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提案故事|让国际人才在上海有归属感,“不见外”
政协联线记者 张晓莉  
来源:政协联线 | 2025-10-20 11:05 字号
卢慧文在市政协优秀提案分享会上讲述提案背后的故事(刘子烨 摄)

卢慧文在市政协优秀提案分享会上讲述提案背后的故事(刘子烨 摄)

第一提案人:卢慧文 上海市政协常委、上海市协和教育集团总校长
提案名:关于对标国际一流城市,增强上海对国际优质人才的吸引力和粘性的提案

中国的发展需要世界人才的参与,中国的发展也为世界人才提供机遇。作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上海在吸引和留住国际优质人才方面肩负重要使命。
“‘引得进’‘留得住’国际优质人才,上海有哪些优势?有哪些方面要改进?”为了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市政协常委卢慧文和50多名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会员花了一年时间,四处调研,最终形成集体提案,建议对标国际一流城市,增强上海对国际优质人才的吸引力和粘性。在不久前的市政协优秀提案分享会上,卢慧文讲述了这件提案背后的故事。
关注
在全球化浪潮中,“国际优质人才“已不能简单地用国籍来界定。他们可以是外籍高端人才,也可以是留学归国人员和有较多海外发展机会的本地人才,这些人的共同特征是有能力和机会在国际一流城市生活、工作、创业。一直以来,上海开放包容的发展环境、创新高效的工作环境、安全便捷的生活环境,是国际优质人才青睐上海的重要原因。
上海市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简称新联会)是一个极具特色的组织,其成员主要是外企和民企技术管理人员、中介组织从业人员、新媒体从业者等。这些成员来自体制外,大多数拥有海外背景和海外经历。基于成员所处的行业特性以及面对的市场环境,2023年,新联会将目光聚焦在一个关键问题上:对标国际一流城市,上海在吸引国际优质人才方面,究竟具备哪些既有优势,又在哪些方面存在提升空间?
为了寻找答案,卢慧文和新联会积极行动起来,开启了一场深入调研之旅。​
调研
一年时光,见证了一件优秀提案从萌芽到绽放的全过程。课题刚一确定,新联会成员便积极响应,50余人自愿集结,迅速组建起撰写组、调研组与保障组,为提案撰写按下了“启动键”。
调研开展前,核心成员线上线下反复研讨,敲定工作思路、明确计划,细致打磨调研方案。走访时,课题组成员踊跃参与,也得到了政府部门与国际化社区的鼎力支持。让卢慧文印象深刻的是,他们在国际化社区调研时,不仅街道党工委书记、副书记、党建办主任,涉外服务站站长悉数到场,还特地邀请了两位具有代表性的社区居民参加到调研中来。
与此同时,课题组核心成员发挥自身优势,围绕国际人才选择居住地和工作地等因素设计了双语问卷。187份有效问卷反馈显示,人才对上海的发展环境普遍认可,但在教育、医疗、住房配套方面,上海仍有提升空间。大家还深入研究了《2022年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及各国政策,发现上海在吸引力、粘性上仍有短板,同时也也找到了可借鉴的经验。
历经数次集体讨论、吸纳各方意见,提案终成正果。这件提案由卢慧文牵头,联名13位委员,在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期间提交,建议上海瞄准国际人才需求,进一步优化工作和生活环境。这件提案不仅入选2024年重点提案,获主席会议成员领衔督办,更荣获2024年度优秀提案,成为众人协作的闪亮勋章。
落地
提案团队深知,吸引和留住国际优质人才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一年来,这件承载着优化国际人才服务、提升城市国际化软实力的提案,在上海这片沃土上开出耀眼的实践之花。回想当初提案中那些满怀期许的建议,如今都已不再是纸上的构想,而是转化为承办单位实实在在的行动。
承办单位以高度的责任感和高效的执行力,对这些建议给予了充分回应与大力支持。每一项举措的推进,都是在为国际人才在上海的发展铺设一块坚实的基石。曾经可能存在的信息壁垒,在针对性的海外宣传下逐渐打破,越来越多的国际人才通过多元渠道了解上海、选择上海;在沪国际品牌也借助更细化的宣传举措,进一步扩大了影响力,与这座城市的商业生态实现了更紧密的联动;而生活软环境的持续提升,更是让国际人才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从就医、教育到文化娱乐,方方面面的便利化服务,都在悄然拉近他们与这座城市的距离。
这份提案的落地成效,不仅让建言者们倍感振奋,更让大家看到了城市倾听民意、积极作为的决心。正如市政协常委、第一提案人卢慧文所言:“随着外籍居民的构成越来越多样化,他们的居住地也越来越多样化,要因地制宜采取措施,让外籍居民在上海有归属感,‘不见外’。”这朴素而真挚的话语,道出了提案的初心,也为后续工作指明了方向。而卢慧文及其团队也早已许下承诺:未来将继续聚焦这项工作,深入开展调研,源源不断地提出更具针对性、更富建设性的建言,为让更多国际人才在上海安居乐业、共享发展机遇,持续贡献智慧力量。
 
责任编辑:李若涵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