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政协委员建新功|普陀区政协委员孙嘉尉:以实际行动践行医者责任担当
政协联线记者 董潇韩  
来源:政协联线 | 2025-10-14 18:22 字号
普陀区政协委员孙嘉尉

普陀区政协委员孙嘉尉

为表彰先进、弘扬正气,近日,市卫生健康委、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决定,授予60个集体“上海市卫生健康系统先进集体”称号,授予120名同志“上海市卫生健康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其中,普陀区政协委员,普陀区利群医院医务科(质量控制科)科长孙嘉尉荣获“上海市卫生健康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
当国庆的欢歌与中秋的月色在申城交织,普陀区TOP中央公园内,“最爱TOP·中央公园音乐嘉年华”火热开演,激情四射的旋律与欢声笑语交织,上万市民在此乐享假期。这份热闹背后,还有来自普陀区各支保障团队队员的辛勤值守,在幕后,他们默默无闻地守护大家安全。
“舞台区人员密集,得提前把防暑药品备足。”孙嘉尉一边检查转运车辆,一边叮嘱道。在演出开演前,舞台旁的医疗保障点早已经忙碌起来。孙嘉尉和同事们清点物资,将除颤仪、呼吸器、藿香正气水等一一归位。闷热天气里,他们的白大褂很快被汗水浸透。
从穿上白大褂的那天起,孙嘉尉在医疗一线坚守了二十余载。谈及职业生涯中最难忘的经历,他毫不犹豫地说:“是在摩洛哥本格里市的700多个日夜。”孙嘉尉与同事在摩洛哥开展医疗工作

孙嘉尉与同事在摩洛哥开展医疗工作

2015年10月,作为普陀区利群医院普外科医生的孙嘉尉与医院同事、区卫生计生系统兄弟单位的几位同仁,一同启程赴摩洛哥执行医疗援助任务。
初到摩洛哥本格里市,面对停用三年的手术室、设备短缺等问题,作为中国援摩洛哥医疗队本格里分队队长的孙嘉尉带领队员因地制宜寻找替代疗法、自制工具,创新消毒流程,重启门诊小手术服务。
当那盏停摆多年的无影灯重新亮起,照亮手术台的瞬间,不仅让当地医护人员看到了希望,更让等待救治的患者眼中泛起了泪光。“摩洛哥医生少,就像我所在的本格里驻地医院,骨科、外科只有中国医生,值班和门诊都是依靠我们,我们24小时随时待命,常常在与家人视频通话时,被电话叫到医院处理急诊。”孙嘉尉说,“由于缺少医生,手术常常找不到助手,我和同事虽然来自不同专科,但在摩洛哥我们经常相互协作。”
2015年至2017年,两年间,完成手术2500余例,诊治患者超1.5万人次。患腹股沟疝多年的老人、手部严重撕裂伤的孩童、耳环嵌入耳垂的女孩……孙嘉尉与队员们为一个个被困于病痛的家庭,卸下沉重的枷锁,用专业与温情书写了无数感人故事。
“没有锦旗,没有鲜花。一位术后康复的村民,悄悄送来10个鸡蛋。”孙嘉尉说,“这份在当地堪称厚重的谢礼,让所有队员瞬间读懂了‘值得’二字的千钧之重。”
摩洛哥,地处非洲西北部,人口接近四千万。上海援摩医疗队的大部分医疗点位于山区、沙漠附近和内陆,地理位置偏远,当地医疗人员匮乏。“摩洛哥绿叶菜少,我们从国内带了种子自己种植,我们还因地制宜,用摩洛哥的鸡、芦苇叶,合着中国的酱油、香菇、香肠等材料,自创了‘中摩特色菜’。”
今年是中国向摩洛哥派遣援外医疗队50周年,上海是中国最早参与援外医疗工作的省市之一。自1975年起,上海向摩洛哥派遣医疗队,至今已派出医疗队197批、队员2025人次。孙嘉尉荣获“上海市卫生健康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

孙嘉尉荣获“上海市卫生健康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

“中国医生用自己的专业技术和博爱之心为摩洛哥人民的健康做出了贡献,为中摩友谊付出了辛勤汗水。”孙嘉尉说,“作为援摩医疗队员,我自豪、我骄傲。”
援摩归来后,孙嘉尉回到利群医院,结合多年临床经验与思考,牵头建立了“医疗业务动态调整与质控机制”,推动医院成为上海市首家国家胸痛中心认证基转标医院。从摩洛哥到上海,从手术台到政协的会议桌,身份在变、岗位在变,但孙嘉尉作为医者的责任与担当从未改变。
责任编辑:李若涵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