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钩沉|奔赴天山南北,支援建设边疆
2025-10-21 09:42
字号


1951年9月,益华钢铁厂员工在进疆途中留影。资料照片
今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也是上海对口支援新疆喀什15周年。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响应党中央“支援边疆、建设边疆”的重大决策号召,就有一大批上海人志愿告别都市繁华、奔赴天山南北,在荒原戈壁上打下现代工业的基础、描绘人民城市的雏形。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10万上海支边青年扎根边疆,到新时代1000多位援疆干部接力西行,几代上海人以使命责任为担当、以智慧汗水为奉献,在“最长交通线”西端书写时代建设者风采。誓要在天山脚下炼出自己的钢铁——
1949年9月,新疆和平解放。为了让这片沉睡的大地焕发生机,也为了解决官兵与群众的生存困境,王震带领部队发扬南泥湾精神,掀起大生产运动。不过,在垦荒筑坝、修路架桥的万丈豪情中,一个严峻的现实横亘在前——缺钢。那时,新疆能自产的工业品仅十余种,连一根钢钉都造不出来,大生产的农具甚至要靠从苏联进口。
建立自己的钢铁工业势在必行。资金尚可靠指战员节衣缩食、咬牙凑齐,但设备和人才从何而来呢?王震当机立断,把目光投向了“中国近代工业摇篮”上海。
1951年6月29日,在中央重工业部的协调下,华东军政委员会与新疆军区签订协议,以100万元的低价将闲置的益华钢铁厂重达2100吨的炼钢、轧钢设备全部转让给新疆,后又从上海新慎昌机械厂等多家工厂购得其他配套设备。
与设备一起西行的,还有一批冶金专家和钢铁工人。事实上,早在1950年,王震谋划建厂时就听闻冶金专家余铭钰之名,并亲赴上海相邀。翌年初,余铭钰踏上新疆大地。王震开门见山地谈远景、讲规划,誓要在天山脚下炼出自己的钢铁。余铭钰深受感染,当即应允担任总工程师,继而举家西迁,投身新中国在新疆的第一座现代化钢铁厂建设。
1951年10月,来自上海益华钢铁厂的近300名工人和家属告别家乡,踏上西去列车。抵疆后,他们立即投入热火朝天的建设工程中。一开始,工地条件艰苦、设备简陋,但他们积极克服困难——不能使用电焊,就用手工铆接炉壳;烈日下,赤膊上阵,挥动大锤,一锤一锤敲出高炉。
在这支队伍中,28岁的电焊工顾金祥格外令人感佩怀念。生于上海的他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主动报名支援建设边疆。到新疆后,无论是挖地基、浇灌混凝土,还是安装设备,他都冲在最前。1952年夏,头屯河突发山洪。顾金祥为抢救被冲走的木料,第一个跳入激流。湍急的水浪裹挟着木料向前翻滚,他奋力托举,却不幸被洪流吞没,年仅28岁。顾金祥用生命守护了国家财产,也把青春的热血与理想永远烙印在八一钢铁厂。
带着共和国的工业雄心,荒原上的火种已然点燃。那团从黄浦江畔传来的火,很快就在天山脚下熊熊燃起。1952年4月的一个清晨,余铭钰和工人一遍遍检查风口、测温,准备开炉。上午10时许,随着一声令下,钢钎叮当作响,火星四溅,顷刻间滚烫的铁水喷薄而出,流淌在沙槽中。掌声、欢呼声、口号声此起彼伏,泪水与汗水在火光中交织。
八一钢铁厂第一次开炉共得到87公斤铁水。这不仅是新疆地区工业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也是“上海制造”在天山脚下的延续与升华。此后,上海炼成机器厂、同德盛布厂、上海富华织造厂接连踏上西行之路,在新疆广袤土地上落地生根,为边疆播撒下工业振兴的种子。
到新疆农一师建立桑蚕基地——
1963年仲夏,上海陕西南路文化广场人潮涌动。6月24日这天,近万名青年聚集在这里,听王震讲述新疆建设宏图。他亲切又坚定地回答了青年关于新疆条件与个人前途的疑虑,劝勉大家发扬“好儿女志在四方”的精神,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上世纪60年代初,新疆处于开发与守边的双重考验之中。彼时,中苏关系恶化,边境局势趋紧。为稳定边防、恢复生产,兵团接到执行“代耕、代牧、代管”任务的命令,以确保边境不空、不乱。随后,兵团沿中苏边境建立国营农场带,抽调老战士与青年骨干组成垦荒队伍,一边生产、一边守卫共和国西陲。
同时,南疆塔里木河流域的大规模开发也紧锣密鼓进行。自1958年起,以农一师为主力,北疆各师抽调队伍支援,屯垦战士们沿着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的北缘挥锹筑渠、安营垦荒。为解决农业技术人员奇缺、管理干部断层等问题,王震倡议成立塔里木农垦大学,寄望其成为新疆农业现代化的摇篮。
1962年,王震再赴塔里木考察,深感人力与人才的双重短缺。于是,他联系上海市委领导,商谈动员申城青年赴疆支援的构想。同年11月,王震正式提出从上海抽调青年到新疆农一师建立桑蚕基地的建议,很快获得中央批准。
1963年夏天,上海团市委牵头,教育、劳动、妇联等部门配合,机关、企业、学校、街道层层发动,全市大街小巷张贴着醒目的口号——“到新疆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红柳姑娘”应奋、“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女青年楼正花……一个个名字,一段段事迹,汇聚成那个年代上海青年理想与信念的群像。
“马背医生”在牧场治病救人——
那些乘上西去列车的年轻人中,有人挥舞铁锹筑起水渠,有人拿起粉笔站上讲台,有人背起药箱走进牧场与山谷。入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的李梦桃,便是他们中的一员。
1964年,年仅16岁的李梦桃响应号召从上海奔赴大西北。在荒漠戈壁中,他和其他城市青年一起,住地窝子、挖渠引水、开荒造田,很快将自己磨砺成为合格的兵团战士。随后,因劳动表现出色,李梦桃得以进入卫生队学医。
1970年,李梦桃被派往位于中蒙边境的北塔山牧场牧业二队乌拉斯台。北塔山牧场的海拔最高点达3287米,还有长达120余公里的边境线,156个放牧点散落于群山之中。不同于想象中的“风吹草低见牛羊”野趣,当地民谣“出门就是山,遍地没庄稼,风吹石头跑,张嘴沙打牙”可谓真实写照。
为了治好更多病人,李梦桃自学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等多科知识。每月36.1元的工资,他几乎全部寄回上海,请父母购买《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等医学教材,再辗转邮寄到北疆牧场。他还坚持自修函授课程,后来又被选送到上级医院、内地医院进修。
30多年里,李梦桃救治过无数生命:从土法接生难产的产妇,到突发尿潴留来不及送医的女工;从患尿路感染、以为命不久矣的寡妇,到心衰的婴儿……他以马为伴、以药为心,被牧民们亲切地称为“救命恩人”。
许多年后,李梦桃不再只是“马背医生”。牧区建起了第一所现代化医院,解决了发电难题,配备了X光机、手术台等设备。同时,狠抓基层医疗普及,推行国家初级卫生保健工程,宣讲现代医学与健康理念,引导牧民形成更为科学的生活与生育观。那盏点亮在北塔山医院的电灯,照亮了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路。
从“输血”到“造血”的上海力量——
上世纪50年代,八一钢铁厂的炉火旁,上海老师傅在轰鸣的机器间带徒弟识图纸、知原理、学炼钢。他们以“传帮带”的方式,让一批新疆青年迅速成长为“土专家”“土工程师”,为新中国大西北工业的起步积蓄了本土力量。
上世纪90年代,北塔山医院的灯光下,李梦桃手把手地教当地青年练诊疗。他还将行医多年积累的经验编成教材,并亲自授课800多个小时,为牧区建立起一支稳定的、土生土长的医疗队伍。
放眼教育战线,这样的故事更是数不胜数。在兵团,上海支边知识青年走上三尺讲台,有力充实了教师队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部分农牧团场子弟学校中,70%至80%的教师都是上海青年。据粗略统计,约1万名上海支边青年担任过教师,培养出数十万名兵团学生。他们不愧是兵团基础教育的奠基者和中流砥柱。
这些眼界开阔的上海青年不仅传授书本知识,还为边疆的孩子打开了通往外部世界的大门。语文老师曹燕萍从微薄的工资中拿出钱,让亲人从上海寄来《少年文艺》等课外读物,引导学生阅读、写作。杨润军老师,一位只有初中学历的上海知青,被推上初高中教师的岗位。为了不负学生,她私下付出了难以想象的心血,最终创造了将24名补习生送进大学的奇迹。还有刘祖根、罗秀芳等无数优秀教师,他们成功地将成百上千的学生送进新疆乃至全国的高等学府,让这股外来援助的涓涓细流汇聚成推动新疆发展的不竭动力。
代代相传的奋斗故事,让沪疆情谊在时代接力中焕发出新的光芒。中国式现代化,是每一寸土地上的现代化,是每一个人的现代化。跨越山海的支援建设,是充满温情与力量的双向奔赴!
(作者分别为复旦大学望道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档案馆征集编研处处长)
责任编辑:丁元圆

- 点赞
- 评论
- 收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