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 评论
  • 收藏
鼓励学生关注从“-1到0”的突破性原创,这位政协委员解码上海创智学院
政协联线记者 董潇韩  
来源:政协联线 | 2025-09-15 16:17 字号
从全球范围来看,科技界的大量资本和人才将被用于将人工智能应用落地。各国之间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激烈,大部分竞争将围绕人工智能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投入:人才。图为上海创智学院   

图为上海创智学院   

人工智能的竞争,本质上也是创新人才的竞争。2024年9月,上海创智学院正式开学,以培养最顶尖人工智能人才为初心使命和目标定位,积极探索以锚定国家战略、引领科技前沿、创造普惠价值为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
人工智能是年轻的事业,也是年轻人的事业。作为成立一年的高等教育科研机构,上海创智学院在师资方面平均年龄为36岁,全职全时导师81位,兼职导师130+,产业导师120+。通过“核心师资+产业协同+动态兼职”的灵活模式,联合31所参建高校、科研机构、头部企业,聚集一批顶尖青年人才。
“当前,学院致力于发掘各类敢于冒险、有担当、有潜力、善于探索的人才,包括奇才、偏才和全才。”上海市政协教育界召集人,上海创智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丁晓东表示,“期待这些有抱负的师生能在人工智能前沿领域探索可能‘捅破天’的突破。即使偶尔失败,也要有敢于承担风险的勇气。通过系统培养,希望他们未来能在关键行业和科技建设中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军人才。”
“创新无界”“做世界第一的工作、做改变世界的工作”......在上海创智学院,这样充满干劲的文字随处可见。基于长期价值导向,学院甚至鼓励学生关注从“-1到0”的突破性原创,为学生提供安心“冒险”试验的创新土壤。丁晓东表示,“从‘-1到0’是更早期、更具风险、多为非共识的创新探索。”
“知识领域的重大突破往往源自独具探索精神的特殊人才,要给拔尖创新人才打造充足的自主‘折腾’的学习空间,以便充分挖掘自身的特长并从中获得探索的乐趣和自信。”丁晓东表示,“学院以学生为中心,‘一生一策’。在这里,学生可以参与老师的选题,也可以做自己的选题,一旦确定选题会有一个‘导师组’去指导他。”图为上海创智学院 

图为上海创智学院 

“让学生在学院能够抬头见大咖,转身见导师,全心做原创。”丁晓东表示,“聚焦认知智能、情境智能、具身智能、科学智能、AI基础设施五大科研阵地,学院已开设20门课程并完成17次迭代,推进6项标杆项目、6项火炬项目、5项科学智能前沿攻关专项,313人次学生参与科研轮转,累计举办10场图灵奖获得者等大师分享、210多场高质量学术报告,依托‘创智讲坛’,建立‘导师+学生’双线学术交流机制。”
“为拓展一流产业资源,打造创新创业生态,学院成立了‘创智未来中心’,对接企业需求、推进产教协同。”丁晓东表示,“目前,学院已构建起‘产学研用’深度协同的创新创业生态:签约50余家头部及独角兽企业,获企业捐赠或资助累计达5亿元;孵化10家师生创业企业,吸引各类资本近5亿元注入;举办20场创业活动,开展50场头部企业对接合作,为师生搭建‘从研究到创业’的全链条支持平台。”
以“从不可能到可能,从可能到价值,从价值到普惠”为价值追求,鼓励青年团队行走在全球AI前沿,成立一周年之际,上海创智学院交出硬核科研成绩单,发布全球首个规模化全流程机理可解释框架、全球首个创造力智能交互测评系统、面向下一代大模型开源AI基础设施等7个人工智能新成果。
OpenAI前首席科学家Ilya主动关注与讨论学院的人工智能项目;Meta团队向学院科学家请教OctoThinker的核心算法。一名还在就读的学生收到被认为是OpenAI最主要竞争对手的Anthropic公司的工作邀请,多名学生收到DeepSeek、Qwen、豆包、Kimi等公司实习邀请,并参与核心技术开发。一年时间,学院孵化10家师生创业公司,创始人平均年龄仅25岁。
“应对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的新挑战、新要求,学院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构建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推进产学研融合发展。”丁晓东表示,“未来,学院将继续以敢为人先的魄力、求真务实的作风,培养更多具备家国情怀、厚实基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工智能领军人才。”
图片由董潇韩 摄
责任编辑:李若涵
转载请注明来源
  • 5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