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攻玉策|武汉市汉阳区政协: 协商凝智慧 “圆桌”聚“知音”
2025-10-27 09:26
字号
核心阅读
“以前觉得政协很远,现在委员就在身边。”居民李大爷道出了变化的核心。这背后是坚实的制度设计:全区245名政协委员全部下沉社区,50名党员委员担任社区“第一书记”,67名党外委员担任“主任助理”,构建起“区政协党组—专委会—街道政协联络委—挂点社区”四级服务体系,让政协之根深植基层。
当古老的“知音”典故与现代政协履职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在知音文化发源地——武汉市汉阳区,政协工作有了新的注脚:委员不再是遥远的称呼,而是身边为你解忧的“知音”。
这一切,源于汉阳区政协创新打造的“协商在一线 圆桌聚知音”品牌。其核心,便是一套将政协力量系统性注入基层的“五融入”工作机制(组织、平台、服务、队伍、保障融入),让协商民主的根系深扎于社区街巷,切实破解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难题。
“固定动作”变“内生习惯”
在西大街小学,委员们带着“知音大礼包”精准赴约,“学校点单﹢委员买单”;在七里中学,委员化身“领读者”,为青春点亮阅读明灯;在琴台城市书房,伴着古琴悠扬,委员与市民共沐书香……汉阳区政协每月以雷打不动的“固定动作”,推动委员下沉从“被动参与”变为“主动习惯”。
“以前觉得政协很远,现在委员就在身边。”江堤街道居民李大爷的感受,道出了变化的核心。这背后是坚实的制度设计:全区245名政协委员全部下沉社区,50名党员委员担任社区“第一书记”,67名党外委员担任“主任助理”,构建起“区政协党组—专委会—街道政协联络委—挂点社区”四级服务体系,让政协之根深植基层。
“问题清单”变“幸福账单”
协商的价值,最终要用解决实际问题的成效来检验。在房龄近50年的知音西苑社区,一座现代化的智能停车楼拔地而起,彻底根治了“停车难”的顽疾。“从筹划、建设到定价,全过程都有政协委员推动和协商,我们的建议真正落了地!”孙霞委员的话里满是成就感。
在武汉知名的美食街玫瑰街,油烟扰民、停车冲突曾是常态。政协街道联络委发动委员促成“玫瑰商户联盟”协商平台,一份商户自治公约让曾经的“问题街”焕发新生,形成了“党建引领、多方参与、共同缔造”的治理新范式。
协商形式也越来越“接地气”。“夏天一把蒲扇、冬天一壶热茶,就能和政协委员聊上心里话。”一位居民笑着说。如今在汉阳,24个“协商议事亭”、31个“广场夜话点”、140个融入政协元素的“阳小驿”户外驿站,成为随处可见的“微协商”阵地。法律、医卫等领域的委员组成的5支专业服务队穿行其中,将服务送到群众身边。
“政协之力”融“治理之基”
四载耕耘,硕果累累。汉阳区政协通过“五融入”机制,已累计开展协商500余场,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300余个,委员参与履职超过2万人次。
“四季惠民”行动实实在在:今年“春季送岗位”1200余个,“夏季送清凉”物资超10万元。在最大的保障性住房社区惠民苑,持续4年的“惠民市集”已成为汇聚36项服务的品牌活动,温暖着整个社区。
区政协主席陈革鸿表示,“我们的目标是扎实推进协商民主,实现决策在一线落实、矛盾在一线化解、委员在一线锻炼、成效在一线检验。”
汉阳区政协以“知音”为桥,以“圆桌”为媒,将政协的制度优势持续转化为服务基层治理的显著效能,为中国式现代化汉阳实践写下生动注脚。
“以前觉得政协很远,现在委员就在身边。”居民李大爷道出了变化的核心。这背后是坚实的制度设计:全区245名政协委员全部下沉社区,50名党员委员担任社区“第一书记”,67名党外委员担任“主任助理”,构建起“区政协党组—专委会—街道政协联络委—挂点社区”四级服务体系,让政协之根深植基层。
当古老的“知音”典故与现代政协履职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在知音文化发源地——武汉市汉阳区,政协工作有了新的注脚:委员不再是遥远的称呼,而是身边为你解忧的“知音”。
这一切,源于汉阳区政协创新打造的“协商在一线 圆桌聚知音”品牌。其核心,便是一套将政协力量系统性注入基层的“五融入”工作机制(组织、平台、服务、队伍、保障融入),让协商民主的根系深扎于社区街巷,切实破解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难题。
“固定动作”变“内生习惯”
在西大街小学,委员们带着“知音大礼包”精准赴约,“学校点单﹢委员买单”;在七里中学,委员化身“领读者”,为青春点亮阅读明灯;在琴台城市书房,伴着古琴悠扬,委员与市民共沐书香……汉阳区政协每月以雷打不动的“固定动作”,推动委员下沉从“被动参与”变为“主动习惯”。
“以前觉得政协很远,现在委员就在身边。”江堤街道居民李大爷的感受,道出了变化的核心。这背后是坚实的制度设计:全区245名政协委员全部下沉社区,50名党员委员担任社区“第一书记”,67名党外委员担任“主任助理”,构建起“区政协党组—专委会—街道政协联络委—挂点社区”四级服务体系,让政协之根深植基层。
“问题清单”变“幸福账单”
协商的价值,最终要用解决实际问题的成效来检验。在房龄近50年的知音西苑社区,一座现代化的智能停车楼拔地而起,彻底根治了“停车难”的顽疾。“从筹划、建设到定价,全过程都有政协委员推动和协商,我们的建议真正落了地!”孙霞委员的话里满是成就感。
在武汉知名的美食街玫瑰街,油烟扰民、停车冲突曾是常态。政协街道联络委发动委员促成“玫瑰商户联盟”协商平台,一份商户自治公约让曾经的“问题街”焕发新生,形成了“党建引领、多方参与、共同缔造”的治理新范式。
协商形式也越来越“接地气”。“夏天一把蒲扇、冬天一壶热茶,就能和政协委员聊上心里话。”一位居民笑着说。如今在汉阳,24个“协商议事亭”、31个“广场夜话点”、140个融入政协元素的“阳小驿”户外驿站,成为随处可见的“微协商”阵地。法律、医卫等领域的委员组成的5支专业服务队穿行其中,将服务送到群众身边。
“政协之力”融“治理之基”
四载耕耘,硕果累累。汉阳区政协通过“五融入”机制,已累计开展协商500余场,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300余个,委员参与履职超过2万人次。
“四季惠民”行动实实在在:今年“春季送岗位”1200余个,“夏季送清凉”物资超10万元。在最大的保障性住房社区惠民苑,持续4年的“惠民市集”已成为汇聚36项服务的品牌活动,温暖着整个社区。
区政协主席陈革鸿表示,“我们的目标是扎实推进协商民主,实现决策在一线落实、矛盾在一线化解、委员在一线锻炼、成效在一线检验。”
汉阳区政协以“知音”为桥,以“圆桌”为媒,将政协的制度优势持续转化为服务基层治理的显著效能,为中国式现代化汉阳实践写下生动注脚。
责任编辑:张杏梅
转载请注明来源- 点赞
- 评论
- 收藏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