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提案故事|减碳“金点子”落地,更多减碳行为能“变现”了
来源:政协联线 | 2025-10-27 09:26
字号
提案人:朱云 市政协常委、上海国有资本投资有限公司总审计师
提案名:关于探索搭建一体化碳普惠平台,助力上海碳普惠体系发展的提案
让低碳行为“看得见,有回报”
什么是“碳普惠”?简而言之,是指将企业与公众的减排行为进行量化、记录,并通过交易变现、政策支持、物质奖励等方式实现其物质价值的一种自愿减排方式。2021年10月,中国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提出,中国实行碳普惠制试点。
“推行‘碳普惠’,关键是让各种低碳行为‘看得见、算得清、有回报’,发动全社会共同参与。”长期关注节能减排的朱云,对这项工作的痛点难点洞若观火。拥有政协委员、民主党派成员“双重身份”的她,有了一个念头:围绕健全碳普惠机制,发现症结,谋求对策。
建言推进一体化碳普惠平台建设
朱云是九三学社社员。2023年,聚焦碳普惠机制的建设和运行,她携手九三学社市委的伙伴们开展课题调研。
他们走访了绿城金科(上海)数字科技公司,探讨“青碳行”APP的建设、运维和推广。他们走访了全国首家环境能源交易平台——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探讨“碳普惠和碳排放的有机结合”“个人碳账户的开通”。他们调研了海南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了解海南碳普惠工作开展情况、碳积分发放和交易情况。他们还参与了福建三明市林业碳票线上沙龙,探讨了“碳票+碳中和”“碳票+生态司法”“碳票+金融”的场景应用……
“随着调研的深入,我们发现,要解决的问题还真多。”朱云说,碳普惠是一项系统工程,囊括数据采集、审核评估、统计分析、分类碳足迹等一系列工作。政协委员若要提交建言,最好是聚焦某个主题,瞄准痛点,有的放矢提出对策,这样更容易得到重视和采纳。
经过多次线上线下讨论,他们决定,就“推进一体化碳普惠平台建设”建言,以构建个体碳账户为核心,构建“政府主导、全民参与、市场运作、多平台互通”的碳普惠体系。
2024年1月,在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上,朱云和市政协委员赵允共同提交提案,建议由市生态环境局牵头联合相关部门,以“随申办”为端口,整合上海现有碳普惠平台,建立具备减排量核算、备案、签发、登记、管理、交易、价值兑现等功能的碳普惠系统平台。
市民绿色出行换来“真金白银”
在提案沟通办理过程中,朱云收到了市生态环境局的好消息:相关部门正加快推进碳普惠平台的系统开发,争取碳普惠平台尽快上线。
今年6月25日,上海碳普惠正式上线,市民在“随申办”上,可以开通建立与个人身份信息绑定的碳账户。市民在绿色出行时,平台会自动记录减排量,并增加碳积分。市民进入“碳积分商城”,可以兑换现金券、商品兑换券、商品满减券等。据了解,借助上海碳普惠平台,市民的减排量与上海区域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实现了对接和交易。
自此,市民乘公交、坐地铁也可换来“真金白银”。有市民用户测算,每天在浦东和静安之间搭乘地铁往返,每月能兑换一张10元数字人民币,还能兑换其他消费券。
“我一听到这个消息,就开通了个人碳账户。”在市政协优秀提案分享会上,朱云拿起手机秀了一番操作,脸上难掩兴奋之情。
“朱委员的扎实调研和精准建言,对我们的工作既是鞭策又是动力。”当天在分享会上,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潘波介绍,上海碳普惠日活用户已突破20万人。接下来,他们将继续完善碳普惠平台,优化多元激励机制,提升用户的获得感,希望委员持续关注推动这项工作。
提案名:关于探索搭建一体化碳普惠平台,助力上海碳普惠体系发展的提案

朱云在市政协优秀提案分享会上发言(刘子烨 摄)
“少浪费1千克大米,减碳4千克;少用一度电,减碳0.58千克;骑行一公里单车,减碳180克……”在上个月举办的市政协优秀提案分享会上,市政协常委朱云用一连串数据,道出提交提案的初衷:推动建立碳普惠一体化平台,让更多减碳行为可量化、可交易,提高公众参与环保的积极性。随着时间推移,她的许多“金点子”已经落地落实。让低碳行为“看得见,有回报”
什么是“碳普惠”?简而言之,是指将企业与公众的减排行为进行量化、记录,并通过交易变现、政策支持、物质奖励等方式实现其物质价值的一种自愿减排方式。2021年10月,中国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提出,中国实行碳普惠制试点。
“推行‘碳普惠’,关键是让各种低碳行为‘看得见、算得清、有回报’,发动全社会共同参与。”长期关注节能减排的朱云,对这项工作的痛点难点洞若观火。拥有政协委员、民主党派成员“双重身份”的她,有了一个念头:围绕健全碳普惠机制,发现症结,谋求对策。
建言推进一体化碳普惠平台建设
朱云是九三学社社员。2023年,聚焦碳普惠机制的建设和运行,她携手九三学社市委的伙伴们开展课题调研。
他们走访了绿城金科(上海)数字科技公司,探讨“青碳行”APP的建设、运维和推广。他们走访了全国首家环境能源交易平台——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探讨“碳普惠和碳排放的有机结合”“个人碳账户的开通”。他们调研了海南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了解海南碳普惠工作开展情况、碳积分发放和交易情况。他们还参与了福建三明市林业碳票线上沙龙,探讨了“碳票+碳中和”“碳票+生态司法”“碳票+金融”的场景应用……
“随着调研的深入,我们发现,要解决的问题还真多。”朱云说,碳普惠是一项系统工程,囊括数据采集、审核评估、统计分析、分类碳足迹等一系列工作。政协委员若要提交建言,最好是聚焦某个主题,瞄准痛点,有的放矢提出对策,这样更容易得到重视和采纳。
经过多次线上线下讨论,他们决定,就“推进一体化碳普惠平台建设”建言,以构建个体碳账户为核心,构建“政府主导、全民参与、市场运作、多平台互通”的碳普惠体系。
2024年1月,在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上,朱云和市政协委员赵允共同提交提案,建议由市生态环境局牵头联合相关部门,以“随申办”为端口,整合上海现有碳普惠平台,建立具备减排量核算、备案、签发、登记、管理、交易、价值兑现等功能的碳普惠系统平台。
市民绿色出行换来“真金白银”
在提案沟通办理过程中,朱云收到了市生态环境局的好消息:相关部门正加快推进碳普惠平台的系统开发,争取碳普惠平台尽快上线。
今年6月25日,上海碳普惠正式上线,市民在“随申办”上,可以开通建立与个人身份信息绑定的碳账户。市民在绿色出行时,平台会自动记录减排量,并增加碳积分。市民进入“碳积分商城”,可以兑换现金券、商品兑换券、商品满减券等。据了解,借助上海碳普惠平台,市民的减排量与上海区域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实现了对接和交易。
自此,市民乘公交、坐地铁也可换来“真金白银”。有市民用户测算,每天在浦东和静安之间搭乘地铁往返,每月能兑换一张10元数字人民币,还能兑换其他消费券。
“我一听到这个消息,就开通了个人碳账户。”在市政协优秀提案分享会上,朱云拿起手机秀了一番操作,脸上难掩兴奋之情。
“朱委员的扎实调研和精准建言,对我们的工作既是鞭策又是动力。”当天在分享会上,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潘波介绍,上海碳普惠日活用户已突破20万人。接下来,他们将继续完善碳普惠平台,优化多元激励机制,提升用户的获得感,希望委员持续关注推动这项工作。
责任编辑:李若涵
转载请注明来源- 点赞
- 评论
- 收藏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