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钩沉丨杨振宁在西南联大的考试
2025-10-22 09:04
字号


杨振宁在西南联大时的学生履历卡
杨振宁先生日前去世,他在回顾自己一生时说:“我在西南联大前后7年,对于我对物理学的认识、了解,有决定性的影响。”本文根据西南联大的有关史料,对这7年杨振宁经历的考试作了简单的梳理。入学及毕业考试
1938年8月10日,西南联大举办本年度招生考试,杨振宁参加考试,准考证上写的是第一考场第8号。根据西南联大1938年度一年级学生名录,杨振宁入读的是联大化学系。为什么报化学系?杨振宁回忆是因为自己没有读过高中物理,但入学后,才发现对物理更感兴趣,于是便转入了物理系。这是当年西南联大的办学与教育方式:可以根据兴趣转专业。
1941学年度,杨振宁于西南联大理学院物理学系毕业。当年共毕业11名学生,杨振宁姓名前标了A。从1939年开始,西南联大对毕业生姓名前面标注字母以表明“来源”,原属北大的姓名前冠P,原属清华的标T,原属南开的标N,在西南联大报考的标A。显然,杨振宁获得了优秀毕业生称号。
随后,杨振宁进入清华研究生院学习,1944年7月毕业。毕业论文题目是《超晶格统计理论的研究》。4月18日,物理系教师赵忠尧向清华教务长潘光旦提交申请,对杨振宁、张守廉二人进行第一次科目考试。“物理系研究生张守廉、杨振宁二君业已通过德文考试,成绩及格。兹定于5月12日(星期五)下午二至五时在西仓坡四号举行第一次考试,考试委员拟聘请严慕光先生……郑华炽先生、杨武之先生、叶企孙先生、吴正之先生、王竹溪先生及忠尧担任”“杨振宁君为量子力学、统计力学及电力学”“转办理处预备地点并届时略备茶点”。
这次考试推迟到19日举行。杨振宁考了89分,张守廉考了85分,两人顺利进入论文答辩环节。赵忠尧再次向潘光旦申请:“兹定于7月14日下午1时半到3时在西仓坡四号举行杨振宁君之论文考试,考试拟聘请吴正之、叶企孙、王竹溪、马仕俊……钱临照、黄子卿诸先生及忠尧担任。”“杨振宁君之论文题目为:(一)《晶格常数和相互作用对有序度的依赖关系》;(二)《超晶格统计理论中准化学方法的推广》”,请“转告办事处准备,并届时略备茶点”。
由此,杨振宁顺利完成了西南联大的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学业。
10月18日,103岁的杨振宁先生逝世,清华大学在讣告中如此评价:“杨振宁先生是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为现代物理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他在粒子物理、场论、统计物理和凝聚态物理等物理学多个领域取得的诸多成就,对这些领域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通过杨振宁如上的考试科目和毕业论文,西南联大给他在物理学上的决定性影响得到清晰呈现。
参加留美公费生考试
研究生还没有毕业,杨振宁即参加了清华大学主持举办的第六届留美公费生考试。
1941年4月10日,清华大学第十三次评议会通过了关于第六届留美公费生考试的决议。一共24门学科,每科一名。物理是其中之一,明确注明:“物理(注重高电压实验)”。由于抗战形势紧张,12月26日,清华大学第四十四次校务会议通过决议:“本校第六届留美公费生考试因国际战事影响延期举办”;又因接到时任国民政府驻美大使胡适先生来电,建议“为在国际战事期间本校留美学生管理之便利”“在美组织临时管理委员会”,本次会议决议“聘请胡适之、顾临、赵元任、孟治、侯德榜五先生在美组织本校留美公费生临时管理委员会,并请胡大使为主席委员”。
1942年9月5日,清华大学组织成立留美公费考试委员会,呈请教育部核准,校长梅贻琦担任主席,潘光旦、吴有训、施嘉炀、李书华、任鸿隽、王守竞、汤惠荪和一名部派代表担任委员,共9人。
1943年夏,清华大学考选第六届留美公费生规程推出,1943年8月16日到18日报名,8月26日起在昆明、重庆、桂林和成都同时进行考试。附则规定:“本届公费生留学年限定为二年,但必要时得请延长一年”“本届公费生取录后,于必要时须依照考试委员会之规定,留国半年至一年作调查或实习工作,以求明了国家之需要。其工作成绩经指导员审查认定后,资送出国。”规定考试科目,普通科目:“1.党义;2.国文;3.英文”。物理学科目:“(注重高电压实验):1.微积分及微分方程;2.理论力学;3.电磁学;4.光学;5.近代物理”。对各科考试要求:党义必须及格,其他科目总成绩为100%,普通科目占25%,国文10%,英文15%;专业科目占70%,研究及服务成绩占5%,毕业论文可算研究成绩。
普通科目与物理各科命题老师为:党义为周炳琳,国文为朱自清与杨振声,英文为陈福田与莫泮芹,微积分及微分方程为赵访熊,理论力学为周培源,电磁学为饶毓泰,光学为严济慈,近代物理为赵忠尧。
本届留美公费生正式考试时,杨振宁研究生还没有毕业,但他还是报名参加了考试。总分68.71分,第一名,由此他被录取为该届留美物理科目公费生。
兴趣成就的物理学家
在等待赴美留学的日子里,按照要求得做调查或实习工作,杨振宁在联大附中教了一年《范氏大代数》,同时受马仕俊教授场论课的启发,教课之余开始研究场论。这为他后来取得的最伟大成就“杨-米尔斯规范场论”开启了源头。
1945年5月3日,清华大学第二十七次评议会通过第六届留美公费生出国川资及待遇办法,自四川至印度飞机费15000国币,治装费300美元,在印度候船及船费875美元,每月生活费150美元,到达后赴校旅费150美元。
杨振宁开始赴美留学,此时他已经确定学校和研究重点,拟入学校:普林斯顿大学,根据学校指定的指导老师赵忠尧和王竹溪老师的意见,研究方向确定为原子核物理,根据学校当初要求同时注重高电压实验。
1983年1月底,王竹溪教授在北京逝世,正在香港讲学的杨振宁得知后,立即给王先生家属发去唁电,随后又飞往北京吊唁。他在唁电中说:“竹溪师生平勤实诚正,是朋友和学生都十分敬佩的。他造就了许多科技人才。我对统计物理的兴趣即是受了竹溪师的影响。”
初去美国的杨振宁还是按照学校当初的要求,注重实验,可杨振宁很快发现自己的动手能力太差了,他后来回忆说:“那时候我们的实验室有个笑话,说‘凡是有爆炸的地方一定有杨振宁’。”从那时起,杨振宁开始把精力完全转向理论物理方面来。
根据兴趣,杨振宁从化学转到了物理;根据能力,杨振宁又来了一次华丽转身。这为教育学立足“兴趣”培养学生成长提供了经典范例。
(作者系安徽省文史馆馆员)
责任编辑:李若涵

- 点赞
- 评论
- 收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