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中国文联副主席潘鲁生:到农村中去,看看老百姓有啥文化需要
马欣/中国政协杂志  
2019-03-12 08:21 字号
在谈到今年履职工作时,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说,总书记在3月4日看望参加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提出了“四个坚持”,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文艺工作者提出了指引方向,具体到每一个文艺家身上都是不同的。他说,今年将继续关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去年调研文化产业相关问题的基础上,今年争取走访更多不同区域的农村,弄清楚农民在公共文化领域到底需要什么,这也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
潘鲁生说,乡村文明建设是一个体系,文艺家创作是个体。文艺家要思考怎么把个人创作真正融入到乡村文化建设当中去,要真正为老百姓创作,而不是单纯为拿奖而创作。比如说,老百姓要听戏,那么有没有真正为老百姓所写的戏本子。文艺的高原高峰都需要,但接地气的文艺创作更需要。这也是他在调研中感受非常强烈的一点,就是乡村文化建设当中缺人才。怎么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大家共同努力,需要艺术家把心思真正用在农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还得真正走下去。潘鲁生认为现在对农村的关注还是不够。农民真正的文化需求、文化诉求化为文艺家的创作动力、研究动力,在这些方面做的还不够。今年他将在这一方面做些事情。
前几天,潘鲁生跟班禅讨论,民族地区的手工艺和职业教育结合起来,产生产业效应。去年,他在扶贫工作的相关会议上也提过这个问题。他提到,民族地区有特色资源,但不能总是用工业化的思维去看待,总是问缺什么资源、什么产业。如果把手工艺作为民族地区发展的产业,那是不是从作坊教育转向职业教育,通过培训、学历或非学历的教育来做点工作。他以盛面包的竹篮子为例,服装、面料以及生活用品,城市里每年消耗多少?他建议以前做外贸的一些产业,现在能不能规划一下,真正把民族地区的手工艺化作特色产业,成为民族地区致富的一个路径。潘鲁生认为民族地区的特色手工艺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
(原题为《潘鲁生:继续走到农村中去,看看老百姓有啥文化需要》)
责任编辑:张奂雅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