抗战及党的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凸显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
可谓于无声处建奇功。
责任编辑:丁元圆

- 点赞
- 评论
- 收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