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大会发言丨不能简单用集中上楼代替集中居住,上海政协委员呼吁:尊重农民意愿
2023-01-13 15:25
字号


上海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今天下午举行大会发言。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积极推进农民相对集中居住,不断优化农村人居环境、乡村生态环境。然而,市政协委员、奉贤区政协主席陈勇章提出,农民居住条件有了显著提升,但仍存在着不少问题和差距。
陈勇章介绍, 一方面农民居民点布局 “小、散、乱”。市郊共有自然村33769个,其中住宅在10幢以下的小型自然村15034个,占总数的44.52%。另一方面,农民住房质量差,翻建难度大。远郊地区农村大多数住房是砖混预制板结构二层建筑,抗震、抗台风能力极差。部分年久失修的危房以及有改善居住条件迫切愿望的村民,长时间无法得到住房翻建。
此外,市郊农村还存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难问题,部分农村道路、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公厕等还未完成提档升级,周边村民仍面临着 “污水任自流、有路路难行”的窘境。
“农民参与人居环境建设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陈勇章表示,农民对人居环境建设的意愿同部分行政主推的项目存在不一致,政府给的并不是农民想要的,出现了 “干部埋头干、村民背手看”的尴尬局面。
陈勇章建议,要放宽政策限制,加快推进农民住房建设。要从尊重农民意愿、保护农民权益出发,将推进农民住房建设作为提振农村内需动力,实施上海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抓手,为建设美丽家园和推进乡村振兴打好坚实基础。
“在此期间,一定要精准理解 ‘农民相对集中居住’的要义,保障农民多种选择的权利。”陈勇章提醒,不能简单地用 “集中上楼”来代替 “集中居住”,要“因户施策”真正让农民实现 “住好房”的美好愿景。
陈勇章建议,加大财政资金转移支付力度,持续推动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强烈呼吁在城市建设资金中留一部分给农村,加大市区两级财政资金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保障。”陈勇章说,要设立建设、维护专项资金,支持先建后补、以奖代补,加快推进 “四好农村路”、照明绿化、垃圾清运、污水处理等设施建设,实现 “田园变公园、民房变民居、农民变居民”。
“尊重农民意愿,积极引导农民发挥主体作用。”陈勇章说,要转变政府职能,变管理为服务,用看得见、摸得着的政策来撬动农民积极参与的意愿,实现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的良性互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让农民来选择,不替农民作选择,“农民想要的”才是 “政府要做的”,真正实现农民 “我要做”的意愿。
(原题为《不能简单用集中上楼代替集中居住,上海政协委员呼吁:尊重农民意愿》)
责任编辑:栾晓娜

- 点赞
- 评论
- 收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