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上海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铭记台胞抗日历史,守护中华儿女共同家园
2025-09-16 09:18
字号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9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极大激发了全体中华儿女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力量,充分彰显了全体中华儿女自信自强、团结奋进的昂扬风貌。台湾同胞的抗日斗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追求民族自立自强光荣传统的接续,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波澜壮阔历史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台湾光复是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的重要成果,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前仆后继、浴血奋战铸就的伟大胜利。在这一特殊的历史节点,回望台湾同胞抗日的烽火岁月,对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1895年,一纸《马关条约》,让祖国宝岛台湾被迫割让日本。在半个世纪的统治期间,日本殖民当局在台湾制造了一系列令人发指的血腥惨案,对台湾同胞犯下的种种罪行罄竹难书!从武装反抗、文化斗争,到投身全民族抗战历史洪流,台湾同胞不畏强暴,顽强抗争,展现了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解放的民族气节和可歌可泣、真挚深沉的爱国情怀。
武装反抗,见证悲壮岁月。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历经沧桑,饱受磨难。甲午战后“割台”消息甫一传出,全台军民群情激愤,在“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的誓言下,展开了轰轰烈烈的“乙未战争”。黑旗军、新楚军、客家义军等岛内抗日武装前赴后继,以最原始的力量对抗武装到牙齿的日本侵略者。抗日领袖丘逢甲毅然投笔从戎,组建义军,在台中的崇山峻岭之间与日军浴血奋战,有效挫败了侵台日军妄图迅速南进的疯狂计划。辛亥革命后,中国同盟会会员罗福星毅然返台发展革命组织,在苗栗地区开展抗日运动,后被捕英勇就义,牺牲时年仅29岁。抗日烈士余清芳则以台南西来庵为据点发展武装力量,策动武装抗日,其参加人数之多、范围之广、规模之大、牺牲之惨烈,在日据时期台湾同胞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斗争中极为罕见。1930年的雾社起义,台湾少数民族坚决保卫自己祖辈生长于斯的土地,彰显了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殖民当局空前残酷的殖民统治政策与严密的社会控制体系,台湾同胞反征兵、炸油库、打游击,他们深入山林建立秘密据点,在城市组织地下情报网络,以灵活多样的形式与日寇周旋,以血肉之躯在枪口下书写不屈。
文化斗争,见证根脉坚守。当大规模武装抗争遭到残酷镇压,台湾同胞积极转换反抗方式,在政治、文化等领域继续开展与日本殖民当局的非武装抗争,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又一波澜。除了林献堂等领导台湾议会设置请愿运动外,在文化领域,针对日本殖民当局妄图扼杀中华文化传承、泯灭台湾同胞民族意识的图谋,台湾知识分子抱定“以文保国”的决心,不惧高压,以笔为剑,大力抵制殖民同化政策,鼓舞民众斗争意志。林朝崧、林幼春成立台湾三大诗社之一“栎社”,以诗言志,弘扬中华文化。史学家连横以一腔孤愤撰著《台湾通史》,铸起一座证明两岸自古一家的史学丰碑。邓雨贤等人热情守护台湾乡土文化,创作了《望春风》等脍炙人口的作品,倾注了深厚的家乡情和同胞爱。台湾文化协会成立后,通过开展汉文教育,举办讲演会、读报社、文化剧团等形式传播新知识、新思想,顽强地维系着台湾同胞的中华文化认同。
心向祖国,见证团结伟力。在日本殖民统治之下,台湾同胞始终心怀血浓于水的民族认同,将对祖国的深切眷恋转化为投身祖国怀抱的实际行动。20世纪20年代,大批台湾青年纷纷跨越海峡回到祖国大陆游历、求学,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组建革命团体,将台湾同胞艰苦卓绝的反殖民斗争与祖国大陆波澜壮阔的反帝反封建运动相结合,在祖国的革命浪潮中继续开展抗日斗争。九一八事变之后,尤其是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台湾同胞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欲救台湾,先强祖国”,若要彻底摆脱日本的殖民统治,只能借助祖国的力量,融汇到祖国大陆抗战的连天烽火之中。他们像火种一样播撒于各种抗战团体,有参加新四军、八路军的,有投身国民党军队的。抗日名将李友邦在中共地下党协助下组建台湾义勇队和台湾少年团,转战多地,搜集和传递敌军情报、组织战时医疗服务、协助前线部队对敌作战。曾赴延安的丘念台组建东区服务队,在粤东地区培养抗日骨干、宣传抗日思想,并进行对敌情报策反工作。爱国志士林正亨投笔从戎,远征缅甸,九死一生,终于迎来抗战胜利。无论身处哪条战线,他们都协力指向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彻底击败日本侵略者,最终光复自己的家园。
沪台共济,见证故土光复。在台湾同胞抗日史册中,大批知识分子和进步青年在上海这座英雄之城、光荣之城,用理想与热血积蓄抗日力量,开展抗日活动。他们在上海成立“台湾自治协会”“台湾学生联合会”等组织,利用上海的特殊政治环境与信息枢纽地位,发行报刊、传播思想、联络同志,将反抗日本殖民统治、追求民族解放的“星火”汇聚成炬。林木顺、谢雪红等人在中国共产党的指导下在上海创建台湾共产党,成为台湾同胞民族解放运动的一支重要力量。抗日战争爆发后,谢南光、陈文彬等人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存亡紧密相连,在上海坚持组织抗日活动,为击败日寇、光复台湾四处奔波。上海沦陷后,李伟光更是将在上海开办的医院作为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联络的重要据点,为新四军劝募药品、搜集情报。他们的行动不仅有力地支援了全民族抗战,更向世界昭告了台湾同胞心向祖国、永不屈服的民族气节。
1945年10月25日,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际,中国政府代表在同盟国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式上向全世界宣告:自即日起,台湾及澎湖列岛已正式重入中国版图,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于中国主权之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同时结束了日本在台湾的50年殖民统治,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台湾从被割让到光复这段历史,同其他所有关于台湾的历史事实,都无可辩驳地证明,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复兴、国家统一是大势所趋、大义所在、民心所向。一水之隔、咫尺天涯,两岸迄今尚未完全统一是历史遗留给中华民族的创伤。”“历史告诫我们,正义的信念不可动摇,和平的期盼不可阻遏,人民的力量不可战胜。”今天,我们一起回顾台湾同胞长达50年的抗日斗争史,展望中华民族的未来,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我们深刻认识到,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始终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的命运所系。“待中国强大时候,台湾才有回复之时”,20世纪初出版的《台湾新青年》上的这句话,一语道破台湾儿女投身民族救亡图存斗争的初衷。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中国的抗战是要求得到最后的胜利,这个胜利的范围,不限于山海关,不限于东北,还要包括台湾的解放。”台湾同胞在长达半个世纪的英勇斗争中,超过65万人牺牲罹难,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证明自己是中国人,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不可分离的成员。这段血与火淬炼的岁月告诉我们,台湾的前途在于国家统一,台湾同胞的福祉系于民族复兴。两岸同胞都是中国人,要牢记民族抗战历史,树立正确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守护好、建设好、发展好中国人自己的家园。
我们深刻认识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近代以后,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之重、付出的牺牲之大,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但是,中国人民从不屈服,不断奋起抗争,终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开始了建设自己国家的伟大进程,充分展示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一伟大民族精神在反抗日本侵略的斗争中得到了丰富和升华,台湾同胞英勇顽强的抗日斗争正是其心向祖国、反抗侵略、追求统一的民族精神的真实写照。雾峰林家后人、台湾抗日志士亲属协进会创会会长林光辉说:“我们雾峰林家几代人,不惜舍弃身家性命,为的是保卫台湾这块中国的土地,为的是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我们都应当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而自豪,都有责任传承弘扬伟大民族精神,捍卫民族尊严和利益。
我们深刻认识到,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共同坚守的心灵根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中,共同建设了包括宝岛台湾在内的祖国疆域,共同书写了中国历史,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民族精神。”台湾同胞的抗日斗争史,不仅是一部反抗侵略的政治史,也是一部反抗文化灭绝的文化史。在最艰难的条件下,活跃于当时文化团体中的进步知识分子,用他们的文学作品在精神层面筑起了反抗殖民统治的铜墙铁壁,有力回击了日本法西斯文化侵略的意图,彰显了中华文化强大的生命力。这段历史深刻地启示我们,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家园。两岸同胞的血液里流淌着共同的情感和认同,有着共同的历史记忆。我们都要坚定中华文化自信,自觉做中华文化的守护者、传承者、弘扬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我们深刻认识到,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台湾光复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团结奋斗的结晶。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投身全民族抗战的台湾同胞,据不完全统计达5万人之多,从上海、浙江到福建、香港,都活跃着他们英勇无畏的身影,留下了团结战斗的足迹。中华儿女用生命捍卫团结,凝聚起了勇往直前、无坚不摧的强大力量。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前进。团结起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能给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带来安全、尊严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荣耀。面对加速演进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岸同胞只有携手合作,共谋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才能凝聚起团结一致的伟力,共担民族大义,共促祖国统一,共圆民族复兴伟大梦想。
三
历史承载过去,也启迪未来。当前,台海形势复杂严峻,“台独”分裂势力试图割裂历史、磨灭记忆,民进党当局不断进行谋“独”挑衅,大肆兜售“台独”分裂谬论,罔顾历史事实,粉饰美化日本的殖民统治,背叛民族,令人不齿。但是,两岸同根同源,同文同种,海峡的距离,阻隔不断两岸同胞的骨肉亲情。制度的不同,改变不了两岸同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客观事实。外部的干涉,阻挡不了家国团圆的历史大势。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式。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密切两岸交流合作,加深两岸利益连结,促进两岸同胞相互理解,实现心灵契合,是推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内在要求。上海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深度连接全球的国际化大都市,是海峡两岸交流交往的重镇,始终秉持“两岸一家亲”的理念,积极为台湾同胞创造更好发展机遇,共享更多发展成果。台胞、台企、台青已经与上海发展、与市民生活高度融合。上海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政策精准直达,吸引越来越多的台企扎根上海投资兴业。沪台民间交流也越走越近、越走越亲,科技、体育、文化领域的交流活动广泛深入,以血缘、亲缘、地缘、业缘等为纽带,打造多元化的寻根之旅、文化之旅、创业之旅等各种活动,吸引了很多台湾同胞,特别是台湾青年来沪追梦、筑梦、圆梦,不断增进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同时,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自发来上海旅游并开启直播,以“最寻常的大陆日常”直观呈现大陆经济社会发展面貌和人民群众的亲切热情,用亲自见闻、亲身感受,全力打破台湾当局的“信息茧房”,进一步拉近了两岸同胞的心理距离,促进了心灵契合。
上海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是广泛团结赞成中国统一的上海籍或与上海有渊源的海内外爱国友好力量,致力于反“独”促统、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社团组织。近年来,上海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和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突出广泛联系反“独”促统力量的桥梁纽带作用,创办“和声讲堂”,开展“缘聚浦江 共话促统”等主题交流活动,发起长三角统促会学术研讨会等,广泛凝聚共识、凝聚智慧、凝聚力量,共同开展反“独”促统工作。
台湾光复是两岸同胞的共同荣光和全体中华儿女的民族记忆。为台海谋和平、为同胞谋福祉、为民族谋复兴,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不忘初心来时路,砥砺奋进新征程。我们要广泛团结海内外同胞,共同反对一切分裂势力及其活动,共同书写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新篇章,共同创造民族复兴!
伟大祖国永远是所有爱国统一力量的坚强后盾!
一
1895年,一纸《马关条约》,让祖国宝岛台湾被迫割让日本。在半个世纪的统治期间,日本殖民当局在台湾制造了一系列令人发指的血腥惨案,对台湾同胞犯下的种种罪行罄竹难书!从武装反抗、文化斗争,到投身全民族抗战历史洪流,台湾同胞不畏强暴,顽强抗争,展现了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解放的民族气节和可歌可泣、真挚深沉的爱国情怀。
武装反抗,见证悲壮岁月。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历经沧桑,饱受磨难。甲午战后“割台”消息甫一传出,全台军民群情激愤,在“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的誓言下,展开了轰轰烈烈的“乙未战争”。黑旗军、新楚军、客家义军等岛内抗日武装前赴后继,以最原始的力量对抗武装到牙齿的日本侵略者。抗日领袖丘逢甲毅然投笔从戎,组建义军,在台中的崇山峻岭之间与日军浴血奋战,有效挫败了侵台日军妄图迅速南进的疯狂计划。辛亥革命后,中国同盟会会员罗福星毅然返台发展革命组织,在苗栗地区开展抗日运动,后被捕英勇就义,牺牲时年仅29岁。抗日烈士余清芳则以台南西来庵为据点发展武装力量,策动武装抗日,其参加人数之多、范围之广、规模之大、牺牲之惨烈,在日据时期台湾同胞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斗争中极为罕见。1930年的雾社起义,台湾少数民族坚决保卫自己祖辈生长于斯的土地,彰显了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殖民当局空前残酷的殖民统治政策与严密的社会控制体系,台湾同胞反征兵、炸油库、打游击,他们深入山林建立秘密据点,在城市组织地下情报网络,以灵活多样的形式与日寇周旋,以血肉之躯在枪口下书写不屈。
文化斗争,见证根脉坚守。当大规模武装抗争遭到残酷镇压,台湾同胞积极转换反抗方式,在政治、文化等领域继续开展与日本殖民当局的非武装抗争,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又一波澜。除了林献堂等领导台湾议会设置请愿运动外,在文化领域,针对日本殖民当局妄图扼杀中华文化传承、泯灭台湾同胞民族意识的图谋,台湾知识分子抱定“以文保国”的决心,不惧高压,以笔为剑,大力抵制殖民同化政策,鼓舞民众斗争意志。林朝崧、林幼春成立台湾三大诗社之一“栎社”,以诗言志,弘扬中华文化。史学家连横以一腔孤愤撰著《台湾通史》,铸起一座证明两岸自古一家的史学丰碑。邓雨贤等人热情守护台湾乡土文化,创作了《望春风》等脍炙人口的作品,倾注了深厚的家乡情和同胞爱。台湾文化协会成立后,通过开展汉文教育,举办讲演会、读报社、文化剧团等形式传播新知识、新思想,顽强地维系着台湾同胞的中华文化认同。
心向祖国,见证团结伟力。在日本殖民统治之下,台湾同胞始终心怀血浓于水的民族认同,将对祖国的深切眷恋转化为投身祖国怀抱的实际行动。20世纪20年代,大批台湾青年纷纷跨越海峡回到祖国大陆游历、求学,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组建革命团体,将台湾同胞艰苦卓绝的反殖民斗争与祖国大陆波澜壮阔的反帝反封建运动相结合,在祖国的革命浪潮中继续开展抗日斗争。九一八事变之后,尤其是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台湾同胞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欲救台湾,先强祖国”,若要彻底摆脱日本的殖民统治,只能借助祖国的力量,融汇到祖国大陆抗战的连天烽火之中。他们像火种一样播撒于各种抗战团体,有参加新四军、八路军的,有投身国民党军队的。抗日名将李友邦在中共地下党协助下组建台湾义勇队和台湾少年团,转战多地,搜集和传递敌军情报、组织战时医疗服务、协助前线部队对敌作战。曾赴延安的丘念台组建东区服务队,在粤东地区培养抗日骨干、宣传抗日思想,并进行对敌情报策反工作。爱国志士林正亨投笔从戎,远征缅甸,九死一生,终于迎来抗战胜利。无论身处哪条战线,他们都协力指向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彻底击败日本侵略者,最终光复自己的家园。
沪台共济,见证故土光复。在台湾同胞抗日史册中,大批知识分子和进步青年在上海这座英雄之城、光荣之城,用理想与热血积蓄抗日力量,开展抗日活动。他们在上海成立“台湾自治协会”“台湾学生联合会”等组织,利用上海的特殊政治环境与信息枢纽地位,发行报刊、传播思想、联络同志,将反抗日本殖民统治、追求民族解放的“星火”汇聚成炬。林木顺、谢雪红等人在中国共产党的指导下在上海创建台湾共产党,成为台湾同胞民族解放运动的一支重要力量。抗日战争爆发后,谢南光、陈文彬等人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存亡紧密相连,在上海坚持组织抗日活动,为击败日寇、光复台湾四处奔波。上海沦陷后,李伟光更是将在上海开办的医院作为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联络的重要据点,为新四军劝募药品、搜集情报。他们的行动不仅有力地支援了全民族抗战,更向世界昭告了台湾同胞心向祖国、永不屈服的民族气节。
1945年10月25日,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际,中国政府代表在同盟国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式上向全世界宣告:自即日起,台湾及澎湖列岛已正式重入中国版图,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于中国主权之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同时结束了日本在台湾的50年殖民统治,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台湾从被割让到光复这段历史,同其他所有关于台湾的历史事实,都无可辩驳地证明,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复兴、国家统一是大势所趋、大义所在、民心所向。一水之隔、咫尺天涯,两岸迄今尚未完全统一是历史遗留给中华民族的创伤。”“历史告诫我们,正义的信念不可动摇,和平的期盼不可阻遏,人民的力量不可战胜。”今天,我们一起回顾台湾同胞长达50年的抗日斗争史,展望中华民族的未来,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我们深刻认识到,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始终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的命运所系。“待中国强大时候,台湾才有回复之时”,20世纪初出版的《台湾新青年》上的这句话,一语道破台湾儿女投身民族救亡图存斗争的初衷。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中国的抗战是要求得到最后的胜利,这个胜利的范围,不限于山海关,不限于东北,还要包括台湾的解放。”台湾同胞在长达半个世纪的英勇斗争中,超过65万人牺牲罹难,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证明自己是中国人,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不可分离的成员。这段血与火淬炼的岁月告诉我们,台湾的前途在于国家统一,台湾同胞的福祉系于民族复兴。两岸同胞都是中国人,要牢记民族抗战历史,树立正确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守护好、建设好、发展好中国人自己的家园。
我们深刻认识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近代以后,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之重、付出的牺牲之大,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但是,中国人民从不屈服,不断奋起抗争,终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开始了建设自己国家的伟大进程,充分展示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一伟大民族精神在反抗日本侵略的斗争中得到了丰富和升华,台湾同胞英勇顽强的抗日斗争正是其心向祖国、反抗侵略、追求统一的民族精神的真实写照。雾峰林家后人、台湾抗日志士亲属协进会创会会长林光辉说:“我们雾峰林家几代人,不惜舍弃身家性命,为的是保卫台湾这块中国的土地,为的是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我们都应当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而自豪,都有责任传承弘扬伟大民族精神,捍卫民族尊严和利益。
我们深刻认识到,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共同坚守的心灵根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中,共同建设了包括宝岛台湾在内的祖国疆域,共同书写了中国历史,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民族精神。”台湾同胞的抗日斗争史,不仅是一部反抗侵略的政治史,也是一部反抗文化灭绝的文化史。在最艰难的条件下,活跃于当时文化团体中的进步知识分子,用他们的文学作品在精神层面筑起了反抗殖民统治的铜墙铁壁,有力回击了日本法西斯文化侵略的意图,彰显了中华文化强大的生命力。这段历史深刻地启示我们,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家园。两岸同胞的血液里流淌着共同的情感和认同,有着共同的历史记忆。我们都要坚定中华文化自信,自觉做中华文化的守护者、传承者、弘扬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我们深刻认识到,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台湾光复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团结奋斗的结晶。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投身全民族抗战的台湾同胞,据不完全统计达5万人之多,从上海、浙江到福建、香港,都活跃着他们英勇无畏的身影,留下了团结战斗的足迹。中华儿女用生命捍卫团结,凝聚起了勇往直前、无坚不摧的强大力量。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前进。团结起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能给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带来安全、尊严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荣耀。面对加速演进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岸同胞只有携手合作,共谋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才能凝聚起团结一致的伟力,共担民族大义,共促祖国统一,共圆民族复兴伟大梦想。
三
历史承载过去,也启迪未来。当前,台海形势复杂严峻,“台独”分裂势力试图割裂历史、磨灭记忆,民进党当局不断进行谋“独”挑衅,大肆兜售“台独”分裂谬论,罔顾历史事实,粉饰美化日本的殖民统治,背叛民族,令人不齿。但是,两岸同根同源,同文同种,海峡的距离,阻隔不断两岸同胞的骨肉亲情。制度的不同,改变不了两岸同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客观事实。外部的干涉,阻挡不了家国团圆的历史大势。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式。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密切两岸交流合作,加深两岸利益连结,促进两岸同胞相互理解,实现心灵契合,是推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内在要求。上海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深度连接全球的国际化大都市,是海峡两岸交流交往的重镇,始终秉持“两岸一家亲”的理念,积极为台湾同胞创造更好发展机遇,共享更多发展成果。台胞、台企、台青已经与上海发展、与市民生活高度融合。上海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政策精准直达,吸引越来越多的台企扎根上海投资兴业。沪台民间交流也越走越近、越走越亲,科技、体育、文化领域的交流活动广泛深入,以血缘、亲缘、地缘、业缘等为纽带,打造多元化的寻根之旅、文化之旅、创业之旅等各种活动,吸引了很多台湾同胞,特别是台湾青年来沪追梦、筑梦、圆梦,不断增进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同时,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自发来上海旅游并开启直播,以“最寻常的大陆日常”直观呈现大陆经济社会发展面貌和人民群众的亲切热情,用亲自见闻、亲身感受,全力打破台湾当局的“信息茧房”,进一步拉近了两岸同胞的心理距离,促进了心灵契合。
上海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是广泛团结赞成中国统一的上海籍或与上海有渊源的海内外爱国友好力量,致力于反“独”促统、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社团组织。近年来,上海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和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突出广泛联系反“独”促统力量的桥梁纽带作用,创办“和声讲堂”,开展“缘聚浦江 共话促统”等主题交流活动,发起长三角统促会学术研讨会等,广泛凝聚共识、凝聚智慧、凝聚力量,共同开展反“独”促统工作。
台湾光复是两岸同胞的共同荣光和全体中华儿女的民族记忆。为台海谋和平、为同胞谋福祉、为民族谋复兴,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不忘初心来时路,砥砺奋进新征程。我们要广泛团结海内外同胞,共同反对一切分裂势力及其活动,共同书写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新篇章,共同创造民族复兴!
伟大祖国永远是所有爱国统一力量的坚强后盾!
责任编辑:张杏梅

- 点赞
- 评论
- 收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