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民建会员瞿世民的洋山港情缘:怀着少年梦想,甘当业余专家
来源:政协联线 | 2019-08-30 11:31
字号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成就喜人,其货运吞吐量2005年居全球第一、集装箱吞吐量2010年居全球第一,去年全球航运中心排名提升至第四,仅次于新加坡、伦敦和香港。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政协委员和民主党派成员可没少助力。其中有位民主党派成员特别值得一提,这就是民建会员、上海港口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瞿世民。
瞿世民是最早提出建设洋山港的专家之一。1991年5月5日的《新闻报》曾摘发过瞿世民在一次研讨会上的发言,那条新闻稿这样写道:“瞿世民认为,上海迫切需要在临近地域建造自己的第三、第四代集装箱码头,这些码头只能建在岛上,又应离南汇的芦潮港近为宜,他认为最理想处是大衢山及大洋山。”其论文《建S形洋山港,创数千亿效益》1995年曾获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奖。
瞿世民的本职工作是港口建设与施工,与港口勘探选址是两码事。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在勘探选址方面纯属个人业余爱好,顶多也就是个“业余专家”,所以长期以来他都是坚持自费考察、自费科研。
跟洋山港的缘分,始自少年时代。14岁时,母亲给他买了一本《建国方略》。孙中山先生在书中指出,由于长江口“拦门沙”的存在,上海港只能是“僵死之港”。这令瞿世民震惊,从此立志为上海港破解这一难题。从河海大学毕业后,瞿世民被分配到上海港。他先是被分配搞码头设计和施工,后被划为“右派”,工作彻底与长江口绝缘。他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和业余时间,艰难地收集资料,开始了漫长而孤独的跋涉,长江口外的1339座岛屿他了然于心。
20世纪80年代中期,瞿世民对长江口的治理已经有了较完整的认识。1986年10月,上海港口协会组团访问南通港,瞿世民抓住这个机会,首次向南通市有关部门提出了开发吕泗港、洋口港的建议。1987年10月,瞿世民将他长期探索后形成的观点整理成文,详尽论述了南黄海小庙洪、长沙港等有望通行10万吨级船的深槽存在,长江北支南汊的深槽则可通行5万吨级船舶,从长江口内开运河避开拦门沙的构想。论文全文发表在交通部水运规划设计院办的《水运工程》杂志上,后经河海大学老校长、时任水利电力部部长钱正英以及水利权威严恺教授推荐给“长江口及太湖流域综合治理领小组科技组”。1989年5月,“长江口合作开发整治规划要点报告会”在上海举行,瞿世民被点名参加会议,并应邀宣读论文。
1990年5月,瞿世民的论文《大衢岛——建立港岛理想选择》,发表在权威性的《中国港口》杂志上。同月,交通部在定海召开“海岛码头建设技术交流及舟山港口总体规划调研会”,瞿世民的论文在会上引起全国港口界的充分关注,并被交通部授予优秀论文奖。而洋山港,正是他“大衢山港”规划里的一部分。
责任编辑:王敏

- 点赞
- 评论
- 收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