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全国政协助力“十四五”规划实施履职综述(二):为创新驱动发展凝聚强大动能
人民政协报  
2025-10-14 09:15 字号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对建设科技强国展开全面谋划与系统布局,确立了到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数据显示:对比2020年,202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超3.6万亿元,增长48%;基础研究经费达2497亿元,增长超70%;高新技术企业达50万家,增长83%——这份“十四五”科技创新的成绩单,记录了中国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迈进的坚实足迹。
全国政协委员中,有130多位两院院士,以及众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创新创业领域的领军人才。“十四五”规划实施以来,全国政协发挥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独特优势,始终将助力科技强国建设作为履职重点,紧扣“十四五”规划中“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等核心任务,调研察实情、协商建真言、监督助落实。
助力战略科技力量落地实施
世界科技强国竞争,比拼的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战略科技力量,通过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形成结构合理、运行高效的实验室体系,为科技创新打造强大支撑平台。
仰望“嫦娥”揽月,见证“天和”驻空,跟随“天问”探火;国产大飞机翱翔蓝天,高铁技术领跑全球……一系列非凡成就背后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不断增强。
五年来,全国政协聚焦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等目标任务,从多个维度发力,推动相关重大举措落地见效。
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委员们便奔赴科研院所、科技企业,开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专题调研。随后举行的“在重点领域加快启动新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双周协商座谈会上,委员们与部委负责人面对面交流,共识在交流中凝聚。
2023年8月,全国政协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聚焦“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如何优化国家科研机构运行?怎样释放举国体制优势?科研管理如何松绑赋能?委员们的建议直指改革深水区,为制度创新贡献智慧方案。
区域协同,激活创新“大棋局”。2024年6月,围绕“十四五”规划中提出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全国政协“统筹推进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专题调研组穿行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实验室与高校间开展深入调研,并针对强化人才供给、高水平大学建设和粤港澳科教合作提出一系列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为区域科创中心建设提供了助力。
评价是指挥棒,更是动力源。科技成果评价,既要一把尺子量到底,也要尊重不同研究领域的规律。2022年年末,“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双周协商座谈会如期召开。此前,委员们在上海、宁夏的科研院所、工厂车间寻访调研,发现了评价标准不一、基础研究评价难等症结。会上,委员们提出的完善第三方评价管理制度,针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等不同科技成果科学设置评价标准,完善科技成果奖励体系,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等建议得到与会部委当场回应。
基础研究是创新的源头活水。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五年来通过提案办理协商会等形式,对加强国家实验室建设、发挥央企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的龙头作用等提案进行督办,推动有关意见建议采纳落实。一件关于加强复杂系统科学研究的重点提案,牵动着委员们的心。督办会上,科技部负责人表示:“相关建议已融入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
如今,以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科技领军企业为代表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已然成型,基础研究的创新底座不断夯实,创新强国的脊梁悄然挺起,其中的政协贡献不容忽视——据统计,仅十四届全国政协三年来围绕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科技自立自强等主题召开会议30余场,开展调研上百次,委员提交相关提案800多件,有力促进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
为提升企业创新能力贡献“千方百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推动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十四五”规划提出,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完善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全国政协高度关注企业这一创新主体的活力释放。提案委员会、经济委员会、教科卫体委员会等专委会立足各自优势,将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作为重点课题开展调查研究。
2025年5月,“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专题协商会上气氛热烈。“开放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应用场景,让企业唱主角”“重大项目评审,该听听企业的声音”……委员建议开门见山,部委回应坦诚认真:“建议很有价值,政策制定中将认真研究。”
政策落地,关键在长效机制。2025年5月,全国政协调研组深入浙江的众多企业车间。“项目信息渠道畅通吗?”“参与攻关的难点在哪?”……委员们刨根问底,共识在交流中凝聚:亟须建立民营企业承接国家重大项目的常态化沟通机制。
“十四五”期间,委员们调研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2024年10月,“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专题调研组,深入四川成都、德阳、宜宾的工厂一线;围绕“如何破除‘三首一新’应用壁垒,加快发展生产力”,了解一线情况寻找堵点,推动提案办理与问题解决同向发力。
持续关注,终见成效。五年来,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召开15次经济形势分析会,企业创新能力建设都是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
数据显示,“十四五”以来,我国经营主体的创新生态不断优化,企业成为我国研发投入高增长的主要力量。2024年,我国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全社会比重超过77%,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显著增强。
为人才与科普厚植沃土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十四五”规划提出,“激发人才创新活力。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第一资源的作用。”
围绕筑牢创新人才支撑体系这一关键,全国政协五年来持续发力——
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2022年7月,“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专题协商会汇聚线上线下450余位委员智慧,以视频调研、读书群议政等新形式拓展协商深度。从湖北、甘肃的调研现场,到“聚天下英才”座谈会的思想交锋,再到重点提案督办会的紧盯落实,政协多维度发力,只为人才沃土更丰饶。
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必须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2024年7月29日,全国政协召开“深化高校育人模式改革,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双周协商座谈会。教科卫体委员会结合调研实际,邀请委员、专家围绕“持续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深化创新引领型人才自主培养”等方面发言,为高校育人改革建言献策。
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才能筑牢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2025年6月5日,一场关于“建设世界一流学科,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重点提案办理协商会,聚焦学科建设中的关键痛点,如经费保障、博士后支持等具体问题,提办双方坦诚沟通,寻求最优解,形成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共识。
“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广泛开展科学普及活动,加强青少年科学兴趣引导和培养,形成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提高全民科学素质。
围绕这一目标任务,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精心打造“委员科学讲堂”“科普万里行”品牌。
2023年9月,全国政协开启“委员科学讲堂”活动,施一公委员首讲“生命科学之美”。深入浅出的讲解令听众聚精会神,沉浸在生命科学的博大精深之中。“委员科学讲堂”邀请全国政协委员中的院士、专家担任主讲人,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公众关切的科技热点展开深度解读,如今已成为广受欢迎的科普平台。
截至2025年9月,14场“委员科学讲堂”吸引超万人现场感受科学魅力,线上直播更是有效扩大覆盖面,部分讲座直播点击量突破30万人次,有效提升了科普传播的时效性和影响力。
这一年,24位委员和专家行程万里,27场“科普万里行”活动惠及6000余人。此外,教科卫体委员会在每次调研中结合当地需求和调研特色,开展专题科普讲座,将凝聚人心和科学普及工作做深做实。“我想成为科学家!”“我想成为航天人!”……报告厅里,委员身边,孩子们掷地有声的梦想宣言,正是科普价值的美妙回响。
据统计,“十四五”期间,全国政协围绕科技创新举办7次专题协商会,12次双周协商座谈会;围绕规划实施开展15次专题调研,22次重点提案督办调研,8次专项监督调研;委员提出科技创新相关提案超4000件;每年全国政协全体会议科技创新都是委员讨论的焦点……委员们的履职实践覆盖创新驱动发展的各个方面。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将继续组织委员深入调研,精准建言,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更多智慧力量,让创新活力充分涌流。
(原题为《为创新驱动发展凝聚强大动能(决胜“十四五”布局“十五五”)——全国政协助力“十四五”规划实施履职综述之二》)
责任编辑:李若涵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