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钩沉|新政协筹备会的会前、会中、会后
2025-10-20 10:09
字号


1949年2月26日,董必武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召开的欢迎各方民主人士大会上致辞。全场主席台红色底幕上的“北平欢迎各方民主人士大会”12个大字为齐燕铭书写。

1949年6月15日,毛泽东参加新政协筹备会。


1949年6月20日《人民日报》第一版和第五版
新政协筹备会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座意义深远的里程碑,它宛如一条纽带,紧密连接着旧时代的结束与新时代的开端,其会前的精心筹备,为新中国诞生开启了序章。会中群贤毕至,共绘新中国蓝图;多项议程,奠定基石;临时动议,得到积极响应和拥护。会后,媒体报道,广泛传播,扩大影响,为新中国的成立,凝聚了全国人民的力量。
76年后的今天,我们站在当下的时光节点,回首往昔的高光时刻,心中依然涌起无尽的感动与力量。
布置新政协筹备会会场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是日晚,周恩来在西柏坡指示中央统战部秘书长齐燕铭和申伯纯、金城、周子健等几名同志:即刻行动,连夜出发到北平,为中央机关进京打前站。
2月3日到达北平的齐燕铭等人,与一同到达北平的民主人士张奚若、钱伟长、费孝通、雷洁琼、焦菊隐、周建人、胡愈之、田汉、吴晗、楚图南等,登上前门箭楼,参加盛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入城式。
也就在这时,北平首任市长、军管会主任叶剑英,把周恩来刚刚发来的紧急电报交给齐燕铭,指示他们先把中南海和北京饭店接收下来。这两个地方,一个将成为新政协筹备会议和正式会议的会址,一个将成为会议代表的下榻之地。
齐燕铭立即与军管会及北平纠察总队接洽,当天下午3点,齐燕铭和申伯纯就带领两名干部进入中南海办理交接手续。随后,他们开始对中南海内居住的闲散人员进行登记并移交北平军管会进行安置。接下来,他们对中南海的物资进行清点,清查了中南海所有房产的位置、面积、家具设备等,登记造册、绘制图表,勘察所有房屋的破损情况,制订修复计划,联系修缮单位。在北平市有关部门和单位组织的协助下,对中南海内的杂草和湖内淤泥进行了清理,整洁干净、环境优美的中南海开始迎接一个新的重大任务。
2月2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平津前线司令部、北平市军管会、中共北平市委、北平市人民政府在中南海怀仁堂联合举行欢迎大会,热烈欢迎从东北、天津、李家庄等地来到北平及留在北平的民主人士。
历史照片留下了当时的场景,怀仁堂主席台上,红色底幕上有“北平欢迎各方民主人士大会”12个大字。这12个大字是喜爱艺术,对金石篆刻、书法、京戏都有研究和功底的齐燕铭的杰作。在欢迎大会上,民主人士纷纷表示愿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筹建新中国。
这次欢迎会是中国共产党接管中南海后首次使用怀仁堂,这是中共中央派林伯渠亲往东北迎接民主人士到达北平后的第一次大联欢,是全国民主力量空前的大团结。
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首次举行欢迎民主人士大会之后,中南海的“工作用途”就开始多了起来。4月1日,以张治中将军为首的南京政府和平谈判代表团,由南京飞抵北平。双方的正式和谈是在中南海勤政殿举行的。
在北平香山收到的一个接一个的胜利捷报声中,新政协筹备工作有序地推进着。在确定参会单位、党派和代表的同时,中南海的大门——新华门,开始进行新的装点。而新政协筹备会的会场确定在勤政殿后,也开始了前所未有的布置。
新政协筹备会由中央统战部来筹备。筹备处分工明确,擅书会写大字的齐燕铭担任新政协筹备处副秘书长,是统战部部长、新政协筹备处秘书长李维汉的助手,忙得连睡觉时间都没有,所以他在绘制了勤政殿和怀仁堂会场布置的简图后,具体的工作就交给了钟灵。
钟灵,在延安就是“四大忙人”之一,延安城墙上的标语几乎都出自他之手。他是热血青年,瞒着家人奔向延安。他从延安鲁艺美术系毕业后,在陕甘宁边区做文化教育工作,并在延安各报刊发表木刻、漫画作品多幅,还设计了“宝塔山”邮票。
钟灵在北平,充分利用当时现有的文化资源。如北平国立艺专的师生,这些师生曾主创了北平和平解放入城式正阳门箭楼检阅台的布置、庆祝北平和平解放大会主会场天安门城楼的布置。经请示,钟灵将北平艺专的董希文、周令钊等师生借调到中南海协助工作。张仃从北平美术专科学校国画系毕业后,赴延安任教于鲁迅艺术学院,后任陕甘宁边区美术家协会主席,东北解放后又到东北创办《东北画报》并任总编。他当时正负责大型画册《三年解放战争》的编撰工作,先抽调到中南海,全力保障新政协会议的召开,长期从事美术创作、多年擅写大标语字,见多识广、参加过并多次参与会场布置的一批文化精英,汇聚在中南海,开始对中南海暨新政协筹备会主要场所进行全新的布置。
新华门是中南海的正门,这座庄严的大门,经新政协筹备会工作人员的精心布置,已焕然一新,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气息。全新的布置,力求展现出协商创建新中国的喜悦与庄重。新华门二楼的八根廊柱间第一次挂上了7盏大红灯笼,把喜庆推向极致。一楼挑檐正中悬挂上了红底白字的巨幅会标: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成立会。
中南海勤政殿,作为新政协筹备会的会场,是布置的重点。勤政殿大门上方,悬挂“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成立会”的会标。勤政殿内的灯光源外置纱罩,营造出温馨而严肃的氛围。主席台上装饰着6面解放军的军旗,60面红旗分别排列在12个方柱上。主席台呈弧形,饰以紫色幕布。幕布前和发言席前有花卉点缀,给人以清新与活力的感觉。主席台口上方有大字会标: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每个座位上都有编号,其座位图表已印好,随会议议程发放到每位参会代表的手中。
新华门大门、勤政殿门口和勤政殿会场内总共3幅会标,都一改过去传统从右至左的书写习惯,改为从左至右的书写方式,这体现了新政协的“新”。当然,创新与传统又有结合,即会标上的大字,还是沿袭了人们以往的阅读习惯,用的是繁体字。
邓初民提出临时动议
6月15日,参加新政协筹备会的代表们步入中南海勤政殿。他们从内地到边疆,从本国到海外,从青年到老者,有工人、农民、军人、妇女与学术、产业各界人士,代表着中国各个革命的阶层。解放军代表一律着草绿色军服,其余代表分着西装、制服或长袍马褂,农民代表石振明、朱富胜穿着白色土布裤褂,他们来自田间,依然是农民本色。
这一天,一向俭朴的毛泽东,可谓是身着盛装。他从新华门大门口下了车,大步走向会场,满面红光,笑声朗朗。新影厂的摄影师抓拍到了这极为珍贵的场景,这也是我们回首往事,所能看到的有关毛主席的影像资料中最难得一见的。晚7时40分,毛泽东、朱德、李济深、沈钧儒等先后进入会场。身着深灰色制服的毛泽东一出现在会场,即迎来一片热烈欢迎的掌声。毛泽东含笑答礼,坐在主席台右前排第一位,即“一〇一”号。周恩来同志坐在他的右边。主席台最前排是人民解放军代表,朱德总司令为首席号是“一〇二”。
周恩来同志宣布“新的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开幕”,代表们报以热烈的掌声。新影纪录片厂的摄影师,把这庄严的仪式一一摄入镜头。代表中国历史新一页的大会正式揭幕了。在会议一开始的主席台背景上有6面八一军旗。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军旗是新政协筹备会这一天对外正式公布的。
在八一军旗公布之前,即在4月26日,在确定军旗方案呈报件上,毛泽东在双清别墅有这样的批示:请周交罗迈征求各民主党派领袖人物的意见。因军队是国家的主要部分,似有征求他们意见之必要。所以在6月15日中央军委对外公布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及军徽样式时,军旗也亮相在新政协筹备会会场的主席台上。
因为新政协筹备会的会议内容有关于国旗国歌国徽征集的议题,所以,在新政协会议开幕式之后,即会议开始后,中南海勤政殿新政协筹备会主席台背景,没有了军旗的展现。
会中休息10分钟,毛泽东离开座位,和代表们握手问好。毛泽东走到哪里,哪里就成了会场的中心。见到黄炎培先生,毛泽东握着他的手说:“连续开会,要注意身体,休息好呀!”看见周新民先生,毛泽东连声说:“久闻,久闻。”看见身着长袍马褂的符定一老先生,毛泽东关心地问道:“眼睛好了没有?”……
为了迅速完成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及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各项必要准备工作,筹备会决定在常务委员会领导之下设立6个小组,分别完成下列各项任务,即:一、拟定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的单位及各单位的代表名额;二、起草新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条例;三、起草共同纲领;四、拟定中央政府方案;五、起草宣言;六、拟定国旗、国歌、国徽方案等。
新政协筹备会顺利高效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6月19日下午6时20分,筹备会主席周恩来准备宣布大会要休会的时候,会场代表席上的民主教授代表邓初民站起来说:“我这里有个临时动议:新政协筹备会的召开,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情,所以能召开这个大会,首先应归功于中国共产党领袖毛主席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朱德总司令,因此我们提议,应向毛主席和朱总司令通电致敬,请大会主席把这列入议程中去表决。”邓初民的提议,再次引爆会场的热烈掌声。代表们用掌声表示一致拥护这个动议。
周恩来含笑回问道:这个提议,能否留在将来正式会议时再谈呢?但邓初民再次站起身说:筹备会也是会议,也是一次重要而伟大的会议,我再次提议,请大会主席提交表决!会场内再次响起掌声,代表一致地喊出:同意!同意!
在这种情形中,毛泽东从座位上站起来,向代表致意并婉谢。随后,毛泽东说:“代表们!我提议:我们在筹备会期中,正逢着七七纪念日,请各党派共同发表纪念文件,庆祝抗日战争胜利!解放战争胜利!”毛泽东的话音刚落,与会代表全部起立,以雷鸣般的掌声,赞同毛泽东的这个提议。
热烈的掌声后,大会主席周恩来说:“全体代表同意毛泽东同志的提议,也同意邓初民先生的意见,那我们是否就交常委会决定以筹委会名义发出电文呢?”
邓初民、许德珩又先后站起来发言:“大会已经进行了5天,但我们对国内国外还没有什么表示,我们提议向毛主席和朱总司令致敬,不仅在会场上表现了我们大家的精诚团结,同时在国际上也表现了我们的大团结。”76岁的沈钧儒先生也兴奋地站起来说:“各位代表都知道,由于中国共产党领袖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的领导,我们才能在这里开会,所以我提议在散会前,我们全体代表起立向毛主席、朱总司令致敬。”全体代表认为这个提议是立即可以做到的,即刻以热烈的掌声表示赞成。农民代表杨耕田站起来激动地补充道:“今天毛主席、朱总司令都在这里。如果没有毛主席、朱总司令的领导,我们不能有今天,我们应该向领袖致敬!”这时沈钧儒先生领头从座位上站起来,喊着:“全体起立,向毛主席、朱总司令致敬!”代表们整齐地站起来,会场随即响起了更热烈的掌声,并且愈来愈响愈紧,竟达3分钟之久。
坐在一〇一代表席上的毛泽东和一〇二代表席上的朱德,在如此热烈的掌声中,赶忙站起来谦虚地转回身,向全体代表连连答礼致谢。
会议消息广泛传播
76年后的今天,回首1949年新政协筹备会的高光时刻,仍让我们心潮澎湃,激动不已。各党派、各代表在北平共襄国是,开创了一个伟大的新中国。历史,历久弥新,但在我们翻阅当年的历史档案,再次探寻那段不同寻常的红色历史时,也发现了一些需要解开的要事之谜。
《黄炎培日记》记载:1949年6月11日在北平香山双清别墅召开新政协筹备会第一次预备会。但这个会议,并没有公开报道。6月15日,新政协筹备会第二次预备会和新政协筹备会在北平中南海勤政殿召开。在当天和第二天,也没有任何媒体对这次会议进行报道。
从我们查阅的档案和采访当年参加新政协报道工作的文字记者及摄影记者的口述中得知,这是新政协筹备会秘书处的统一部署和安排。即要求会务组的工作人员、媒体记者们要详细地记述会议每一天的情况,摄影记者尽可能地拍摄会议进程中的全貌和某一精彩瞬间。当时的摄影组长是吴群。从新政协筹备会开始,他就把摄影记者按英文字母A、B、C、D、E、F进行编号,除固定的拍摄区域,也要尽可能进行抓拍。应该说,对于新政协筹备会这样一次重要的会议,不仅留有一套完整的档案,也留下了会务工作人员和媒体记者们的许多珍贵的文字报道和摄影记录。
因为这次会议意义重大,所以新政协筹备会秘书处要求,在会议前、会议开始和进行中,先不进行报道,待整个会议圆满顺利完成后,再进行集中报道。也正基于此,新政协筹备会结束的第二天,即6月20日,《人民日报》率先用了4个版面进行集中而全面的新政协筹备会的报道。
《人民日报》以大量篇幅详细报道了会议的各项议程、重要讲话和决议。现已泛黄的报纸,成为珍贵的档案之一。其头版头条是:《准备召开新政协会议 成立民主联合政府,新政协筹备会在平成立。首届全会通过筹备会组织条例和参加新政协的各参加单位及其代表名额,并选出筹备会常委会》。在头版刊登毛主席、朱总司令、李济深、沈钧儒、郭沫若、陈叔通、陈嘉庚7人在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上的讲话,还刊登了《通过两项临时动议》《常务委员会及其正副主任正副秘书长名单》《常委会首次会》。
在第二版刊登了《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组织条例》《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的各单位代表名单》。
在第五版刊登了《毛主席在新政协筹备会上》的新闻特写和对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代表何香凝先生、中国民主同盟代表章伯钧先生、民主建国会代表黄炎培先生、无党派民主人士代表吴耀宗先生、中国农工民主党代表彭泽民先生访问记。在第六版刊登中国人民救国会代表沈志远先生,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代表谭平山先生,中国人民解放军代表叶剑英将军,中华全国总工会代表朱学范先生,工人代表丘金,农民代表刘玉厚、朱富胜,产业界民主人士代表陈叔通、李烛尘,文化界民主人士代表沈雁冰、侯外庐,民主教授代表张奚若,中华全国民主青年联合会总会代表廖承志,中华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代表邓裕志先生,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代表谢邦定先生,少数民族代表朱德海先生,上海人民团体代表周建人先生,国内少数民族代表天宝先生,海外华侨民主人士代表陈嘉庚先生的访问记。
在第六版还有谢雪红先生谈新政协与台湾问题。
6月20日的《人民日报》还在第五版开设人民画刊专栏,用了半个版面刊登新政协会议照片,生动地展现了会前、会中现场的热烈气氛和代表们的风采,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加直观地了解到新政协筹备会的重要内容。
6月21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刊登《新政协筹备会各小组名单》《关于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的单位及代表名额的规定》,在第二版刊登《新政协筹备会成立,各界人民一片欢声》的快讯,并刊登了《人民日报》记者柏生的新闻特写《全体起立,向人民的领袖致敬!——新政协筹备会休会前二十分钟特写》。同一天,《华商报》刊发《祝新政协筹备会成立》评论。
6月28日,《华商报》刊登《华南人民怎样迎接新政协》一文。文章号召:华南人民应该加倍努力,用工作,用战斗,用胜利来迎接庄严而伟大的新政协!29日《华商报》刊登《新政协与海外华侨的任务》。在这篇文章中,对海外华侨提出了更加具体的任务。文章最后写道:新中国的命运不但掌握在祖国同胞自己的手里,也掌握在海外侨胞自己的手里,让我们国内外同胞一致努力,积极克服困难,把一个在政治上民主,经济上繁荣,国际上独立,文化上发展的新中国,迅速地建立起来!
新政协筹备会的成功召开,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新政协筹备会前的周密筹备,汇聚了各方力量,会场布置也以全新面貌展现出与众不同的气象;会中的民主协商,凝聚了智慧共识,其临时动议,更是对先烈的尊崇和对人民领袖的致敬;会后的全力宣传、向人民进行全方面报告和报道,都充分展现了迎接人民政协成立和新中国诞生的坚定信心和成功的把握。新政协筹备会在北平成立这件大事,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各界人士携手共进的深厚情谊,展示了民主协商、团结奋斗的伟大精神。
(本文作者朱彦系西北政法大学教授、陕西省人民政协理论与实践研发专家,闫树军系北京古都学会影像专委会副主任)
责任编辑:张杏梅

- 点赞
- 评论
- 收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