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深度聚焦|如何当好小区“当家人”?黄浦政协携手六街道政协委员工作站把脉业委会规范化运作
来源:政协联线 | 2025-10-20 14:57
字号

“业委会没人愿意干怎么办?”“如何让业委会运作更透明?”……近年来,一些小区业委会深受“成立难”“运作难”困扰,导致业委会难以充分发挥作用,影响社区治理效能。
今年,黄浦区政协围绕“早期商品房小区业委会规范化运作”这一议题,开展专题协商。区政协瞄准业委会工作的痛点难点问题,联合6个街道的政协委员工作站,共同开展调研。
由区政协牵头,豫园、老西门工作站聚焦“业委会组建(换届)”调研,打浦桥、半淞园路工作站聚焦“业委会履职规范”调研,南京东路、五里桥工作站聚焦“业委会监督指导”调研,形成6份分课题报告。尔后,区政协成立调研组,通过汇集资料、考察调研,对委员、街道、居民、基层工作者的观点进行整合归纳,形成主旨发言。
做好“助产”,让业委会不再“难产”
课题组调研得出结论:部分商品房小区业委会“难产”,主要原因是“没人干”。
很多小区业委会工作纷繁复杂,从代表业主行使权力到组织执行小区重大事项决策,从协调沟通各方关系到参与社区公共事务,每项工作都要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同时,业委会成员平时参与小区各类事务,从重大修缮工程的实施,到日常生活中的停车、楼道堆物、绿化修剪、宠物管理,如出现失误或稍有不当,就可能遇到投诉和质疑。
许多业主不想“趟浑水”承担风险,不想给自己和家人惹麻烦,拒绝加入业委会。
每个小区都不缺有能力、有热情的业主。解决“业委会没人干”的难题,关键在于打消业主的后顾之忧,激发业主的内生动力,让业主“敢做”“愿做”。
课题组发现,业委会正常运转的147个小区中,业委会成员平均年龄超过60岁的有88个,平均年龄超过70岁的有16个。课题组认为,本着优势互补的原则,业委会工作应该是老中青各年龄段的业主共同参与。课题组建议,用好“云三会”等线上平台,让上班的业主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参与社区治理。同时,借鉴国外志愿者管理的经验,探索将业主在社区治理中的参与度、贡献度作为所在单位员工评价维度之一,吸引更多业主参与社区治理。
一些小区业委会“难产”,还源于换届工作“卡壳”。
按规定,小区业委会组建(换届),要满足三分之二以上业主参与表决的法定要求。课题组在调研中发现,一些小区已多次因“参与投票业主人数没有达到法定要求”而导致业主大会未能召开。究其原因,有的小区是部分业主弃权,有的小区是入住率较低。不少业委会在组建过程中,还会面临“周期长、流程多”的痛点,以及来自利益相关方的阻力。
课题组建议,优化业委会组建(换届)的流程与规则,推动这项工作更高效更规范。一方面,调整“业主参与表决”的认定方式,出台统一标准,让各小区在操作时有章可循。另一方面,减少不必要的环节和手续,并借助数字手段,把部分线下跑腿的流程变为线上操作。
专业赋能,确保业委会“干得好”
业委会既要“选得出”,更要“干得好”。业委会的规范化运作,对于社区治理效能提升有重要意义。
业委会工作繁重琐碎,需要平衡各方的利益和诉求,这就要求干活的人“有才、有热情、有责任感”,既有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又熟悉物业管理相关政策法规,方能胜任。
当前,因业委会成员筛选机制不尽完善,候选人资格审查只能排除不符合业委会委员任职条件的若干情形,能做到“去劣”,但无法“择优”。课题组建议,根据业委会成员任职年限,对业委会开展分层分类的履职培训,提升培训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对刚完成换届改选的业委会,加强日常应知应会知识的培训;对成立超过6个月不满1年的,应对标业委会规范化建设的各项标准,指导对方逐步提升规范化运作水平;对成立超过2年的进行规范化评估。
为业委会工作赋能,还可以借助其他“外脑”“外力”。今年暑假,来自上海城建职业学院、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的50多名学生走进小区,担任业委会执行秘书,协助业委会组织召开业主大会,帮助业委会制作文书。黄浦区政协委员朱锦川建议,在各小区试点推广业委会执行秘书,弥补“业委会成员专业知识欠缺”的短板,避免业委会工作“踩坑”。
委员们建议,从制度层面入手,完善业委会的运作机制。细化梳理住宅小区治理事项清单和责任清单,加强业委会会议制度、集体决策制度、印章管理制度、信息公开制度等专门规章制度建设和贯彻落实,切实发挥业委会规范和引导业主自治作用。
强化监督,让业委会在阳光下运作
业委会工作干得好不好,需要社区治理各方主体来评估和监督,这就要求业委会工作能被“看得见”。
业委会的法定职责之一,是信息公开公示。多年来,一些居民小区在推进业委会透明机制、业委会年度审计工作落地的过程中,遇到重重阻力。一些业委会因为种种缘由,对信息公开心存抵触,导致很多公开流于形式、浮于表面。业主的知情权、监督权缺失,在社区治理中只能“旁观”,无法“参与”,这很难形成社区治理的合力。
“业主因为种种壁垒无法获取社区信息。”黄浦区政协委员宓晓亭说,时间一长,这种信息不对称、公告传达效能不足的现象,容易引发误解和矛盾。
社区治理最好的“润滑剂”是透明。将社区治理的每个环节置于阳光下,使社区治理的每一步都让业主看得见、能监督,才能消弭猜忌、建立信任,形成社区治理的合力。让业委会工作更透明,关键是解决“公开什么”“如何公开”等问题。
去年,打浦桥街道探索开展业委会“全透明”运作机制。华业公寓作为试点小区,依托这套公开、公平的治理模式,成功破解了停车难、垃圾分类难等诸多社区治理难题。
课题组建议,在各小区推广业委会“全透明”工作机制,明确业委会信息公开目录,通过“多元监督、刚柔并济”的方式,推动业委会在线上、线下实施信息公开公示。利用数字化手段,推动业委会财务信息全流程公开,明确要求对收支明细、合同文本等关键信息进行线上公示。将长期不作为、违规操作行为纳入信用惩戒体系,以公开评价倒逼规范运作。
“要推动业委会信息公开常态化。”黄浦区政协委员彭鑫建议,构建“政府—专业力量—业主代表”三级联动监督链条,定期组织开展业委会规范化运作评估和财务审计。黄浦区政协委员乔强建议,在部分小区推行“业委会接待日”制度,让业委会、居委会、物业、居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共商社区治理工作,促使业委会自我监督,并接受公众监督。
黄浦区政协 供图
今年,黄浦区政协围绕“早期商品房小区业委会规范化运作”这一议题,开展专题协商。区政协瞄准业委会工作的痛点难点问题,联合6个街道的政协委员工作站,共同开展调研。
由区政协牵头,豫园、老西门工作站聚焦“业委会组建(换届)”调研,打浦桥、半淞园路工作站聚焦“业委会履职规范”调研,南京东路、五里桥工作站聚焦“业委会监督指导”调研,形成6份分课题报告。尔后,区政协成立调研组,通过汇集资料、考察调研,对委员、街道、居民、基层工作者的观点进行整合归纳,形成主旨发言。

黄浦区政协召开“早期商品房小区业委会规范化运作”专题协商会
9月30日,区政协召开“早期商品房小区业委会规范化运作”专题协商会,“晒”出调研成果并形成专报。做好“助产”,让业委会不再“难产”
课题组调研得出结论:部分商品房小区业委会“难产”,主要原因是“没人干”。
很多小区业委会工作纷繁复杂,从代表业主行使权力到组织执行小区重大事项决策,从协调沟通各方关系到参与社区公共事务,每项工作都要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同时,业委会成员平时参与小区各类事务,从重大修缮工程的实施,到日常生活中的停车、楼道堆物、绿化修剪、宠物管理,如出现失误或稍有不当,就可能遇到投诉和质疑。
许多业主不想“趟浑水”承担风险,不想给自己和家人惹麻烦,拒绝加入业委会。
每个小区都不缺有能力、有热情的业主。解决“业委会没人干”的难题,关键在于打消业主的后顾之忧,激发业主的内生动力,让业主“敢做”“愿做”。

政协委员实地调研江南世纪新苑
课题组建议,一方面,探索建立业委会助理制度,招募热心居民参与业委会工作,分担一部分繁琐事务;明确业委会成员的责任边界,对于在职责范围内且依规履职的行为,给予一定的免责保护。另一方面,对主动作为的业委会给予资金补贴或公共项目优先支持,并邀请业委会骨干参加街道层面、区级层面的协商议事活动,赋予其政策建议权。课题组发现,业委会正常运转的147个小区中,业委会成员平均年龄超过60岁的有88个,平均年龄超过70岁的有16个。课题组认为,本着优势互补的原则,业委会工作应该是老中青各年龄段的业主共同参与。课题组建议,用好“云三会”等线上平台,让上班的业主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参与社区治理。同时,借鉴国外志愿者管理的经验,探索将业主在社区治理中的参与度、贡献度作为所在单位员工评价维度之一,吸引更多业主参与社区治理。
一些小区业委会“难产”,还源于换届工作“卡壳”。
按规定,小区业委会组建(换届),要满足三分之二以上业主参与表决的法定要求。课题组在调研中发现,一些小区已多次因“参与投票业主人数没有达到法定要求”而导致业主大会未能召开。究其原因,有的小区是部分业主弃权,有的小区是入住率较低。不少业委会在组建过程中,还会面临“周期长、流程多”的痛点,以及来自利益相关方的阻力。
课题组建议,优化业委会组建(换届)的流程与规则,推动这项工作更高效更规范。一方面,调整“业主参与表决”的认定方式,出台统一标准,让各小区在操作时有章可循。另一方面,减少不必要的环节和手续,并借助数字手段,把部分线下跑腿的流程变为线上操作。
专业赋能,确保业委会“干得好”
业委会既要“选得出”,更要“干得好”。业委会的规范化运作,对于社区治理效能提升有重要意义。
业委会工作繁重琐碎,需要平衡各方的利益和诉求,这就要求干活的人“有才、有热情、有责任感”,既有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又熟悉物业管理相关政策法规,方能胜任。
当前,因业委会成员筛选机制不尽完善,候选人资格审查只能排除不符合业委会委员任职条件的若干情形,能做到“去劣”,但无法“择优”。课题组建议,根据业委会成员任职年限,对业委会开展分层分类的履职培训,提升培训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对刚完成换届改选的业委会,加强日常应知应会知识的培训;对成立超过6个月不满1年的,应对标业委会规范化建设的各项标准,指导对方逐步提升规范化运作水平;对成立超过2年的进行规范化评估。

政协委员实地调研小花园居民区
课题组还建议,探索建立业委会高频需求事项的第三方咨询服务专家库和供应商目录,为业委会高效履职提供专业保障。对业主最关注的财务信息,可委托专业机构对专项维修资金、公共收益、业委会工作经费“三本账”实施托管,确保资金管理规范透明。为业委会工作赋能,还可以借助其他“外脑”“外力”。今年暑假,来自上海城建职业学院、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的50多名学生走进小区,担任业委会执行秘书,协助业委会组织召开业主大会,帮助业委会制作文书。黄浦区政协委员朱锦川建议,在各小区试点推广业委会执行秘书,弥补“业委会成员专业知识欠缺”的短板,避免业委会工作“踩坑”。
委员们建议,从制度层面入手,完善业委会的运作机制。细化梳理住宅小区治理事项清单和责任清单,加强业委会会议制度、集体决策制度、印章管理制度、信息公开制度等专门规章制度建设和贯彻落实,切实发挥业委会规范和引导业主自治作用。
强化监督,让业委会在阳光下运作
业委会工作干得好不好,需要社区治理各方主体来评估和监督,这就要求业委会工作能被“看得见”。
业委会的法定职责之一,是信息公开公示。多年来,一些居民小区在推进业委会透明机制、业委会年度审计工作落地的过程中,遇到重重阻力。一些业委会因为种种缘由,对信息公开心存抵触,导致很多公开流于形式、浮于表面。业主的知情权、监督权缺失,在社区治理中只能“旁观”,无法“参与”,这很难形成社区治理的合力。
“业主因为种种壁垒无法获取社区信息。”黄浦区政协委员宓晓亭说,时间一长,这种信息不对称、公告传达效能不足的现象,容易引发误解和矛盾。
社区治理最好的“润滑剂”是透明。将社区治理的每个环节置于阳光下,使社区治理的每一步都让业主看得见、能监督,才能消弭猜忌、建立信任,形成社区治理的合力。让业委会工作更透明,关键是解决“公开什么”“如何公开”等问题。
去年,打浦桥街道探索开展业委会“全透明”运作机制。华业公寓作为试点小区,依托这套公开、公平的治理模式,成功破解了停车难、垃圾分类难等诸多社区治理难题。
课题组建议,在各小区推广业委会“全透明”工作机制,明确业委会信息公开目录,通过“多元监督、刚柔并济”的方式,推动业委会在线上、线下实施信息公开公示。利用数字化手段,推动业委会财务信息全流程公开,明确要求对收支明细、合同文本等关键信息进行线上公示。将长期不作为、违规操作行为纳入信用惩戒体系,以公开评价倒逼规范运作。
“要推动业委会信息公开常态化。”黄浦区政协委员彭鑫建议,构建“政府—专业力量—业主代表”三级联动监督链条,定期组织开展业委会规范化运作评估和财务审计。黄浦区政协委员乔强建议,在部分小区推行“业委会接待日”制度,让业委会、居委会、物业、居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共商社区治理工作,促使业委会自我监督,并接受公众监督。
黄浦区政协 供图
责任编辑:李若涵

- 点赞
- 评论
- 收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