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 评论
  • 收藏
“委员通道”故事上新了:中医药的“跨国生长”
张园/人民政协报  
2025-10-21 09:24 字号
“中医药‘走出去’凭的是实力,靠的是疗效。中医药出海落地不仅要在国家的支持下‘走出去’,更要靠自身的特色优势留得住,还要靠扎扎实实的疗效叫得响,真正成为搭建中外民心相通之桥的一个重要法宝。”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原副院长徐凤芹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二场“委员通道”上
一支中国医疗队,能在异国他乡收获多深的信任?
2025年全国两会“委员通道”上,曾任援柬埔寨中医抗疫专家组领队的徐凤芹,讲述了3年前始于柬埔寨金边的故事:失聪20年的女孩喊出“妈妈”,坐轮椅的青年重新走上球场……这些奇迹,为中医药赢得了最初的信任,在当地居民心中悄然生根。
2025年8月,来自四川的第四批中国援柬埔寨中医医疗队抵达时,这份信任,已枝繁叶茂。
“医生,我需不需要拔罐?”
“医生,我用不用吃中药?”
刚到柬埔寨金边考斯玛中柬友谊医院中医科时,队长张艳常常听到患者主动提出治疗请求。这让她颇感惊讶:“他们对中医已经有一定了解了。”
这与3年前截然不同。徐凤芹回忆:“记得2022年我们刚到考斯玛医院筹建中医科时,没有现成的医疗体系,一切都要白手起家。而这3年最大的突破,就是靠实实在在的疗效赢得了信任。”在徐凤芹看来,信任,是所有后续合作与发展的土壤。
徐凤芹至今记得中医科开诊第一天的情景:一位肩颈疼痛的柬埔寨患者对针灸既好奇又疑虑。施针片刻后,他紧锁的眉头舒展开来,惊讶地表示疼痛减轻了。回去后,他四处向街坊邻里讲述自己的针灸经历,一传十、十传百,许多有类似困扰的患者慕名而来。
“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怎么让人相信你?就靠疗效。”徐凤芹说,“病人自己就是最好的宣传员。”
如今在张艳的诊室里,60多岁的柬埔寨患者瓦索克(Va Sokkea)便是最好的证明——轻车熟路躺在诊疗床上的瓦索克,已经在中医科接受了70多次针灸治疗。从四川派遣的第三批医疗队到来时,他就坚持每周来两三次针灸。如今第四批医疗队接续服务,他的治疗也从未间断。
“我以前因为中风后遗症走不了路,你看我现在走得很好。”老人高兴地说个不停。每次治疗结束,他总会不好意思地笑着对张艳说:“医生,你不要嫌我烦,我是真的觉得这个针灸好!”
这份信任,甚至能跨越山海。今年,柬埔寨患者娜温因为信赖曾在考斯玛医院援助的陈京峰医生,不远万里专程赴北京西苑医院求医。这一幕让徐凤芹深感慰藉,但她心中有一幅更美的图景:“未来在考斯玛医院,由柬埔寨自己的医生,用纯熟的中医技艺治疗自己的同胞。”
她的希望,蕴藏在如今医疗队看到的变化里——
“老师,罐吗?”
诊室里,张艳刚为患者开了方子,身旁就响起了柬埔寨护士用中文的询问。她点头示意后,只见护士熟练地拿起火罐,点火、探入、扣罐,干净利落。“我刚来的时候,真的挺惊讶的。”张艳说,两位本地护士不仅能做简单翻译,还熟练掌握了拔罐、起针等操作。
为柬埔寨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是每一位援柬医生的愿望。自2022年首期“柬埔寨中西医适宜技术海外培训班”启动,医疗队的工作重心便从临床服务拓展至人才培养。今年8月的一场学术交流会上,中国医生不仅进行技术展示,还深入解析面瘫、头痛等疾病的取穴原理。“只有知其所以然,对中医药文化的信任才会更加深刻。”
曾在中国学习西医外科的吴哥(Wu Ge)医生,是这条传承之路上的先行者。3年来,他从中医科一个好奇的旁观者,成长为门诊里不可或缺的帮手,不仅能向患者贴切地解释中医原理,还将所学知识传授给更年轻的同事。“有机会我还想去中国深造。”
吴哥不是个例。今年暑假,3位柬埔寨大学生到中医科见习,其中一位名叫班亚佩(Panhapech)的姑娘,被大家亲切地称作“小潘”。如今小潘已开始撰写中医研究论文,并立下志向:“老师,我明年一定要去中国学中医!”
每次离开考斯玛医院,张艳总是忍不住回望。这座中国援建的大楼,被设计成双手合十的姿态,静静地立在夕阳下。每当诊疗结束,当地患者总是双手合十,向她致谢。对于医疗队而言,这像是一份沉甸甸的托付,不仅要治好病,更要把这份情谊与信任,带到更远的地方。
这份托付,驱动着医疗队一次又一次地出发。
就在几天后,医疗队又将连夜乘车6个多小时赶往暹粒市义诊。周末清晨抵达,上午义诊,下午培训当地医生,结束后再连夜返回。这样的周末,已是医疗队的常态。抵达柬埔寨两个月间,第四批医疗队的8位医护人员已服务1200余人次,其中柬埔寨籍患者占比超60%,复诊率超90%。
“如果说前几批队员是让中医在柬埔寨扎下了根,那我们的任务就是让它开枝散叶。”张艳说,尽管舟车劳顿,但看到偏远地区民众舒展的眉头,听到用柬语真诚道出的“谢谢”,所有的疲惫都会瞬间消散。
这份不断延伸的信任,需要坚实的平台支撑。2023年10月,“中国—柬埔寨中医药中心”正式挂牌,标志着中医药在柬埔寨拥有了集医疗、教学、科研与文化传播于一体的国家级平台。这正是“十四五”时期,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合作建设高质量中医药海外中心的生动实践。
“这支医疗队的故事,只是中医药走出去的一个缩影。”站在“委员通道”上,徐凤芹充满信心。如今,中医药已传播到全球近200个国家和地区。站在新起点,还需推动中医药出海从“项目化”运行迈向“体系化”扎根,使之成为民心相通的坚实桥梁。
徐凤芹憧憬着,几年后重返金边,能看到吴哥医生那样的本土专家已能独当一面,中柬医生并肩协作。“那就意味着,‘带不走的医疗队’真正扎下了根,我们带去的中国智慧已被他们郑重地接过去,并深深融入这片土地。”
责任编辑:张杏梅
转载请注明来源
  • 4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