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
- 评论
- 收藏
今天是故宫博物院百岁生日,让我们回顾她这一百年的史诗
2025-10-10 09:23
字号

2025年10月10日,是故宫博物院百年诞辰的纪念日。
一场名为 “百年守护——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 的特展,正静静地迎接每一位观众,而在紫禁城的东北隅,一处曾经深藏的隐秘花园——乾隆花园,正随着“世纪大修”的推进,向世人揭开面纱,几乎在同时,总投资20多亿元的故宫博物院北院区项目主体结构已经完工……所有这些,构成了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文化现场,这不仅在回顾一段宏大的历史,更在踏入一片鲜活的现场。故宫守护的百年,只是一个章节的结束,对于永恒的文化而言,故宫的守护,更在未来。
在北京城的中心,一片金色的琉璃瓦海之下,环绕着三公里长的朱红宫墙,坐落着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群——紫禁城。它已巍然屹立了六百多个春秋,见证了两个王朝的兴衰存亡。然而,相较于它作为明清两代皇宫的五百余年历史,其作为“故宫”——一座向全民开放的博物馆——的百年历程,或许更具深远的意义。这一百年,是一场从森严禁地到文化殿堂的伟大转型,是一曲在战火与动荡中守护文明的火炬传递,更是一部古老文化遗产与现代中国对话、融合并重焕生机的史诗。
帝制的终结与博物院的诞生
紫禁城作为皇宫的命运,在1912年2月12日随着清帝溥仪的退位诏书而正式终结。但依据民国政府与清室签订的《清室优待条件》,溥仪及其皇室成员仍可居住于紫禁城的“后寝”区域,而“前朝”部分则由民国政府接管。这座宫城由此被一分为二,形成了“宫”中之“国”的奇特局面,昔日帝王的居所俨然成了一个时空错位的“国中之国”。
历史的转折点在1924年到来。是年11月5日,冯玉祥发动“政变”,派遣将领鹿钟麟、知名人士李石曾等人携《修正清室优待条件》进入紫禁城,以强硬的姿态要求溥仪限时离宫。这一日,象征着中国封建帝制的最终、最彻底的清算。皇帝被驱逐了,但这座拥有九千多间房屋、藏有无数奇珍异宝的庞大建筑群,将何去何从?
在驱逐溥仪当日,一个名为“清室善后委员会”的机构便迅速成立,其核心任务便是清点宫内物品,为建立博物馆做准备。这是一个充满远见与勇气的决定。它意味着,这座曾经代表至高皇权的建筑,其归属权与意义将被彻底改写——从爱新觉罗氏的私产,转变为中华民族的公共文化财产。
经过近一年紧张繁复的清点与筹备,1925年10月10日,神武门门额上悬挂起了“故宫博物院”的匾额。大门徐徐开启,昔日戒备森严、百姓望之悚然的皇家禁地,首次向普通民众敞开了怀抱。据当时报载,北京城万人空巷,市民们蜂拥而入,争相一窥皇帝“家里”的模样。这一刻,标志着中国现代博物馆事业一个划时代的开端。“故宫”这个名称,从此不再指代一个逝去的王朝,而是一个属于全体国民的文化殿堂。 它的诞生,不仅是对一座物理空间的解放,更是对公众文化权利的一次伟大启蒙。
世界文物迁移史上的奇迹
故宫博物院的早期岁月并非坦途,内忧外患接踵而至。然而,谁也未料到,一场空前绝后的文化迁徙即将上演,其历程之艰辛、规模之浩大、意义之深远,在世界文物迁移史上都堪称奇迹。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沦陷,华北告急。山雨欲来风满楼,北平城内的有识之士已敏锐地察觉到,故宫内承载着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珍宝,正面临战火的威胁。一场关于“国宝南迁”的激烈辩论在院内乃至全国展开。反对者声音强烈,认为此举会动摇民心,且长途跋涉,文物损毁风险极高。但在时任院长易培基等人的力主下,南迁之议最终得以通过。
1933年2月5日深夜,是一个值得被永久铭记的时刻。 在军队的严密护卫下,第一批南迁文物从神武门广场启运。共计13427箱又64包的文物,包括青铜器、书画、瓷器、玉器、典籍文献等国之重器,开始了它们长达十余年、跨越两万里的“文化长征”。这支特殊的队伍,先乘火车至南京,后分南、中、北三路,辗转于上海、南京、贵州、四川、陕西等地。他们躲过了日军的轰炸,避开了土匪的骚扰,克服了潮湿、白蚁等恶劣的自然环境。
在贵州安顺的华严洞、四川乐山的安谷乡、峨眉的大佛寺,故宫职员与当地百姓同甘共苦,将文物藏于洞中、置于祠堂,小心翼翼地守护着民族的文明火种。在整个迁徙过程中,虽有惊心动魄,但文物损失极小,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这场伟大的迁徙,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转移,更是一次民族精神与文化血脉的顽强延续。 它向世界宣告,一个民族或许会暂时遭受武力上的侵略,但其文明根脉绝不会因此而断绝。1
抗战胜利后,部分南迁文物被运回南京。然而随着解放战争的爆发,这批文物的命运再次出现分歧。1948年底至1949年初,国民党政权从南京库房中挑选了2972箱精品文物,分三批运往台湾,后成为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基。而留在南京以及后来陆续北返的文物,则成为了北京故宫博物院在新中国重建与发展的核心收藏。一宫文物分海峡,从此“故宫”有两家。 这段历史,为故宫的百年叙事增添了一抹复杂而悲壮的色彩。
发展、波折与走向世界的开放
1949年,故宫博物院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政府立即着手对年久失修的古建筑进行大规模的抢救性维修,清理河道,整治环境,让这座古老的宫城重新焕发出生机。在1950年代前后,故宫的定位更侧重于其作为“古代艺术博物馆”的属性,举办了多项重要的历史文物陈列,向公众系统地展示中华民族灿烂的古代文明。
然而,历史的进程总是充满波折。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由于历史的原因,故宫自身也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在“破四旧”的狂潮中,大量历史文化遗产遭受磨难。万幸的是,在这危急存亡之秋,1966年,时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毅然下令关闭故宫,并派遣军队驻守保护。这道命令,如同一把巨大的保护伞,将紫禁城与外面的风暴暂时隔离开来。 尽管仍有零星破坏发生,但故宫的整体建筑格局和核心藏品得以保全,这不能不说是中华文明之大幸。
在动荡的年代里,故宫的守护者们也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与智慧。许多工作人员提前将重要的匾额用灰泥覆盖,将易碎的瓷器装箱封存,甚至冒着风险将一些被认为“有问题”的文物偷偷隐藏起来。正是这些无名英雄的默默坚守,才使得我们今天仍能目睹这座文化圣殿的昔日辉煌。
改革开放后,故宫也开启了一个崭新的开放时代。1987年,是故宫历史上又一个里程碑式的年份。在这一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故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意味着,故宫的价值获得了全世界的公认,它不再仅仅属于中国,更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瑰宝。这一身份的确立,极大地提升了故宫的国际地位,也对其保护、管理与研究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与此同时,故宫的“宫门”越开越大。参观的限制逐步放宽,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如潮水般涌入。故宫不再是那个高高在上、神秘莫测的禁区,而是成为了中国对外开放和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展览活动日益频繁,与国际顶级博物馆的合作日益深化,故宫的珍宝开始以更加系统、专业的方式走向世界,向全球观众讲述中国故事。
在这一时期,故宫的学术研究也进入了黄金时代。对古建筑的精密测绘、对文物藏品的系统整理、对明清宫廷历史的深入研究,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故宫博物院院刊》等学术期刊成为交流的重要平台,一代又一代的“故宫人”甘于寂寞,在故纸堆与文物库房中皓首穷经,默默夯实着这座博物馆的学术根基。
古建大修与数字新生:从故宫到故宫博物院
进入21世纪,故宫迎来了其六百年生命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休养生息”——“百年大修”规划。自2002年启动,这项计划预计持续至2020年,旨在全面、彻底地修复紫禁城的古老建筑。
这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仅是简单的“修旧如新”,更是一场遵循“最小干预”、“保护历史信息”等现代文物保护原则的科学实践。以武英殿、慈宁宫等区域的修复为先声,而乾隆花园则堪称这项工程中最具代表性的杰作。对其内部诸如倦勤斋通景画、符望阁漆纱等脆弱工艺的修复,故宫与美国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等机构的合作,展现了国际化、高科技在文物保护中的巨大潜力。这不仅是修复建筑,更是唤醒一段凝固的、极度精致的帝王梦。
几乎与古建大修同步,另一场革命也在悄然发生——数字故宫的崛起。面对汹涌的游客潮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故宫敏锐地抓住了数字技术的翅膀。官方网站的建立、首批数字影像资料的入库,标志着故宫迈出了“数字永生”的第一步。虽然在这一阶段,其数字化的成果更多是基础性的,但它为日后引爆全网的文创风暴和媒体传播,埋下了至关重要的种子。
此外,《故宫博物院2004-2010年藏品清理工作规划》全面准确摸清了故宫藏品的家底。从2004年至2010年12月底,经过7年全面系统的普查整理,故宫博物院文物藏品数量从100万件左右增加至1807558件(套),将文物藏品数量精确到了个位,珍贵文物达到93.2%,这是故宫博物院自建院以来,在文物藏品数量上第一个最全面、最准确的数字。
2012年,单霁翔接任故宫博物院院长,故宫进入了一个“网红”时代。单霁翔以其开放的理念和极具传播力的表达,推动故宫进行了一场深刻的文化与运营革命。在他的主导下,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变革得以推行:环境整治与开放区域扩大:昔日拥堵的售票窗口被现代化的网络预约系统取代;宫内的临时建筑、不协调的现代设施被一一清除;开放区域从过去的30%扩大到80%以上,神秘的寿康宫、断虹桥、午门雁翅楼等区域首次向公众揭开面纱。而乾隆花园的逐步开放,正是这一“开放哲学”最极致的体现。
文创产业方面,故宫将自己深厚的文化IP与时尚设计紧密结合,开发出了上万种文创产品。从“朕知道了”胶带到故宫口红,从“紫禁城雪糕”到各种APP,故宫文创年销售额突破15亿元,成功地将文化影响力转化为了巨大的市场价值,并让传统文化以一种前所未有的亲切姿态走进了寻常百姓的生活。
此外,《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火爆出圈,让一批默默无闻的文物修复师成为大众偶像;《上新了·故宫》等综艺节目以轻松有趣的方式解读历史。故宫,从一个严肃的历史符号,变成了一个可亲、可近、可爱的“文化网红”。
2015年,故宫博物院在建院90周年之际宣布,“故宫博物院”这个名字,重点终于落在了“博物院”上。这一字之重,意味深远。 它标志着故宫终于完成了从一座古老的皇宫到一座功能完善、理念先进、服务公众的现代博物馆的本质性跨越。
从北部院区到下一个百年的守望
近日,备受瞩目的故宫博物院北院区项目传来消息:项目主体结构已全面完工,正式转入内部装修与设备安装阶段。这也预示着故宫的文物保护与展示格局将迎来一次历史性的飞跃。
故宫博物院,这座拥有超过186万件珍贵藏品的世界级文化艺术宝库,长期以来面临着“有宝难展”的甜蜜负担。紫禁城古建筑本身是不可撼动的文物,其空间格局、承重能力及温湿度控制严格限制了大型、珍贵文物的展出条件。据统计,本院每年能展出的文物仅约1万件,不到总藏品的1%,大量珍贵文物深藏库房,无缘与公众见面。加之每年超过千万的游客流量,让古老的紫禁城承受着巨大的保护与运营压力。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地处海淀区西北旺镇的故宫博物院北院区的规划与建设被提上日程,并成为国家“十四五”规划的重大文化设施。它并非一个简单的分院或仓库,而是一个集文物收藏、展览、修复、研究、教育、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化博物馆园区。据北京发布近日报道,历经周密施工,这座总投资超21亿的文化新地标已雏形初现,预计2026年5月竣工。
从空中俯瞰,北院区的建筑雏形已然显现。其设计理念汲取了故宫经典的中轴线布局与紫禁城建筑的色彩元素,金色的屋顶、红色的墙体在远山绿树的映衬下,气势恢宏,又与故宫本院一脉相承。这片占地11.55万平方米的广阔空间,为未来多样化的文化功能实现提供了无限可能。
从1925到2025,故宫的这一个百年,是颠沛流离与涅槃重生的百年,是守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的百年。它从一座象征封闭与特权的皇城,转变为一座代表开放与共享的博物院;它从历史的“活化石”,转变为积极参与现代文化创造的“活水体”。
这一百年,几代“故宫人”以对历史的敬畏、对民族的责任、对文明的热爱,守望着这座六百年的紫禁城。他们不仅是建筑的维修者、文物的保管者,更是文明的阐释者和传播者。如今,这份守望的接力棒正在传递给新一代。“百年守护”特展,是对过去的总结;而无论是乾隆花园的开放,还是故宫北院区的建设,则是面向未来的宣言。
一百年,只是一个章节的结束;对于永恒的文化而言,故宫的守护,更在未来。
(本文参考故宫博物院相关文献资料)
一场名为 “百年守护——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 的特展,正静静地迎接每一位观众,而在紫禁城的东北隅,一处曾经深藏的隐秘花园——乾隆花园,正随着“世纪大修”的推进,向世人揭开面纱,几乎在同时,总投资20多亿元的故宫博物院北院区项目主体结构已经完工……所有这些,构成了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文化现场,这不仅在回顾一段宏大的历史,更在踏入一片鲜活的现场。故宫守护的百年,只是一个章节的结束,对于永恒的文化而言,故宫的守护,更在未来。
在北京城的中心,一片金色的琉璃瓦海之下,环绕着三公里长的朱红宫墙,坐落着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群——紫禁城。它已巍然屹立了六百多个春秋,见证了两个王朝的兴衰存亡。然而,相较于它作为明清两代皇宫的五百余年历史,其作为“故宫”——一座向全民开放的博物馆——的百年历程,或许更具深远的意义。这一百年,是一场从森严禁地到文化殿堂的伟大转型,是一曲在战火与动荡中守护文明的火炬传递,更是一部古老文化遗产与现代中国对话、融合并重焕生机的史诗。
帝制的终结与博物院的诞生
紫禁城作为皇宫的命运,在1912年2月12日随着清帝溥仪的退位诏书而正式终结。但依据民国政府与清室签订的《清室优待条件》,溥仪及其皇室成员仍可居住于紫禁城的“后寝”区域,而“前朝”部分则由民国政府接管。这座宫城由此被一分为二,形成了“宫”中之“国”的奇特局面,昔日帝王的居所俨然成了一个时空错位的“国中之国”。

1900年的紫禁城
历史的转折点在1924年到来。是年11月5日,冯玉祥发动“政变”,派遣将领鹿钟麟、知名人士李石曾等人携《修正清室优待条件》进入紫禁城,以强硬的姿态要求溥仪限时离宫。这一日,象征着中国封建帝制的最终、最彻底的清算。皇帝被驱逐了,但这座拥有九千多间房屋、藏有无数奇珍异宝的庞大建筑群,将何去何从?

1924年,冯玉祥发动“政变”,派遣将领进入紫禁城
在驱逐溥仪当日,一个名为“清室善后委员会”的机构便迅速成立,其核心任务便是清点宫内物品,为建立博物馆做准备。这是一个充满远见与勇气的决定。它意味着,这座曾经代表至高皇权的建筑,其归属权与意义将被彻底改写——从爱新觉罗氏的私产,转变为中华民族的公共文化财产。

故宫藏清宫玺印
经过近一年紧张繁复的清点与筹备,1925年10月10日,神武门门额上悬挂起了“故宫博物院”的匾额。大门徐徐开启,昔日戒备森严、百姓望之悚然的皇家禁地,首次向普通民众敞开了怀抱。据当时报载,北京城万人空巷,市民们蜂拥而入,争相一窥皇帝“家里”的模样。这一刻,标志着中国现代博物馆事业一个划时代的开端。“故宫”这个名称,从此不再指代一个逝去的王朝,而是一个属于全体国民的文化殿堂。 它的诞生,不仅是对一座物理空间的解放,更是对公众文化权利的一次伟大启蒙。

故宫旧影
世界文物迁移史上的奇迹
故宫博物院的早期岁月并非坦途,内忧外患接踵而至。然而,谁也未料到,一场空前绝后的文化迁徙即将上演,其历程之艰辛、规模之浩大、意义之深远,在世界文物迁移史上都堪称奇迹。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沦陷,华北告急。山雨欲来风满楼,北平城内的有识之士已敏锐地察觉到,故宫内承载着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珍宝,正面临战火的威胁。一场关于“国宝南迁”的激烈辩论在院内乃至全国展开。反对者声音强烈,认为此举会动摇民心,且长途跋涉,文物损毁风险极高。但在时任院长易培基等人的力主下,南迁之议最终得以通过。
1933年2月5日深夜,是一个值得被永久铭记的时刻。 在军队的严密护卫下,第一批南迁文物从神武门广场启运。共计13427箱又64包的文物,包括青铜器、书画、瓷器、玉器、典籍文献等国之重器,开始了它们长达十余年、跨越两万里的“文化长征”。这支特殊的队伍,先乘火车至南京,后分南、中、北三路,辗转于上海、南京、贵州、四川、陕西等地。他们躲过了日军的轰炸,避开了土匪的骚扰,克服了潮湿、白蚁等恶劣的自然环境。
在贵州安顺的华严洞、四川乐山的安谷乡、峨眉的大佛寺,故宫职员与当地百姓同甘共苦,将文物藏于洞中、置于祠堂,小心翼翼地守护着民族的文明火种。在整个迁徙过程中,虽有惊心动魄,但文物损失极小,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这场伟大的迁徙,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转移,更是一次民族精神与文化血脉的顽强延续。 它向世界宣告,一个民族或许会暂时遭受武力上的侵略,但其文明根脉绝不会因此而断绝。1
抗战胜利后,部分南迁文物被运回南京。然而随着解放战争的爆发,这批文物的命运再次出现分歧。1948年底至1949年初,国民党政权从南京库房中挑选了2972箱精品文物,分三批运往台湾,后成为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基。而留在南京以及后来陆续北返的文物,则成为了北京故宫博物院在新中国重建与发展的核心收藏。一宫文物分海峡,从此“故宫”有两家。 这段历史,为故宫的百年叙事增添了一抹复杂而悲壮的色彩。
发展、波折与走向世界的开放
1949年,故宫博物院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政府立即着手对年久失修的古建筑进行大规模的抢救性维修,清理河道,整治环境,让这座古老的宫城重新焕发出生机。在1950年代前后,故宫的定位更侧重于其作为“古代艺术博物馆”的属性,举办了多项重要的历史文物陈列,向公众系统地展示中华民族灿烂的古代文明。
然而,历史的进程总是充满波折。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由于历史的原因,故宫自身也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在“破四旧”的狂潮中,大量历史文化遗产遭受磨难。万幸的是,在这危急存亡之秋,1966年,时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毅然下令关闭故宫,并派遣军队驻守保护。这道命令,如同一把巨大的保护伞,将紫禁城与外面的风暴暂时隔离开来。 尽管仍有零星破坏发生,但故宫的整体建筑格局和核心藏品得以保全,这不能不说是中华文明之大幸。
在动荡的年代里,故宫的守护者们也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与智慧。许多工作人员提前将重要的匾额用灰泥覆盖,将易碎的瓷器装箱封存,甚至冒着风险将一些被认为“有问题”的文物偷偷隐藏起来。正是这些无名英雄的默默坚守,才使得我们今天仍能目睹这座文化圣殿的昔日辉煌。
改革开放后,故宫也开启了一个崭新的开放时代。1987年,是故宫历史上又一个里程碑式的年份。在这一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故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意味着,故宫的价值获得了全世界的公认,它不再仅仅属于中国,更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瑰宝。这一身份的确立,极大地提升了故宫的国际地位,也对其保护、管理与研究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与此同时,故宫的“宫门”越开越大。参观的限制逐步放宽,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如潮水般涌入。故宫不再是那个高高在上、神秘莫测的禁区,而是成为了中国对外开放和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展览活动日益频繁,与国际顶级博物馆的合作日益深化,故宫的珍宝开始以更加系统、专业的方式走向世界,向全球观众讲述中国故事。
在这一时期,故宫的学术研究也进入了黄金时代。对古建筑的精密测绘、对文物藏品的系统整理、对明清宫廷历史的深入研究,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故宫博物院院刊》等学术期刊成为交流的重要平台,一代又一代的“故宫人”甘于寂寞,在故纸堆与文物库房中皓首穷经,默默夯实着这座博物馆的学术根基。

故宫收藏的宋画《清明上河图》局部
古建大修与数字新生:从故宫到故宫博物院
进入21世纪,故宫迎来了其六百年生命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休养生息”——“百年大修”规划。自2002年启动,这项计划预计持续至2020年,旨在全面、彻底地修复紫禁城的古老建筑。
这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仅是简单的“修旧如新”,更是一场遵循“最小干预”、“保护历史信息”等现代文物保护原则的科学实践。以武英殿、慈宁宫等区域的修复为先声,而乾隆花园则堪称这项工程中最具代表性的杰作。对其内部诸如倦勤斋通景画、符望阁漆纱等脆弱工艺的修复,故宫与美国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等机构的合作,展现了国际化、高科技在文物保护中的巨大潜力。这不仅是修复建筑,更是唤醒一段凝固的、极度精致的帝王梦。
几乎与古建大修同步,另一场革命也在悄然发生——数字故宫的崛起。面对汹涌的游客潮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故宫敏锐地抓住了数字技术的翅膀。官方网站的建立、首批数字影像资料的入库,标志着故宫迈出了“数字永生”的第一步。虽然在这一阶段,其数字化的成果更多是基础性的,但它为日后引爆全网的文创风暴和媒体传播,埋下了至关重要的种子。
此外,《故宫博物院2004-2010年藏品清理工作规划》全面准确摸清了故宫藏品的家底。从2004年至2010年12月底,经过7年全面系统的普查整理,故宫博物院文物藏品数量从100万件左右增加至1807558件(套),将文物藏品数量精确到了个位,珍贵文物达到93.2%,这是故宫博物院自建院以来,在文物藏品数量上第一个最全面、最准确的数字。

故宫博物院神武门
2012年,单霁翔接任故宫博物院院长,故宫进入了一个“网红”时代。单霁翔以其开放的理念和极具传播力的表达,推动故宫进行了一场深刻的文化与运营革命。在他的主导下,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变革得以推行:环境整治与开放区域扩大:昔日拥堵的售票窗口被现代化的网络预约系统取代;宫内的临时建筑、不协调的现代设施被一一清除;开放区域从过去的30%扩大到80%以上,神秘的寿康宫、断虹桥、午门雁翅楼等区域首次向公众揭开面纱。而乾隆花园的逐步开放,正是这一“开放哲学”最极致的体现。
文创产业方面,故宫将自己深厚的文化IP与时尚设计紧密结合,开发出了上万种文创产品。从“朕知道了”胶带到故宫口红,从“紫禁城雪糕”到各种APP,故宫文创年销售额突破15亿元,成功地将文化影响力转化为了巨大的市场价值,并让传统文化以一种前所未有的亲切姿态走进了寻常百姓的生活。
此外,《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火爆出圈,让一批默默无闻的文物修复师成为大众偶像;《上新了·故宫》等综艺节目以轻松有趣的方式解读历史。故宫,从一个严肃的历史符号,变成了一个可亲、可近、可爱的“文化网红”。

故宫博物院匾额
2015年,故宫博物院在建院90周年之际宣布,“故宫博物院”这个名字,重点终于落在了“博物院”上。这一字之重,意味深远。 它标志着故宫终于完成了从一座古老的皇宫到一座功能完善、理念先进、服务公众的现代博物馆的本质性跨越。
从北部院区到下一个百年的守望
近日,备受瞩目的故宫博物院北院区项目传来消息:项目主体结构已全面完工,正式转入内部装修与设备安装阶段。这也预示着故宫的文物保护与展示格局将迎来一次历史性的飞跃。
故宫博物院,这座拥有超过186万件珍贵藏品的世界级文化艺术宝库,长期以来面临着“有宝难展”的甜蜜负担。紫禁城古建筑本身是不可撼动的文物,其空间格局、承重能力及温湿度控制严格限制了大型、珍贵文物的展出条件。据统计,本院每年能展出的文物仅约1万件,不到总藏品的1%,大量珍贵文物深藏库房,无缘与公众见面。加之每年超过千万的游客流量,让古老的紫禁城承受着巨大的保护与运营压力。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地处海淀区西北旺镇的故宫博物院北院区的规划与建设被提上日程,并成为国家“十四五”规划的重大文化设施。它并非一个简单的分院或仓库,而是一个集文物收藏、展览、修复、研究、教育、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化博物馆园区。据北京发布近日报道,历经周密施工,这座总投资超21亿的文化新地标已雏形初现,预计2026年5月竣工。

故宫博物院北院区项目效果图
从空中俯瞰,北院区的建筑雏形已然显现。其设计理念汲取了故宫经典的中轴线布局与紫禁城建筑的色彩元素,金色的屋顶、红色的墙体在远山绿树的映衬下,气势恢宏,又与故宫本院一脉相承。这片占地11.55万平方米的广阔空间,为未来多样化的文化功能实现提供了无限可能。
从1925到2025,故宫的这一个百年,是颠沛流离与涅槃重生的百年,是守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的百年。它从一座象征封闭与特权的皇城,转变为一座代表开放与共享的博物院;它从历史的“活化石”,转变为积极参与现代文化创造的“活水体”。
这一百年,几代“故宫人”以对历史的敬畏、对民族的责任、对文明的热爱,守望着这座六百年的紫禁城。他们不仅是建筑的维修者、文物的保管者,更是文明的阐释者和传播者。如今,这份守望的接力棒正在传递给新一代。“百年守护”特展,是对过去的总结;而无论是乾隆花园的开放,还是故宫北院区的建设,则是面向未来的宣言。
一百年,只是一个章节的结束;对于永恒的文化而言,故宫的守护,更在未来。
(本文参考故宫博物院相关文献资料)
责任编辑:张杏梅

- 18
- 评论
- 收藏
相关推荐