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
  • 评论
  • 收藏
上海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提案建言:实施乡村振兴上海要走在前列
政协头条记者 黄铮  
来源:政协联线 | 2023-01-14 10:43 字号
图为农业界委员在分组会议中 张昊摄

图为农业界委员在分组会议中 张昊摄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战略,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扎实推进共同富裕。2021年6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印发《上海市乡村振兴“十四五”规划》,明确了上海在全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走在前列、作出示范的目标任务。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期间,不少提案围绕上海乡村振兴建言。
规划施力推动市郊跨越式发展
民盟界别在“关于上海争当全国乡村振兴排头兵的建议”提案中认为,“十三五”以来,上海在规划政策、乡村产业、乡村面貌、乡村文明、乡村治理、乡村生活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对标中国式现代化要求,上海乡村振兴仍存在不少短板:乡村经济水平与市区、临沪地区差距明显;乡村公共服务质量与市区差距明显。造成市区与市郊存在差距的主要原因在于城市规划层面长期奉行“市区优先”,重要设施配置多以市区为主,导致市郊乡村社会经济基础较差,吸纳投资和人才的能力相对较弱。
提案建议:第一,借助上海“五个新城”建设机会,推动市郊跨越式发展。设立上海市郊专项基金,重点支持“五个新城”的高等院校、研究院所的发展,大幅提升市郊自主创新能力,为高新技术企业落户、未来产业发展提供可靠的科技成果和高端人才支撑。第二,支持部分优质教卫资源有序向市郊转移,推进全市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加大全市教卫资源统筹力度,从根本上解决市区、市郊教卫资源分布严重失衡的问题。改革高职院校办学模式,扩大高职院校在职人员培训规模,大幅提升市郊劳动力技术水平,为市郊产业升级、结构优化、深化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在地人民收入水平提升提供保障。
市政协委员江敏、陈新、杨守业在“关于推进上海都市生态休闲农业发展的建议”提案中认为,由于缺乏市、区两级系统性规划指导,上海休闲农业项目同质化现象普遍,规模集聚效应不强,不少资源和设施发挥不了应有的效益。土地及资金投入面临“肠梗阻”,配套服务设施受限于土地政策等原因,存在违建现象,影响资本参与信心。优质项目以工商资本为主,集体经济组织的介入力度有待提高。休闲农业从业人员多为本地农民,知识结构、服务意识和技能难以达到要求,管理人才更是缺乏,鲜有运营策划团队,经营形式雷同、发展模式和服务功能单一、同质同构现象明显,难以满足市民多样化的需求。
“上海的休闲农业需要注重乡土性、独特性和多样性,同时应该在传统农耕方式基础上,引入更多的现代科技要素,体现上海现代化大都市的独特性。”提案建议:科学规划郊区休闲农业,实施差异化土地管理。制定各郊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总体规划,凸显个性化、特色化;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使用集体建设用地以土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方式参与;在合规前提下,利用一定比例的高标准农田和生态公益林开展生态农业观光、度假旅游、加工流通等经营活动。突出特色,分类施策,促进传统农耕文化和现代都市农业相结合。贯彻落实国家财政支农惠农政策,增大投资力度,夯实基础建设,精准策划、精细管理,提升休闲农业品质。打造平台促进农业产业数字赋能
市政协委员叶文娣在“关于完善我市各涉农区农业‘数字化’和‘智能化’建设的建议”提案中认为,上海各涉农区应紧跟数字经济发展大潮,顺势而为,积极推动数字、智能技术与农业产业融合,赋能乡村产业转型升级,驱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有力促进农业生产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从目前情况来看,各涉农区在推进农业数字化、智慧化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包括数字农业体系建设有待完善、数字农业应用场景有待扩展、数字农业区域集群有待发展。
提案建议,对上海涉农区农业数字化、智能化建设进行进一步优化提升:注重强化数字农业顶层设计,结合自身特色,勾画区域数字农业的发展蓝图,形成农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充分挖掘数字农业应用场景,提升数据挖掘深度、分析强度、利用广度、研判准度,让信息“落地”;持续促进农业产业数字赋能,以点带面推动各涉农区优势主导产业及重点企业的数字化及智能化应用,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综合发展。
近年来,上海在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绿色化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面临着环境压力大、产业发展空间小、经济效益低、产业经营投入积极性不高等问题。民革界别在“关于上海探索和建立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平台的建议”提案中认为,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农业企业缺乏好用的成套技术和装备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平台不足、产业链上下游的结合度较低未形成合力、市场产业化能力弱缺乏优秀技术支撑平台等。
提案建议:强化整体规划布局,打造集研发、试验、应用、培训、输出为一体的开放式、创新型、专业化平台;构建协同发展机制,促进技术、团队和市场间的高效协作和融合发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发展模式;提升综合服务水平,以高水平、全方位和专业化服务来带动园区农业科技创新创业的一体化、高质量发展;重视农业人才培养,打造新时代农业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平台。
台盟上海市委在“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产销对接智能化赋能上海乡村振兴的建议”提案中认为,数字农业农村是乡村振兴战略高水平推进的关键引擎,产销对接智能化则是数字农业农村的重中之重。尽管上海在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但在推进农业产销对接智能化方面,除了经营主体对智能化认识不足,以及农业劳动力现状无法匹配智能化外,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农业产销对接数据未能有效匹配,具体表现为:已有产销数据系统尚未兼容,大数据应用程度低;细碎化经营影响了生产数据的及时率和准确率;现有系统无法为准确预判生产量和上市量起到支撑作用。
提案建议,加强信息融合,分类实现产销数字化精准匹配。具体包括:加强市、区及区内相关部门涉农数据的融合与系统兼容,用好大数据中心平台,重视涉农数据的运用;制定系统的数据填报操作规范和标准,加强农技中心等相关技术部门的力量,配合主管部门加强基础数据准确性的审核判断;通过推进规模化组织化程度,为粮食、蔬菜的产销对接智能化提供规模保证;通过新技术新业态加快产业融合步伐,推进特色农产品产销对接智能化;通过信息技术赋能,完善产销信息平台;深入挖掘农业数据的潜在价值,加快构建智能预测模型。夯实乡村振兴人才基础
“人才问题一直是我国乡村振兴的一大难题,上海市郊农村也同样面临这一瓶颈,老龄化、空心化现象不断加剧,面临产业人才、治理人才流失的突出问题。”市政协委员陈振楼在与其他22位委员联名提交的“关于夯实上海乡村振兴人才基础的建议”提案中,针对产业人才难以寻求发展、外部智力还未充分引入和利用、村集体缺乏年轻治理人才、“新村民”未能真正融入农村社区等问题,提出建议:第一,多策并举,重点解决乡村紧缺的产业人才引进。围绕农村农业人才引进、人才保障、人才奖励、就业创业等方面,加强制度创新,打破不利于人才引进的制度瓶颈,构建更加多样化、更具吸引力的人才体制机制。第二,加强教育培训,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探索建立区—镇—村三级新型农业配套服务体系,着力加强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环境友好型生产技能、市场营销技能等薄弱环节进行专门培训。第三,优化扶持政策,吸引更多的新产业新业态进入农村农业。以公共财政投入引导建设农村共享创业空间平台,鼓励立足农村农业的创新、创业、创意和创造等经济活动的开展。第四,提升汇聚农村地区的人气,不断增强乡村活力。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进入农村的各类文学家、艺术家、导演、网红大咖等在农村形象塑造和传播方面的积极作用。
市政协委员顾右在“关于上海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的若干建议”提案中认为,不少乡村振兴项目存在前期规划、项目建设以及后期运行三个方面“多维发力不足”。究其原因,又与“缺少专业性人才的参与和支撑”相关。他建议,优化乡村从业、生活环境,引进新型人才,持续推进乡村振兴。“乡村的持续发展不仅需要在乡人的不懈努力与付出,更需要的是来乡人、归乡人对乡村的发展的坚定信心,留在乡村。留住人才,乡村才能振兴。”要优化公共服务设施配置,解决乡村从业者的后顾之忧,加大乡村青年创业就业的政策支持,真正实现城乡联动发展。
发挥“后花博”效应建好世界级生态岛
花博会后,崇明区按照市委、市政府全力打造永不落幕的花博盛会目标要求,积极谋划推进花博后续利用工作,聚焦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世界级生态岛碳中和示范区建设,努力把世界级生态岛打造成绿色生态“桥头堡”、绿色生产“先行区”、绿色生活“示范地”,向世界展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设范例。如何更好构建现代生态产业体系,积极推进绿色农业、海装产业、旅游业和康养产业发展,推进花博片区功能研究,打造集种质科研创新、花卉博览交易、花艺文化交流、旅游休闲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后花博”建设?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在“关于推动发挥‘后花博’综合效应的建议”提案中认为,通过筹办花博会,崇明的旅游接待服务水平、基础设施能级和生态服务承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为相关产业布局奠定了良好基础。
提案建议:第一,谋篇布局现代农业,大力发展“美丽经济”。立足生态岛的实际,立足上海的市场需求,把促进花卉产业发展作为崇明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以高科技、高品质、高附加值的现代农业来谋篇布局。以“后花博”溢出效应为契机,大力发展现代花卉产业,加快实现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发展优势,让鲜艳花朵绽放出“美丽经济”。第二,持续推动产业集聚,优先布局生态项目。通过政策引导,持续推动崇明花卉产业集聚发展,优化花卉产业空间布局,规划建设高标准现代花卉产业园,打造国际领先的现代花卉产业集群和花卉总部经济区,建设现代花卉生产示范中心,推动优质花卉企业、研发机构、龙头企业、功能性项目集聚落地,推动更多符合生态岛建设标准的绿色农业、种源研发、文旅康养、科技体育等生态产业优先布局崇明。第三,借助文创艺术赋能,讲好“后花博”故事。崇明岛优质生态景观资源以及花博会的品牌效应,为本土文创产业发展提供了极好素材,应借助文创设计创意人才和文创运营专业团队,充分挖掘文创资源,发挥本土文创IP生命力,利用丰富的非遗文化、特色农产品,推动实现艺术植入崇明,讲好“后花博”故事。
崇明积极推动民宿业发展,目前有备案民宿1030家,床位超过1万张。市政协委员陆春涛在“关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背景下崇明民宿业高水平发展的建议”提案中认为,2021花博会的成功举办让崇明民宿运营提质增效,但存在着经营者素质较低、同质化严重、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优秀品牌数量较少,缺乏集群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尤其缺乏多旅融合、生态亮点、文化特色鲜明的民宿行业标杆和突出品牌。
提案建议:第一,以规划为引领,推进集群化发展。结合崇明乡村建设实际编制民宿发展规划,划分鼓励发展区、禁止发展区、一般发展区,逐步形成布局合理、规模适度、特色鲜明的乡村生态民宿发展格局,鼓励、支持发展高品质乡村生态民宿。第二,以品质为重点,倡导专业化服务。鼓励乡村民宿发展基础较好的乡镇成立区域乡村生态民宿行业自治组织,进一步制定精细化、个性化服务标准,全面规范服务行为,并组织开展乡村民宿经营者、管理者和从业人员培训活动。第三,以标准化为抓手,推广品牌化经营。建立四星级、五星级民宿的定期复核及退出机制,进一步统一崇明乡村生态民宿品牌标识,加快打造符合行业管理要求、富有特色内涵的民宿品牌。第四,以特色为导向,促进差异化竞争。积极推进“民宿+文化”“民宿+体育”“民宿+教育”“民宿+农业”“民宿+康养”等多旅融合发展,开发地域特色体验项目,鼓励乡村民宿充分运用崇明文化和资源禀赋,开发特色体验项目,支持乡村民宿开设创客基地、文创中心等功能空间载体。
责任编辑:张杏梅
转载请注明来源
  • 39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